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P5

  ..续本文上一页为大众部。

    戒律为什么会分部呢?因为有些人比较保守、有些人比较开放,大众部的人思想比较开放,上座部的人思想比较保守,也就是大家对机缘和戒律的认识取舍不一致。上座部结集律藏的时候,严格继承佛在世时制定的戒律,不用“舍杂碎戒”的开许。如《四分律》记载:“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迦叶问言:“阿难!汝问世尊不?何者是杂碎戒?”阿难答言:“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卷第五十四)这个情况报告出来以后,大家都不清楚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杂碎戒是属于哪些部分,于是产生争议。最后,主持三藏结集的大迦叶尊者做了一个结论:释迦牟尼佛没有制定过的戒律不可以增加;凡是释迦牟尼佛已经制定的戒律也不可以弃舍。上座部的律藏就这样确定下来。如《四分律》记载:“时诸比丘皆言:来,我当语汝杂碎戒。……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时即共立如此制限。”(卷第五十四)

  后来,上座部持《八十诵律》的律主由大迦叶尊者依次传承给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波毱多尊者,这样五代传下来,称为异世五师。优波毱多尊者门下有五位大弟子,各弘一方,对 《八十诵律》,也就是对广律内容的应机性各有认识,也就各有取舍。所以到优波毱多尊者之后,差不多佛陀灭度一百年的时候,戒律又分成五部:昙无德部、萨婆 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这五部的师承都是从上座部的《八十诵律》而来的。

  也就是说,在佛陀灭度一百年之后,还是在很近的一个 时间之内,对于戒律的受持就已经有很多的不同。后来的认识和取舍越来越分歧,戒律也就越来越分化,分成十八部,乃至五百部,如道宣律师《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序》说:“教随文结,理任情移。云飞二部、五部之殊,山张十八、五百之异。”《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说:“初则二部、五部之殊,中则十八、五百之别,末则众锋互举、各竞先驱。人或从缘,法无倾坠。然则道由信发,弘之在人,人几颠危,法宁澄正?”虽然各部其实大同小异,都能导归涅槃,如《大集经》 说:“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槃。”但表相的纷乱和部派的斗诤也应是声闻教法在古印度走向衰落的一个因缘。

  后来大乘佛教逐步兴起,不论是瑜伽派还是中观派,大乘的这些论师们注重大乘戒,并且比较注重慧。而声闻乘人,比较注重于定。另外,声闻乘行人注重的是出离心,大乘行人注重的是菩提心。注重出离心,就要尽量跟外人少接触,少麻烦,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大乘行人要发起菩提心,就要面对种种境界去历练,情况就不一样了。虽然大小乘间存在这样的一些差异,但声闻戒是大小乘的共道,不论大乘或小乘的行者都应该遵守。遗憾的是,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之后,虽然义学一度非常兴盛,但是有些忽视声闻戒,并且与声闻部派相互斗诤,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西方(古印度)诤竞,大、小不融,至于经卷互相投毁,及空、有两宗各分党类。”(卷第一)道宣律师在《律相感通传》中记载天神说:“师今须解佛法衰昧,天竺诸国不及此方。此虽犯戒,太途惭愧,内虽陵犯,外犹慎护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见造过,咸皆流涕,悉加守护,不令魔子所见侵恼。……此方僧胜,于大、小乘曾无二见,悉皆奉之。西土不尔。”这应该也是佛教在印度衰亡的一个内部原因。

  这是从戒律学的角度来认识印度佛教的历史,当然从其它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方法。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戒律也逐渐传了进来,其中重要的典籍有四律五论——四部广律、五本论著。

    依传入中国的先后顺序,四律分别为:(一)萨婆多部的《十诵律》,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罗等译。(二)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等译。(三)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等译。(四)弥沙塞部的《五分律》,三十卷,刘宋佛陀什等译。上座部分化出来的迦叶遗部只传来戒本《解脱戒经》,广律未传;婆粗富罗部的戒本和广律都没传来。

  帮助理解戒律的五本论著分别为:(一)《毗尼母论》,八卷,译者不详,本名 《毗尼母经》,是诠释萨婆多部戒律的。(二)《摩得勒伽论》,十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本名《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也是诠释萨婆多部戒律的。(三)《善见论》,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本名《善见律毗婆沙》,是解释昙无德部《四分律》的。(四)《萨婆多论》,九卷,译者不详,本名《萨婆多毗尼毗婆 沙》,是解释萨婆多部《十诵律》的。(五)《明了论》,一卷,陈代真谛译,本名《律二十二明了论》,是依十八部中的正量部之律而作的。

  以上的四律五论在翻译、弘扬的过程当中,凝聚了历代祖师大德们的心血。

   现在,我们汉传佛教所受持的戒律是归属昙无德部的四分律。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在唐朝非常兴盛,形成中国的律宗。四分律宗在唐代又分成三家,第一家是道宣律师,根据大乘《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成唯识论》对戒律进行诠释,称为南山宗;第二家是法砺律师,根据小乘的《成实论》来诠释戒律,称为相部宗;第 三家是怀素律师,根据《阿毗达磨俱舍论》来诠释戒律,称为东塔宗。

  在弘律的祖师当中,最有成就的当推道宣律师。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 新刻排科夹注戒本疏记序》说:“汉日扬光,像教悬被东夏以降二百年矣。天下僧侣但知薙染,犹未受五、八,何况具戒乎?逮于曹魏嘉平年中,尊者法时抵于洛阳,乃依法藏部,行羯磨受戒。神州之传戒,肇于斯时矣。迨姚秦朝觉明译语,竺念操觚,翻《四分律》,尔来撰疏凡二十家,虽曰各竞兰菊,而未得醇粹矣。暨夫 大唐澄照大师(道宣律师),乃搜《法华》开显之秘妙,而荷《涅槃》扶律之顾命,钞、疏、图(《戒坛图经》等)、仪(《释门归敬仪》等)以被时众,岂非来蒙 之方轨、秉持之龟镜乎?实自非揭于慧灯、授乎法筏,孰能辟黑暗、示通衢、拯沈溺、达彼岸者与?声飞五天,泽流千岁,为四依使,维持一人耳矣!”

    道宣律师对印度和中国的情况都非常了解、非常有研究,他为了避免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倡中国佛教要注重完整的大乘戒,特别要以大乘的发心为根本,行持好共声闻乘的别解脱戒。道宣律师在戒律方面最重要的著作——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 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表面看起来是解释声闻戒,而实际上恰恰是把声闻戒融入大乘戒里面,包含在菩提行里头。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 今时不知教者,多自毁伤云:此戒律所禁止,是声闻之法,于我大乘弃同粪土,犹如黄叶、木牛、木马诳止小儿,此之戒法亦复如是,诳汝声闻子也。原夫大、小二 乘,理无分隔,对机设药,除病为先故。鹿野初唱,本为声闻,八万诸天,便发大道。双林告灭,终显佛性,而有听众,果成罗汉。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 旨。故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但由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使。今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理次然乎!今有不肖之人,不知己身位地,妄自安托,云是大乘,轻弄真经,自重我教。即《胜鬘经》说:毗尼者即大乘学。《智论》云:《八十诵》者即尸波罗蜜。如此经论不入其 耳,岂不为悲?……且菩萨设教,通道济俗,有缘而作,不染其风。初心大士,同声闻律仪,护讥嫌戒,性重无别。即《涅槃经》中,罗刹乞微尘浮囊,菩萨不与, 譬护突吉罗戒(小戒)也。又《智论》云: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以戒之功德胜于布施,如我不杀则施一切众生之命等。以此文证,今滥学大乘者,行非 可釆,言过其实,耻己毁犯,谬自褒扬。余曾语云:“戒是小法,可宜舍之。”便即不肯。“可宜持之。”又复不肯。岂非与烦恼合,卒难谏喻,又可悲乎!”(卷 中)

  宋朝元照律师《芝苑遗编》说:“然大圣示迹,专为一事,出家所怀,唯修出离。若不了斯戒体,纵令持护莹若明珠,不免轮回,还没生死。事既 深大,是以吾祖大师(道宣律师),推佛本怀,穷出家意,跨入大乘位,立此圆教,直显实体,极接时机,欲使怀道者识知本体,发起大行,不论凡小,径蹈大途。 大慈深秘,于兹见矣!故下疏中广有勉励。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戒,展转修显,果获三佛等。又云:今识前缘终归大乘,故须域心于处矣。又云:何得不思,致 亏发足?”(卷上)

  后来元照律师进一步解释道宣律师的三大部,即《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疏济缘记》。对论著的种类,钞、疏、记的差别,有人可能不太清楚。古印度祖师大德写的著作一般都称为“论”。论可以分成两种,宗经论和释经论。什么叫宗经论呢?根据佛经的义理、三法印的道理来进行造论。比如说《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等等。第二种的论典——释经论,解释经典的原文,比如《大智度论》,是解释《般若经》的。在印度,论有这样两种,但必定是根据经和律来造的。并且,要造一部论是非常严肃的,必须是有修证功夫的大德才敢造论。在造论以 前,必须真实修行用功,祈求三宝加被。所以,每部论典前面都有归敬颂、礼敬颂。中国古来祖师大德对经和律作的注解,不称作论,名为注、疏、钞、记、演义。 “注”的意思是把经…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