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听闻佛法,怎样听闻才比较容易有收获、入心?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听闻”这个名词,我们常常会说到,也常常会听到。在论典当中对听闻也有要求——“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希于遍知,专注属耳”就是获得智慧、大智慧、正遍知,非常的专注;“意善敬住”,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心,善于恭敬安住在法义上,以整个的心思惟听闻,以一切心思惟听闻;对自己来讲,“如病想者”,犹如我们得了大病,到医院里请名医为我们看——医生告诉某某人得了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现在要吃什么药、今后还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旁边的人,朋友、家人应该如何护理,医生讲完了之后,我们病人、照顾的人都会记得清清楚楚,不会忘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以一切心来思惟听闻。
我们学佛法不容易以一切心来思惟听闻,现前一念心是飘乎不定的,不能自己作意:我要去“意善敬住”,思想上没有这样的准备、要求、作意,说我听了佛法以后不能忘记,要受持、执持、信受奉行……没有这样的前行准备。例如我们好多同修今天从城里到这里来共修一样,目的是要来参加共修,有开车的、有坐车的。有的一早自己开车过来,或者坐了好几个小时的车来到寺院里,但是自己在路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车怎么开过来的,回忆不起来、印象不深。也就是这一两个小时自己怎么过来的,自己的心念是一个什么变化过程,不清楚。因为你只是想我到了这个庙就可以。还有些人来的时候可能会想,今天家里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安排好、没有处理好、现在还没有交代妥当,要打电话回去交代。还有些人会思考过去的事情、昨天的事情、前几天的事情,一直在思考,然后不知不觉车也就到了庙里。
上面所说的意思,就是同样一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心,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作用。打坐也好、坐禅也好,首先要面对“觉”跟“观”,或者说“寻”跟“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粗的分别心和细的分别心。粗的分别心、细的分别心,对我们打坐、用功、听闻、专注会有很大的妨碍。粗的分别就是看到比较具体的、有形象的、比较明显的境界起分别。比如我们从佛堂到云水堂,走出去看到旁边很多树木、很多花草、很多飞禽等等,还会遇到人、听到声音,这些都是比较粗的分别;细的分别呢?走到路上我们就会关心这个砖头好不好、什么颜色,路什么时候修的、路好走不好走等等,甚至会非常注意外境的变化、寺院的变化,发生的不同事情,都非常的敏感。这就是我们凡夫心的不同,要么粗分别、要么细分别,而有些是粗分别和细分别都有。
我们打坐的时候尤其明显——你坐在这里,自己想的事情、自己的心念,相对来讲就比较分明,不会那么混浊。当然另外一种人、很散乱的人,他坐在这里,坐得久了就会昏沉、晕头转向,瞌睡来了,他的念头就模糊了。这种昏沉掉举都是人心念上面的问题、随烦恼,都是烦恼,都是心态的毛病。粗分别细分别也是影响我们入禅入定的障碍,所以说不定法,不定法也就是它有可能是善的,也有可能是恶的,看你怎么去分别,也可能是无记的。
那么恶作和后悔,对人的用功专注影响依然很大。比方说,你过去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妥当,这种心会一直持续下去、一直放不下。比如,有人来出家、或者来山上当义工,有些人刚好家里某个人不同意,父亲不同意、母亲不同意,他不敢对他们讲,怕有障碍。本来这是一个境界,但是他天天在担心、天天在等流,业增长广大,就变成很大的问题,最后对自己家里人很不好,自己又不愿意回去,就是不知道怎么办好。总之回去不对不回去也不对,不知道怎么做才好。那就要好好到佛菩萨面前忏悔,忏除前愆,把过去做错的忏除干净,把它忘记掉、忏干净。就犹如一件衣服很脏了,拿去洗,用漂白粉漂白,再看不出这个痕迹,这样才叫做洗干净了。
忏悔也是一样——如果你内心当中的这些影像去不掉,就说明没有忏悔干净。这个前愆,过去的、做错事的这些种子一直还在留在我们心里,对我们还是会有很大的障碍,也就是没有真心实意下功夫去忏悔。举例来讲,比如两个好朋友很要好,忽然有一天产生了误会,可能误会很深,你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有一天你跟他解释说,某一天、什么事情、什么原因、怎么回事,对方理解了,这个心结就消掉,因为对方已经理解你的意思了,你也看得出来对方理解我的意思,也就没有问题了。我们造了业、做了错事,我们对佛菩萨启白、对佛菩萨忏悔,佛菩萨不会误会,肯定不会误会,佛菩萨有大智慧、大慈悲。是我们自己没有忏悔好,所以才忏悔不掉,是我们没有真正很认真去忏悔。这些对我们的心和意识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我们学佛法的人,照道理应该要让善法增长广大。为什么要念佛、念法、念僧?就是要把这些善业天天放在心里,不能把麻烦的事情、头疼的事情天天放在心里,不然你天天都头疼。不要说很多,一个事情放在心里你都难过得要死,假如某个人、某一件事想不开,你心里就会有很大的负担、佛法就学不进去,更不要说很多了。这些都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会遇到、碰到,并且必须要去对治的问题,不去对治、不去想办法,这些关卡就会过不去。为什么要听闻佛法来对治呢?因为必须靠一个更强和善的力量来对治我们内心这些散乱、掉举和分别心。我们忏悔,还要防止、悔防。我们如果没有预防、没有防止,它就会再发生,这些业的习气也是在等流。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忏悔干净,一方面还要懂得如何来防护自己的心、如何来根据佛法戒律行持,这是很重要的。
有些居士到庙里来喜欢烧香,有些人更是喜欢烧头香,现在很多庙都很流行。大家半夜就来、还不到十二点就来,佛哪里会说你第一个烧香他就特别高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没有分别心。一年到头只有第一个烧香的人佛保佑、以后的人佛不保佑、或者保佑的少一点,这纯粹都是我们人的一种分别心。该怎么来认识烧头香的问题?有一次在一个地方,一个记者问我,他说你怎么看的?这个观念本身都是一种误导。我说,人人都能够烧头香、天天都能够烧头香,一年当中你第一次去烧香就是烧头香、一天当中你第一个人去烧香就是烧头香,你天天都可以烧头香,人人都能烧头香——只要你内心当中真正有香,心香一柱。如果你内心当中没有香,你烧一把,对菩萨不好、对人也不好。有的香质量都很差、很呛鼻子,我们人都受不了,你说菩萨、鬼神……?鬼神吃的都是香气,我们是段食——这肯定就会有麻烦了,来了就会跑。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思呢?总是希望说:我要比别人好一点,最好的要给自己……这是一种分别心。不知不觉的,不信佛的人有这种心理、信佛的人也有这种心理。这种分别心就是一个问题、一个毛病,这种观念就成问题。例如有些人喜欢朝山,四大名山、各种祖庭,各个宗派的祖庭、各个祖师的道场,他觉得这才有加持力。他要加持什么呢?他要加持平安、吉祥、健康、事业顺利发达、许愿,也就是他内心当中对现世许多的所求,他觉得这些名山、这些圣地所供奉的菩萨才比较灵、能够满愿,所以就到那里去求,然后许了一个愿,事情办成了,以后再怎么来感谢菩萨——这样的人有很多。这其实都是我们凡人的一种心态。因为佛菩萨无处不在,如果我们以一种烦恼的心、染污的心去求菩萨,菩萨会怎么看待我们呢?菩萨肯定会看你这个人很可怜。如果你的业很重的话,愿还满不了。但是我们这样的一种状况却很流行。又有些人他觉得要到哪个庙去打普佛、放焰口、放蒙山、做佛事、打斋、放生、做法会、做水陆……等等,会比较灵验,那么他就去找,找这样一些庙。那这些庙也逐步逐步变成做佛事,注重这些仪轨、注重这些场面为主。无论刚才说到的烧香也好、许愿也好、做佛事也好,所有这些所追求的都是现世的一些安乐,现世的一些事情,它跟佛法的本意是了不相干的。
当然也有些人,他觉得到庙里来应该去听法师讲经、听开示,但有时候却不容易找到。为什么不容易找到呢?现在交通、资迅这么发达,怎么不容易找到?可以打听、也可以问,就能够找到。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你有空去听的时候,可能没有地方讲、没有人弘法,而弘法的时候你却没有空去听,对不上号。而有时候,你想要听的这位法师他不讲,对讲的人你却好象觉得这个法师讲的不怎么样,不愿意听……总之会有很多障碍。你总是觉得应该某某大法师给我讲、或者某某大法师出来弘法,那我就愿意去听——这些想法都是很不切合实际的,这样只会造成我们听不到佛法的原因。
佛、菩萨一直在说法。智者大师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俨然未散”,就是有那种功夫,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够听得到对自己根基的佛法。如果我们不具有这种资粮、不具有这种条件,我们就听不到。我们怎样在现有的时空因缘下能够学到佛法,把握佛法的精神,理会、领会究竟佛法怎样同自己的生命相结合,如何以自己的生命来实践佛法?我们可以看别人怎么做、我们也跟着怎么做,别人怎么修、我们也跟着怎么修,在我们周围总是有比我们学得好修得好的同参道友,比我们学得好修得好的同参道友就足以作为我们的助伴。别人能够很安静地学,我们自己为什么安不了心?意念不能“善意敬住”,这就说明是我们的问题了。
我们每天念经、思考,我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去总结?比如说我们念一卷经,念完了以后,我们会认为这几句话讲的很好,这几句经文觉得特别地优美、特别有内涵。如果我们一卷经念下来,每次能够有两条三条的启示、两个三个的心得、两个三个的问题,把它记下来,日久月长都会…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