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有菩薩衆,但主體還是聲聞衆,例如佛陀的十大弟子就都是聲聞衆,他們守持的是聲聞戒,也就是以比丘戒爲行持的軌則。
戒律唯獨佛陀有資格製定,其它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沒有資格製定。爲何戒律只有佛陀才有資格製定呢?因爲佛陀是一個大徹大悟的聖人,知道衆生哪些行爲會妨礙解脫生死,哪些行爲會妨礙成就佛道,只有佛陀才能夠完全了知。娑婆世界有如此多的衆生,他們的身語意叁業可以說是千差萬別,每一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不良行爲,許許多多的煩惱習氣,以及種種的雜染,爲對治這些煩惱,釋迦牟尼佛製定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有其極爲深遠的意趣,並不是隨意製定的。
在叁壇大戒中,出家人同時也受了菩薩戒。聲聞戒和菩薩戒的區別何在呢?聲聞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菩薩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所以聲聞戒又名爲別解脫戒,持一條戒得一個解脫,別別解脫。菩薩戒是屬于圓頓戒,佛佛相授,毗盧遮那佛傳下來,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菩薩戒都是一樣的。聲聞戒就不如此,佛陀所製定的比丘、比丘尼戒是以因人因事、隨犯隨製爲原則,有犯才製,犯一條製定一條。
據律典記載,佛陀在成道後的五年之內,只爲聲聞弟子們說略教誡:“善護于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叁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並沒有製定具體的戒條。因爲當時的出家衆都是爲道出家,心地純善或是上根利智,都依法修行,精進用功,不會爲非作惡,沒有製戒的必要。
後來有的比丘善惡概念模糊或者煩惱粗猛,出現了違法障道的惡行。所謂惡行是根據業果和四谛來判斷的,這種行爲從無明煩惱産生,會對別人、對自己現前或將來構成傷害,會障礙修道和弘法,導致自己身心不安,別人看了也譏 嫌,有的比丘就向佛舉報,佛于是集合比丘衆,告知出現這樣的惡行和後果,並製定相應的戒條,希望大家明識此事,不要重蹈覆轍。大家都印象深刻,信服奉行。這是佛的慈悲和善巧。如《善見律毗婆沙》中說:“問曰:何以不爲聲聞結戒?答曰:未有漏者,如來結戒,衆生生誹謗想:雲何瞿昙沙門,如諸聲聞弟子悉是貴姓,或是王位,舍其財物、宮殿、妻子、眷屬,不惜身命,皆是知足,于世間無所希求,雲何瞿昙反以波羅提木叉而系之?是瞿昙未善別世人,故言如此。若我結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醫師未善治病,見人始欲生癰,雖有癰性未大成就,辄爲破之,破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藥塗之,瘡即還複。醫師謂曰:我爲汝治病,當與我值。病人答曰:此癡醫師,若是我病,可爲我治,我本無病,強爲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責我值,讵非狂耶?聲聞弟子亦複如是,若先結戒,而生誹謗:我自無罪,強爲結戒!是故如來不先結戒,若漏起者。問曰:何謂爲漏起?答曰:若漏于僧中已起者,是時如來當爲諸弟子結戒,指示波羅提木叉。 譬如良醫,應病設藥,令得除愈,大獲賞賜,又被贊歎:此好醫王,善治我患。如來亦複如是,隨犯而製,歡喜受持,無有怨言。是以律本雲:止!止!舍利弗,若 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爲結戒。”(卷第五)《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序》說:“至人興世,益物有方,隨機設教,理無虛授。論雲:依大慈門說于毗尼。故律 雲:世尊慈念故而爲說法。”
另一方面,佛製戒不僅指導弟子獨自修行解脫,還同時考慮怎麼讓僧團和合增上,並令佛法久住廣弘。如《摩诃僧祇律》 說:“爾時尊者舍利弗獨一靜處,結跏趺坐,正受叁昧。叁昧覺已,作是思惟:有何因緣,諸佛世尊滅度之後法不久住?有何因緣,諸佛世尊滅度之後法教久住?于 是尊者舍利弗晡時從叁昧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坐一面已,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正受叁昧,叁昧覺已作是思惟:有何因緣,諸佛世尊滅度之後法不久住?有何因緣,諸佛世尊滅度之後法教久住?爾時佛告舍利弗:有如來不爲弟子廣說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經,舍利弗,諸佛如來不爲聲聞製戒,不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故如來滅度之後法不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師、鬘師弟子以種種色花著于案上,不以線連,若四方風吹,則 隨風散。何以故?無線連故。如是,舍利弗,如來不廣爲弟子說九部法,不爲聲聞製戒,不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故如來滅後法不久住。舍利弗,以如來廣爲弟子說九部法,爲聲聞製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故如來滅度之後教法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師、鬘師弟子以種種色花以線連之,若四方風吹,不隨風散。所以者何?以線連故。如是舍利弗,如來廣說九部經,爲聲聞製戒,立說波羅提木叉法,是以如來滅後法得久住。舍利弗,以是因緣故,教法有久住、有不久住者。”(卷第一) 道宣律師《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說:“佛在毗舍離國,……告諸比丘:……今當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令增長;六、難調者調順;七、慚愧者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久住。諸戒例爾。”
另外,佛陀製戒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空因緣可以有所變化的。如道宣律師疏、元照律師記《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明出家授戒法》說:“【疏】律據從緣,禮有從俗。【記】 禮從俗者,《曲禮》雲:“禮從宜,使從俗。”謂雖是禮,須合時之所宜;爲使他邦,當隨彼之風俗。皆謂事不可常守也。”(卷第二)
道宣律師疏、 元照律師記《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序文》說:“【鈔】以開製往征,教則通于二世。【記】開製中唯據遮戒。【鈔】故下文雲:“以世尊是一切智人故,製已更開,開已還製。”此通未來教也。【記】下文者,即五百結集文。彼明迦葉結集已,長老富那羅重更诘問結集次第。迦葉一一答已,彼雲;“我盡忍可,唯除八事親 從佛聞,憶持不忘,佛聽內宿、內煮等。”迦葉答言:“實如汝所說。世尊以谷貴故聽。時世還豐,佛仍製斷。”彼複言:“佛是一切知見,不應製已還開,開已複製(意雲開製無定,則非一切知見)。”《鈔》引迦葉答辭,仍易知見爲智人耳。此明時有豐儉(豐收、饑荒),不可一定,故興此教,被及後世。即《了論》中“ 時毗尼”也。【鈔】如《五分》:“雖我所製,于余方不爲清淨者,則不應用;雖非我所製,于余方必應行者,不得不行。”此如來在世教也。【記】在世教中,《五分》文出第二十二卷。上明聽違佛製(彼疏釋雲:如手抟食,此方不爲善。又如袒膊、跣足之類)。“雖非”下,明聽從他製(如用匙箸及鞋履、偏袖及依王製等)。問:消文可爾,興意如何?答:時數遷流,豐儉不定;方隅隔越,風土不同,立法檢非,難爲一概。意使隨時適變,逐處所宜,故立未來,豎通像、末(像法時期、末法時期),仍施現在,橫被邊夷。旨在爲人,義見于此。問:時方名相未知何出?答:《明了論》有時、處毗尼。彼雲:邊地受五(邊地五人授戒)、得數 浴洗,中國不聽(此名處也)。昔用叁歸(佛以叁歸授比丘戒),今時不得(須以白四羯磨授比丘戒);熱時數洗,寒時不得(此實時也)。故知時方不唯一事。 問:既曰當宗以辨,那引《五分》而明在世耶?答:本律明開邊方五事,但文局事定,未顯通收,故假彼文以申當部耳。【鈔】然二教相融,互兼彼此。【記】互融中,二教即二世教。此有二釋。前教本爲未來,即兼佛世;後教本興現在,仍通像、末。或可恐疑引用《五分》,故此釋之。彼此兩字即指二宗,謂《四分》製已更開,即兼在世;五分雖製不用,亦兼未來。既而彼此相兼,即知本宗自具二世,但文不顯,故用彼文。問:遮、性中亦明開、製,與此何別?答:前通遮、性,此唯在遮。若是性戒,不論時處,故《了論》中一切時處毗尼,謂淫、盜等是也。”(卷上)
以上即是說時毗尼、方毗尼,使戒律隨時空因緣有所變化,也使戒律的適應性強。但將戒律的開製隨著時代和地域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等情況而作隨緣變化,需要相當的智慧,佛示寂後,怎麼來把握呢?佛臨寂前給了一個粗的原則:可舍雜碎戒。如《四分律》中記載佛說:“自今已去,爲諸比丘舍雜碎戒。”(卷第五十四)。但可舍的雜碎戒是哪些呢?佛沒說。這成爲千古懸案。可能因 爲時數遷流,往複不定,方隅隔越,風俗萬種,不能一定地說哪條戒在所有地方都永遠不適用,所以不宜說得太死。這正是佛的慈悲和智慧。如清朝讀體律師《毗尼止持會集》中說:“問曰:何意世尊將圓寂時說斯略教?答曰:大師滅後,乃至聖教未沒已來,莫令外道作斯譏議:世尊既是具一切智,世間有事不開、不遮,諸弟子輩欲如何行?爲遮斯難,遠察未來利益故製;又複欲令諸弟子于事無疑,得安樂住,是故須說。(凡諸司律,幸勿才聞斯說,便取余之定禁妄符聖教。是即非製而製,是製而開,廢紊毗尼,其罪孰代?)”(卷第十五)
六、戒律流傳分部派,會通時方南山興
我們可以看看戒律在印度和中國的時空因緣下流傳的情況。
佛陀示寂後不久,戒律就分成了兩部。那是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夏季安居期間,以大迦葉尊者爲首的五百位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舉行第一次叁藏結集,最初由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優波離尊者把佛陀一生製定的戒律分八十次誦出來,然後經過當時在場參加結集的五百位大阿羅漢印證:這條戒是佛陀在某某地方、爲某某人、因爲某某原因而製定的,經過五百大阿羅漢的公認,然後就通過了,稱爲《八十誦律》。當時的結集,還有許多沒參加的比丘就在七葉 窟外另行結集,他們所結集出來的戒律名爲《摩诃僧祇律》。窟內參加結集的五百羅漢都是僧中上座,所以稱爲上座部。窟外比丘是聖凡大衆共集,稱…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