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P4

  ..续本文上一页,又有菩萨众,但主体还是声闻众,例如佛陀的十大弟子就都是声闻众,他们守持的是声闻戒,也就是以比丘戒为行持的轨则。

    戒律唯独佛陀有资格制定,其它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没有资格制定。为何戒律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呢?因为佛陀是一个大彻大悟的圣人,知道众生哪些行为会妨碍解脱生死,哪些行为会妨碍成就佛道,只有佛陀才能够完全了知。娑婆世界有如此多的众生,他们的身语意三业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不良行为,许许多多的烦恼习气,以及种种的杂染,为对治这些烦恼,释迦牟尼佛制定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有其极为深远的意趣,并不是随意制定的。

  在三坛大戒中,出家人同时也受了菩萨戒。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区别何在呢?声闻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菩萨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所以声闻戒又名为别解脱戒,持一条戒得一个解脱,别别解脱。菩萨戒是属于圆顿戒,佛佛相授,毗卢遮那佛传下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菩萨戒都是一样的。声闻戒就不如此,佛陀所制定的比丘、比丘尼戒是以因人因事、随犯随制为原则,有犯才制,犯一条制定一条。

  据律典记载,佛陀在成道后的五年之内,只为声闻弟子们说略教诫:“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戒条。因为当时的出家众都是为道出家,心地纯善或是上根利智,都依法修行,精进用功,不会为非作恶,没有制戒的必要。

  后来有的比丘善恶概念模糊或者烦恼粗猛,出现了违法障道的恶行。所谓恶行是根据业果和四谛来判断的,这种行为从无明烦恼产生,会对别人、对自己现前或将来构成伤害,会障碍修道和弘法,导致自己身心不安,别人看了也讥 嫌,有的比丘就向佛举报,佛于是集合比丘众,告知出现这样的恶行和后果,并制定相应的戒条,希望大家明识此事,不要重蹈覆辙。大家都印象深刻,信服奉行。这是佛的慈悲和善巧。如《善见律毗婆沙》中说:“问曰:何以不为声闻结戒?答曰:未有漏者,如来结戒,众生生诽谤想:云何瞿昙沙门,如诸声闻弟子悉是贵姓,或是王位,舍其财物、宫殿、妻子、眷属,不惜身命,皆是知足,于世间无所希求,云何瞿昙反以波罗提木叉而系之?是瞿昙未善别世人,故言如此。若我结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医师未善治病,见人始欲生痈,虽有痈性未大成就,辄为破之,破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药涂之,疮即还复。医师谓曰:我为汝治病,当与我值。病人答曰:此痴医师,若是我病,可为我治,我本无病,强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责我值,讵非狂耶?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若先结戒,而生诽谤:我自无罪,强为结戒!是故如来不先结戒,若漏起者。问曰:何谓为漏起?答曰:若漏于僧中已起者,是时如来当为诸弟子结戒,指示波罗提木叉。 譬如良医,应病设药,令得除愈,大获赏赐,又被赞叹:此好医王,善治我患。如来亦复如是,随犯而制,欢喜受持,无有怨言。是以律本云:止!止!舍利弗,若 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卷第五)《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说:“至人兴世,益物有方,随机设教,理无虚授。论云:依大慈门说于毗尼。故律 云:世尊慈念故而为说法。”

  另一方面,佛制戒不仅指导弟子独自修行解脱,还同时考虑怎么让僧团和合增上,并令佛法久住广弘。如《摩诃僧祇律》 说:“尔时尊者舍利弗独一静处,结跏趺坐,正受三昧。三昧觉已,作是思惟:有何因缘,诸佛世尊灭度之后法不久住?有何因缘,诸佛世尊灭度之后法教久住?于 是尊者舍利弗晡时从三昧起,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坐一面已,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正受三昧,三昧觉已作是思惟:有何因缘,诸佛世尊灭度之后法不久住?有何因缘,诸佛世尊灭度之后法教久住?尔时佛告舍利弗:有如来不为弟子广说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舍利弗,诸佛如来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法不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师、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着于案上,不以线连,若四方风吹,则 随风散。何以故?无线连故。如是,舍利弗,如来不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后法不久住。舍利弗,以如来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教法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师、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以线连之,若四方风吹,不随风散。所以者何?以线连故。如是舍利弗,如来广说九部经,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以如来灭后法得久住。舍利弗,以是因缘故,教法有久住、有不久住者。”(卷第一) 道宣律师《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说:“佛在毗舍离国,……告诸比丘:……今当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调顺;七、惭愧者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久住。诸戒例尔。”

  另外,佛陀制戒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空因缘可以有所变化的。如道宣律师疏、元照律师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明出家授戒法》说:“【疏】律据从缘,礼有从俗。【记】 礼从俗者,《曲礼》云:“礼从宜,使从俗。”谓虽是礼,须合时之所宜;为使他邦,当随彼之风俗。皆谓事不可常守也。”(卷第二)

  道宣律师疏、 元照律师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序文》说:“【钞】以开制往征,教则通于二世。【记】开制中唯据遮戒。【钞】故下文云:“以世尊是一切智人故,制已更开,开已还制。”此通未来教也。【记】下文者,即五百结集文。彼明迦叶结集已,长老富那罗重更诘问结集次第。迦叶一一答已,彼云;“我尽忍可,唯除八事亲 从佛闻,忆持不忘,佛听内宿、内煮等。”迦叶答言:“实如汝所说。世尊以谷贵故听。时世还丰,佛仍制断。”彼复言:“佛是一切知见,不应制已还开,开已复制(意云开制无定,则非一切知见)。”《钞》引迦叶答辞,仍易知见为智人耳。此明时有丰俭(丰收、饥荒),不可一定,故兴此教,被及后世。即《了论》中“ 时毗尼”也。【钞】如《五分》:“虽我所制,于余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此如来在世教也。【记】在世教中,《五分》文出第二十二卷。上明听违佛制(彼疏释云:如手抟食,此方不为善。又如袒膊、跣足之类)。“虽非”下,明听从他制(如用匙箸及鞋履、偏袖及依王制等)。问:消文可尔,兴意如何?答:时数迁流,丰俭不定;方隅隔越,风土不同,立法检非,难为一概。意使随时适变,逐处所宜,故立未来,竖通像、末(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仍施现在,横被边夷。旨在为人,义见于此。问:时方名相未知何出?答:《明了论》有时、处毗尼。彼云:边地受五(边地五人授戒)、得数 浴洗,中国不听(此名处也)。昔用三归(佛以三归授比丘戒),今时不得(须以白四羯磨授比丘戒);热时数洗,寒时不得(此实时也)。故知时方不唯一事。 问:既曰当宗以辨,那引《五分》而明在世耶?答:本律明开边方五事,但文局事定,未显通收,故假彼文以申当部耳。【钞】然二教相融,互兼彼此。【记】互融中,二教即二世教。此有二释。前教本为未来,即兼佛世;后教本兴现在,仍通像、末。或可恐疑引用《五分》,故此释之。彼此两字即指二宗,谓《四分》制已更开,即兼在世;五分虽制不用,亦兼未来。既而彼此相兼,即知本宗自具二世,但文不显,故用彼文。问:遮、性中亦明开、制,与此何别?答:前通遮、性,此唯在遮。若是性戒,不论时处,故《了论》中一切时处毗尼,谓淫、盗等是也。”(卷上)

  以上即是说时毗尼、方毗尼,使戒律随时空因缘有所变化,也使戒律的适应性强。但将戒律的开制随着时代和地域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情况而作随缘变化,需要相当的智慧,佛示寂后,怎么来把握呢?佛临寂前给了一个粗的原则:可舍杂碎戒。如《四分律》中记载佛说:“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卷第五十四)。但可舍的杂碎戒是哪些呢?佛没说。这成为千古悬案。可能因 为时数迁流,往复不定,方隅隔越,风俗万种,不能一定地说哪条戒在所有地方都永远不适用,所以不宜说得太死。这正是佛的慈悲和智慧。如清朝读体律师《毗尼止持会集》中说:“问曰:何意世尊将圆寂时说斯略教?答曰:大师灭后,乃至圣教未没已来,莫令外道作斯讥议:世尊既是具一切智,世间有事不开、不遮,诸弟子辈欲如何行?为遮斯难,远察未来利益故制;又复欲令诸弟子于事无疑,得安乐住,是故须说。(凡诸司律,幸勿才闻斯说,便取余之定禁妄符圣教。是即非制而制,是制而开,废紊毗尼,其罪孰代?)”(卷第十五)

  六、戒律流传分部派,会通时方南山兴

  我们可以看看戒律在印度和中国的时空因缘下流传的情况。

    佛陀示寂后不久,戒律就分成了两部。那是佛陀入灭后的第一个夏季安居期间,以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第一次三藏结集,最初由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优波离尊者把佛陀一生制定的戒律分八十次诵出来,然后经过当时在场参加结集的五百位大阿罗汉印证:这条戒是佛陀在某某地方、为某某人、因为某某原因而制定的,经过五百大阿罗汉的公认,然后就通过了,称为《八十诵律》。当时的结集,还有许多没参加的比丘就在七叶 窟外另行结集,他们所结集出来的戒律名为《摩诃僧祇律》。窟内参加结集的五百罗汉都是僧中上座,所以称为上座部。窟外比丘是圣凡大众共集,称…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