..續本文上一頁、有衆生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相,或口說殺,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索,是名方便。殺已,手觸、稱量、提持,若自食啖,若與人食, 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贊其身,生大驕慢,是名成已。……若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罪。見他殺已,心生歡喜,出 財賞之,亦複如是。”(卷第六)
觀看暴力影視,以及玩暴力遊戲,隨喜裏面的殺人場景,雖然不是實際殺人,也有殺人方便罪,而且增長殺心、殺習,容易引發暴力行爲,甚至實際殺人。因此應該盡量遠離暴力影視和暴力遊戲,尤其是自製力還不強的青少年。
[2]殺戒輕重
殺人犯上品罪,殺動物犯下品罪。殺人未死,中品罪;殺動物未死,下品罪。如《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說:“若優婆塞不定爲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 死者,犯不可悔(即上品罪,戒體喪失,不可恢複);非人(鬼、神)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叁方便可悔罪。……贊歎殺有叁種:一 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叁者、老病人。……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雲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 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 人、隨藥飲食,病可得差,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自殺、自殘也犯戒,如《備覽》說:“自殺者中罪,謂結其方便。……《十誦》:不得自傷毀形,乃至斷指,犯罪。……斷指犯罪者,相傳並雲下罪。”
正犯殺生前的種種行動准備,屬方便罪。殺人的行爲方便是中品罪。殺鬼神和動物的行爲方便是下品罪。如果只有內心謀劃,沒有行動,都是下品罪。
以上說的是犯戒罪的輕重。而殺生是性戒,即本性是惡的,即使佛不製戒,也會有惡業果報,即有業道罪。五戒中的殺生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都屬于性戒。 飲酒戒是遮戒,即本性不是惡的,但容易引發殺、盜、淫、妄等性戒的違犯,所以佛製戒遮止,如果受戒了而違犯,則有犯戒罪,但沒有業道罪。
殺生 的業道罪根據殺生的心態、方式和對象等的不同而有輕重差別,如《瑜伽師地論》說:“由五因緣,殺生成重。何等爲五?一、由意樂;二、由方便;叁、由無治; 四、由邪執;五、由其事。若由猛利貪欲意樂所作、猛利瞋恚意樂所作、猛利愚癡意樂所作,名重殺生。與此相違,名輕殺生。若有念言“我應當作、正作、已作 ”,心便踴躍,心生歡悅;或有自作,或複勸他,于彼所作稱揚贊歎,見同法者意便欣慶;長時思量,長時蓄積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 時頓殺多類;或以堅固發業因緣而行殺害;或令恐怖無所依投,方行殺害;或于孤苦貧窮、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殺害。如是一切,由方便故,名重殺生。若唯行殺,不 能日日乃至極少持一學處(學處即戒),或亦不能于月八日、十四、十五及半月等受持齋戒,或亦不能于時時間惠施作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 于時時間獲得猛利增上慚愧悔所作惡,又不證得世間離欲,亦不證得真法現觀。如是一切,由無治故,名重殺生。若諸沙門或婆羅門,祭邪祠祀,隨忍此見,執爲正 法而行殺戮,由邪執故,名重殺生。又作是心:“殺羊無罪,由彼羊等爲資生故,世主所化。”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皆邪執故,名重殺生。若有殺害大身 衆生,此由事故,名重殺生。或有殺害人或人相或父或母及余尊重;或有殺害歸投委信或諸有學、或諸菩薩、或阿羅漢、或諸獨覺;或于如來作殺害意,惡心出血, 如來性命不可殺故。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殺生。與如上說因緣相違而殺生者,名輕殺生。”(卷第六十)《優婆塞戒經》說:“若無慚愧,不觀報恩,心無恭 敬,但作方便,不作根本(殺父母),雖非逆罪,亦得大報。善教授故,生憐愛故,能堪忍故,難作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報恩田。”(卷第七)
[3]殺戒開緣
無殺害心的誤作,不犯殺罪,如《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 心,勿令殺人。””《備覽》說:“若擲刀、杖、瓦、石、材、木,誤著彼身而死,及扶抱病人而死,或以藥食及以來往出入而死者,一切無害心,不犯。”
(2)果報
佛弟子能夠秉持戒律,以此約束自我身心的基礎是對業果的認識和信心。業果有現世果、後世果和究竟果。現世果是由作惡犯戒或持戒行善的因緣而在今生引發或 感生的結果;後世果是在後世感生的果報;究竟果是由持戒行善的因緣而究竟感生佛果境界。業果會在自己的身心狀況、冤親關系、物質得失等方面呈現。
《分別善惡報應經》說:“獲果有十。何等爲十?殺生十者: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叁、有情驚怖;四、恒受苦惱;五、常思殺業;六、夢見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卷下)
《優婆塞戒經》說:“一切衆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他人作罪,橫羅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舍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 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複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 下。”(卷第叁)
《俱舍論》說:“殺業于殺他位,令他受苦、斷命、失威,謂殺生時令他受苦故,墮于地獄,受苦異熟果;斷他命故,來生人中壽命短促,爲等流果;壞他威故,感諸外物鮮少光澤,爲增上果。”(卷第十七)
《十善業道經》說:“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爲十?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叁、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 壽命長遠;六、恒爲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能盡形壽遠離殺生,即是施與一切衆生無驚無怖,令諸衆生 不生憂苦、離毛豎畏,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殺生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壽命障,自作、教他、 見聞隨喜,由此遠離殺生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余,不受果報。于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有猜慮,身心安樂,壽命長遠;將命終時,身心不爲憂苦逼切,所 愛妻子眷屬圍繞;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爲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 具足;隨所生處,無病長壽,端正聰明,安穩快樂,複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爲善知識,依彼修學離殺生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 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離諸兵器,無有怨害鬥戰之名,絕諸怖畏,安穩快樂,一切無病長壽 有情來生其國;如來自壽無量無邊,爲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卷第八)
(3)素食問題
從避免惡 業、減少疾病和促進世界和平的角度,佛教徒應該盡量素食。如《受十善戒經》說:“啖肉者多病。”願雲禅師偈說:“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 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死亡約5500萬人,而當今世界每年屠宰的動物比世界大戰中人類的傷亡更加慘重!根據聯合國統 計,2006年世界家禽肉消費在8200萬噸左右(按兩斤一只雞算,相當于820億只雞),中國肉類總産量達到6200萬噸(按兩百斤一頭豬算,相當于 6.2億頭豬)。如此深重的殺生惡業,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醒。因此,佛教徒應該盡量素食,以減輕乃至避免未來的戰爭傷害和業障病。
從慈悲的角度,佛教徒更應該素食,如《受十善戒經》說:“過去來今佛,一切智所說,恕己可爲喻,勿殺勿行杖,若見殺生者,如刀刺其心。……不殺、無殺想,亦不噉于肉。”
有些人擔心素食營養不夠,又感覺口味不好,這其實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和可以改變的習慣,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國際生命倫理學會創建人彼得•辛格編寫 《動物解放》一書,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幾十個國家出版,發行近百萬冊,導致世界範圍的動物解放運動的興起。書中“第四章•做素食者”說:
“完全不吃動物性食物也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這個事實雖然還未被大衆普遍理解,但人們都知道素食者可以長壽而且健康。……
1988年,美國公共衛生署主任發布的營養與健康報告,引用一項重要的研究表明,美國35~64歲素食者的心肌梗塞死亡率,只是一般人口同年齡組的 28%,更高年齡組素食者的心肌梗塞死亡率仍然比非素食者低一半。這項研究還顯示,素食但吃蛋奶者,血膽固醇水平比肉食者低16%,而純素食者則低 29%。報告的主要建議是降低膽固醇和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多吃非精製的粗糧、谷物製品、蔬菜(包括幹豆類)和水果。建議減少攝食膽固醇和飽 和脂肪,其實就是不要吃肉類、奶油、黃油和低脂以外的所有奶製品。……乳癌與肉食有關,而大腸癌也與食肉,特別是牛肉有關。美國心髒學會多年來也一直建 議:美國人的飲食要減少肉類的攝取。爲健康和長壽的膳食設計,如普裏特金計…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