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叁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聽聞佛法,怎樣聽聞才比較容易有收獲、入心?這是很重要的事情。“聽聞”這個名詞,我們常常會說到,也常常會聽到。在論典當中對聽聞也有要求——“希于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希于遍知,專注屬耳”就是獲得智慧、大智慧、正遍知,非常的專注;“意善敬住”,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心,善于恭敬安住在法義上,以整個的心思惟聽聞,以一切心思惟聽聞;對自己來講,“如病想者”,猶如我們得了大病,到醫院裏請名醫爲我們看——醫生告訴某某人得了什麼病、什麼原因引起的、現在要吃什麼藥、今後還要注意些什麼問題、旁邊的人,朋友、家人應該如何護理,醫生講完了之後,我們病人、照顧的人都會記得清清楚楚,不會忘記。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是以一切心來思惟聽聞。
我們學佛法不容易以一切心來思惟聽聞,現前一念心是飄乎不定的,不能自己作意:我要去“意善敬住”,思想上沒有這樣的准備、要求、作意,說我聽了佛法以後不能忘記,要受持、執持、信受奉行……沒有這樣的前行准備。例如我們好多同修今天從城裏到這裏來共修一樣,目的是要來參加共修,有開車的、有坐車的。有的一早自己開車過來,或者坐了好幾個小時的車來到寺院裏,但是自己在路上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車怎麼開過來的,回憶不起來、印象不深。也就是這一兩個小時自己怎麼過來的,自己的心念是一個什麼變化過程,不清楚。因爲你只是想我到了這個廟就可以。還有些人來的時候可能會想,今天家裏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安排好、沒有處理好、現在還沒有交代妥當,要打電話回去交代。還有些人會思考過去的事情、昨天的事情、前幾天的事情,一直在思考,然後不知不覺車也就到了廟裏。
上面所說的意思,就是同樣一個過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心,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作用。打坐也好、坐禅也好,首先要面對“覺”跟“觀”,或者說“尋”跟“伺”,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粗的分別心和細的分別心。粗的分別心、細的分別心,對我們打坐、用功、聽聞、專注會有很大的妨礙。粗的分別就是看到比較具體的、有形象的、比較明顯的境界起分別。比如我們從佛堂到雲水堂,走出去看到旁邊很多樹木、很多花草、很多飛禽等等,還會遇到人、聽到聲音,這些都是比較粗的分別;細的分別呢?走到路上我們就會關心這個磚頭好不好、什麼顔色,路什麼時候修的、路好走不好走等等,甚至會非常注意外境的變化、寺院的變化,發生的不同事情,都非常的敏感。這就是我們凡夫心的不同,要麼粗分別、要麼細分別,而有些是粗分別和細分別都有。
我們打坐的時候尤其明顯——你坐在這裏,自己想的事情、自己的心念,相對來講就比較分明,不會那麼混濁。當然另外一種人、很散亂的人,他坐在這裏,坐得久了就會昏沈、暈頭轉向,瞌睡來了,他的念頭就模糊了。這種昏沈掉舉都是人心念上面的問題、隨煩惱,都是煩惱,都是心態的毛病。粗分別細分別也是影響我們入禅入定的障礙,所以說不定法,不定法也就是它有可能是善的,也有可能是惡的,看你怎麼去分別,也可能是無記的。
那麼惡作和後悔,對人的用功專注影響依然很大。比方說,你過去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妥當,這種心會一直持續下去、一直放不下。比如,有人來出家、或者來山上當義工,有些人剛好家裏某個人不同意,父親不同意、母親不同意,他不敢對他們講,怕有障礙。本來這是一個境界,但是他天天在擔心、天天在等流,業增長廣大,就變成很大的問題,最後對自己家裏人很不好,自己又不願意回去,就是不知道怎麼辦好。總之回去不對不回去也不對,不知道怎麼做才好。那就要好好到佛菩薩面前忏悔,忏除前愆,把過去做錯的忏除幹淨,把它忘記掉、忏幹淨。就猶如一件衣服很髒了,拿去洗,用漂白粉漂白,再看不出這個痕迹,這樣才叫做洗幹淨了。
忏悔也是一樣——如果你內心當中的這些影像去不掉,就說明沒有忏悔幹淨。這個前愆,過去的、做錯事的這些種子一直還在留在我們心裏,對我們還是會有很大的障礙,也就是沒有真心實意下功夫去忏悔。舉例來講,比如兩個好朋友很要好,忽然有一天産生了誤會,可能誤會很深,你不知道怎麼辦。但是有一天你跟他解釋說,某一天、什麼事情、什麼原因、怎麼回事,對方理解了,這個心結就消掉,因爲對方已經理解你的意思了,你也看得出來對方理解我的意思,也就沒有問題了。我們造了業、做了錯事,我們對佛菩薩啓白、對佛菩薩忏悔,佛菩薩不會誤會,肯定不會誤會,佛菩薩有大智慧、大慈悲。是我們自己沒有忏悔好,所以才忏悔不掉,是我們沒有真正很認真去忏悔。這些對我們的心和意識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我們學佛法的人,照道理應該要讓善法增長廣大。爲什麼要念佛、念法、念僧?就是要把這些善業天天放在心裏,不能把麻煩的事情、頭疼的事情天天放在心裏,不然你天天都頭疼。不要說很多,一個事情放在心裏你都難過得要死,假如某個人、某一件事想不開,你心裏就會有很大的負擔、佛法就學不進去,更不要說很多了。這些都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會遇到、碰到,並且必須要去對治的問題,不去對治、不去想辦法,這些關卡就會過不去。爲什麼要聽聞佛法來對治呢?因爲必須靠一個更強和善的力量來對治我們內心這些散亂、掉舉和分別心。我們忏悔,還要防止、悔防。我們如果沒有預防、沒有防止,它就會再發生,這些業的習氣也是在等流。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忏悔幹淨,一方面還要懂得如何來防護自己的心、如何來根據佛法戒律行持,這是很重要的。
有些居士到廟裏來喜歡燒香,有些人更是喜歡燒頭香,現在很多廟都很流行。大家半夜就來、還不到十二點就來,佛哪裏會說你第一個燒香他就特別高興?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沒有分別心。一年到頭只有第一個燒香的人佛保佑、以後的人佛不保佑、或者保佑的少一點,這純粹都是我們人的一種分別心。該怎麼來認識燒頭香的問題?有一次在一個地方,一個記者問我,他說你怎麼看的?這個觀念本身都是一種誤導。我說,人人都能夠燒頭香、天天都能夠燒頭香,一年當中你第一次去燒香就是燒頭香、一天當中你第一個人去燒香就是燒頭香,你天天都可以燒頭香,人人都能燒頭香——只要你內心當中真正有香,心香一柱。如果你內心當中沒有香,你燒一把,對菩薩不好、對人也不好。有的香質量都很差、很嗆鼻子,我們人都受不了,你說菩薩、鬼神……?鬼神吃的都是香氣,我們是段食——這肯定就會有麻煩了,來了就會跑。
但是我們爲什麼會有這種心思呢?總是希望說:我要比別人好一點,最好的要給自己……這是一種分別心。不知不覺的,不信佛的人有這種心理、信佛的人也有這種心理。這種分別心就是一個問題、一個毛病,這種觀念就成問題。例如有些人喜歡朝山,四大名山、各種祖庭,各個宗派的祖庭、各個祖師的道場,他覺得這才有加持力。他要加持什麼呢?他要加持平安、吉祥、健康、事業順利發達、許願,也就是他內心當中對現世許多的所求,他覺得這些名山、這些聖地所供奉的菩薩才比較靈、能夠滿願,所以就到那裏去求,然後許了一個願,事情辦成了,以後再怎麼來感謝菩薩——這樣的人有很多。這其實都是我們凡人的一種心態。因爲佛菩薩無處不在,如果我們以一種煩惱的心、染汙的心去求菩薩,菩薩會怎麼看待我們呢?菩薩肯定會看你這個人很可憐。如果你的業很重的話,願還滿不了。但是我們這樣的一種狀況卻很流行。又有些人他覺得要到哪個廟去打普佛、放焰口、放蒙山、做佛事、打齋、放生、做法會、做水陸……等等,會比較靈驗,那麼他就去找,找這樣一些廟。那這些廟也逐步逐步變成做佛事,注重這些儀軌、注重這些場面爲主。無論剛才說到的燒香也好、許願也好、做佛事也好,所有這些所追求的都是現世的一些安樂,現世的一些事情,它跟佛法的本意是了不相幹的。
當然也有些人,他覺得到廟裏來應該去聽法師講經、聽開示,但有時候卻不容易找到。爲什麼不容易找到呢?現在交通、資迅這麼發達,怎麼不容易找到?可以打聽、也可以問,就能夠找到。原因在哪裏呢?就是你有空去聽的時候,可能沒有地方講、沒有人弘法,而弘法的時候你卻沒有空去聽,對不上號。而有時候,你想要聽的這位法師他不講,對講的人你卻好象覺得這個法師講的不怎麼樣,不願意聽……總之會有很多障礙。你總是覺得應該某某大法師給我講、或者某某大法師出來弘法,那我就願意去聽——這些想法都是很不切合實際的,這樣只會造成我們聽不到佛法的原因。
佛、菩薩一直在說法。智者大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俨然未散”,就是有那種功夫,自然而然我們就能夠聽得到對自己根基的佛法。如果我們不具有這種資糧、不具有這種條件,我們就聽不到。我們怎樣在現有的時空因緣下能夠學到佛法,把握佛法的精神,理會、領會究竟佛法怎樣同自己的生命相結合,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佛法?我們可以看別人怎麼做、我們也跟著怎麼做,別人怎麼修、我們也跟著怎麼修,在我們周圍總是有比我們學得好修得好的同參道友,比我們學得好修得好的同參道友就足以作爲我們的助伴。別人能夠很安靜地學,我們自己爲什麼安不了心?意念不能“善意敬住”,這就說明是我們的問題了。
我們每天念經、思考,我們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我們有沒有去總結?比如說我們念一卷經,念完了以後,我們會認爲這幾句話講的很好,這幾句經文覺得特別地優美、特別有內涵。如果我們一卷經念下來,每次能夠有兩條叁條的啓示、兩個叁個的心得、兩個叁個的問題,把它記下來,日久月長都會…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