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三▪P2

  ..续本文上一页很了不得。但是我们更多的情况下,这卷经念完了也就下课了,这堂课完了我们也就去做别的事情,不容易说在我们共修的课上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有哪些方面受到启发、有哪些方面的感想、有哪些方面的心得,或者我们在听的过程当中自己存在什么问题、自己理解不了,或者自己做不到、或者我们没有听懂。我们常常会反过来,说这个法师讲的听不懂、这个法师讲的把握不住要领,或者说跟经论上面对不上号……等等。就是我们非常容易去观察对方的问题、说法师的问题、同行道友的问题、经论的问题,我们会去分别这部经这部论会有什么问题、这样学下去修下去会有什么问题、别人这么修下去会有什么问题、这个法师这么用功下去会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容易去想我们学下去会有什么问题、我自己有什么问题……就是常常我们替别人去担心。本来修行是自修自得,每一个人都修自己的。这样的话怎么会相应呢?不会相应、也不可能会相应。因为我们本身就不是以这样一种心态来面对佛法,不是以这样一种心态来面对佛菩萨,这些我们都是需要去调整、需要去对治的。

  中国的禅宗——达摩来中国以后开始建立——提倡坐禅,形成了祖师禅。有祖师禅也有如来禅。我们常常听到过去讲“如来禅好参,祖师关难过”,一关一关难过。为什么难过呢?因为它没有章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而如来禅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怎么做都非常清楚,告诉我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怎么回事。祖师禅,每一个祖师有一套风格,五家七宗,各个流派,差异都非常大。祖师禅它所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人的心性的问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们人的心是有分别的,心的本性是没有分别的,心的体性是没有分别的。要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体性、看到我们的本性、见到我们的自性,是从有分别当中进入到无分别的一个境界。所以它不是渐次的,不是一步一步来,它一下子让你分别不起来,不思善不思恶,不知道怎么想,想不清楚,最好就不想,不想突然间就大悟了。

  禅宗在中国,五祖以前以《楞伽经》印心,五祖以后以《金刚经》印心,近代虚云老和尚等等又注重《楞严经》。这次到台湾去,中台禅寺很注重《楞严经》。《楞严经》前半部份谈到明心见性,后半部份谈到悟后起修,就是悟了以后怎么修。《楞伽经》、《金刚经》、《楞严经》,从古至今,是禅宗很重要的三部经典。当然可以再加一部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六祖坛经》。这三部经很有意思,《楞伽经》是法相宗所依据的经典,《六经十一论》里面的一部经;《金刚经》是法性宗性宗空宗所依据的经典;《楞严经》是真常唯心系所依据的经典。也就是根据近代很多大师,他们对佛法的一种归类、分宗判教,主要就是三大系,相宗、性宗、真常唯心。

  中国禅宗的禅师能够把这些都与禅法结合起来,也能够悟到《金刚经》跟禅宗有关系,《楞伽经》跟禅宗有关系,《楞严经》跟禅宗有关系。我们如果不是跟着善知识跟着禅师去坐禅的话,我们拿着《金刚经》《楞伽经》能不能坐禅、能不能开悟?肯定是悟不了,没有办法悟。这就是说我们读经文同理解经文背后的涵义是不同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拿经文来念诵,但真正要达到那种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四句绝百非、超相绝踪的境界,肯定达不到,没有办法入门。

  过去在禅堂里面打禅七,原来比较早期的,都是在跑香。跑着跑着,忽然间香板一打,就让你停下,然后禅师、主七的和尚就讲开示。他还不是坐在那里讲,不是像我们这样坐在那里讲,在过去都是让你跑跑跑……忽然间让你的心停止,然后再给你讲,所以就比较容易入心。禅堂跑香,刚开始很慢,然后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跑到最后你一直在那里跑,如果跑在后面会有很多人催着,是会相撞的,所以就必须得跑,和跑步一样。忽然间你不跑了停在那里,但你不能动,然后他就跟你讲、讲讲讲……这就要有很深的一种功夫,才有办法来启发我们人的心性。

  很多禅师,他都明白应该怎么来用功——他告诉我们要去离相、离一切相,就是要把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的心相去掉。我们现在学道次第,内心当中要建立种种的法相,禅宗刚好要把它全部去掉——所以他不会看经、也不会念佛,不会看书,也不会打妄想,就是把所有的相全部帮你破掉。这两个是不同的下手处,到底我们要离相比较好,或是来建立这些佛法的形相比较好?如果你要建立,建不好就是着相了,就会认为,这句就是佛法,其他的不是佛法;如果你离相,离不好最后就变成断灭空,甚至着魔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离相,所以禅宗能够悟道;因为要离相,所以禅宗能悟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看到所有的鸟语花香都是佛法,都是念佛念法念僧——这种境界就不是我们一般凡夫心的境界,就是他看到所有的无情也是在说法,不仅仅说我们看到文字在说法。文字、一本书,它是无情,它本身是一本纸张订在一起的,就是文字能够说明佛法、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也能够说明佛法,就看我们能不能悟得出来。如果我们悟不出来,我们一样还是看不懂。一本佛经,我们拿给从来没有看过的人、或者不信佛的人,他就没办法看懂它的意思,字面的意思要理解都理解不了。

  前几年我在广化寺讲课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来找我,问我一些佛法的问题。刚好我在那里讲课,他跟我说你讲课我要跟着你去听,我说你去听的话肯定会听不懂,他说不可能,我是教授。刚好我在那里讲的是《俱舍论》,讲完了下来,他说,你今天的课白讲了,我都听不懂,你那些学生也听不懂。我说我们的学生听得懂,他说不可能。所以,因为不同的名言体系,他忽然插进去听一节课怎么有办法听懂?肯定听不懂。必须要很多的、相当的基础。

  佛法也一样,这种境界比名言本身所要表现的涵义更高。因为文字是一个文字相,文字里面所说明的道理,道理里面所包含的内涵和境界,要通过文字本身来理解道理,从道理本身再契合这种法的一种境界,这样我们内心才会有收获。我们常常讲烦恼、智慧,烦恼究竟对我们有多大的妨碍,对我们有多大的障碍、影响,有多大的坏处?我们也能知道烦恼造业、受苦、轮回、流转,但我们怎样来把自己内心的这些烦恼给它归类、分类、给它贴上标签——这是什么烦恼,那是什么烦恼……就很重要。犹如我们库房里的东西,那么多东西可以一包一包给打包打好、贴上标签,你要找就很好找。物质的东西很好归类,精神的东西就不好归类,烦恼就不好归类。因为你自己心都乱了,怎么归类?就搞不清楚。

  只有你清楚的时候才有办法归类。正念分明的时候、智慧具足的时候,才有办法了知烦恼。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内心的这种见解和心相本身就是烦恼——有时一个烦恼起来,有时候可能两个三个烦恼同时起来——烦恼起来的时候,自己是认不清楚说我们自己在起烦恼,这种心态就是一个烦恼的心态。我们一个人,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少时候会认为说我们的心态是有问题的,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会认为我们的心态是正常的,甚至我们学佛,我们的心态比别人要好,不会认为有问题,会认为比别人好。而本来是要作病想,“于自安住如病想者”,本来我们修行就是要认清我们烦恼的特点、烦恼的相状。如果我们一作意说,我一定要比别人好,这样怎么能够认识到烦恼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本身我们这种心态已经就是成问题的一种心态。

  所以我们学了佛法,就是要认清烦恼的一些特点,然后来对治。对治,当然也可以用禅宗的办法:“离相”——不让它起烦恼,不去管它,烦恼到底怎么表现?只要不让它起、不让它起心动念,什么烦恼就都不起了。但如果起来了怎么办?要吃什么药?双管齐下,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办法都能够要。有时候你认为,现在这个烦恼起来了,我要再拿一个法来对治,结果对治不好更烦恼。“多嗔众生慈悲观”——本来你嗔心大,我们说要修慈悲心、去帮助别人,“好言相劝柔软语”,本身你这样去修去做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难的一件事情。脾气暴燥要一下变成非常调柔,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是很难过的事情。你坚持一两天,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这个很难修,或者更烦恼,弄不好还会引发更大的嗔心。你说我修了慈悲心、对人对事修了慈悲心,修得不灵验、修不好,别人感受不到你的慈悲心——这是常常会发生的,而这种嗔心还会再增长。

  我们念经、打坐、做功德、闻法……为什么要回向?就是将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回向、布施、分享给所有的众生、亲友、怨家、冤亲债主、法界众生,让大家都能够消除业障,离苦得乐,与无量无边的众生结缘。这种心要慢慢慢慢去培养,自然而然我们心心念念利益众生的念头、念力就会越来越广。不能老是想,我现在听了一句佛法是别人没听说过的,或者说,我今天有一个什么心得,别人理解不了、别人理解不到,好像很神秘一样、好像觉得我们比别人要高出一筹一样,这就不是一种回转归向法界众生的一种心态。其实我们所得的、所拥有的好的东西、好的部分应该愿意让大家都能够得到,让我们所有的善愿、善行、善举、善法不断增长广大,应该愿意布施回向给所有的众生。自然而然时间长了,我们对其他众生就不会有怨有仇、不会发嗔心,就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着眼、来着手、来用心。我们不愿意别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受苦,我们希望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得到快乐,我们不愿意跟所有的众生结怨、跟所有的众生有违缘,我们都是要忏悔的。

  如果我们常常去串习这样一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少花功夫说我要怎么来对治嗔心、怎么来对治慢心、怎么来对治怀疑……要对治怀疑、对治慢心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怀疑,不是说对所有人说的话都怀疑,是对有些人说的话怀疑、有些人说的话不怀疑,那到底有没有怀疑?信心也是一样——是对有些人说话有信心、对有些人说话没有信心,那到底有没有信心?就都分不清楚了。慢心也是一样——有时候觉得我们会比谁高,有时候觉得我们会比谁差。要把我们所有的心变成佛菩萨的一种平等心,就很不容易了,就必须要有这种和光同尘的一种心理,要有一种回向法界众生的一种心理。

  “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幼稚园的小朋友要学佛法,又如七十岁、八十岁的老人要学佛法,我们都能够给他讲、都有耐心给他讲、都能够很欢喜给他讲,并且对方也能够接受——就是小孩子能够听得懂、大人能够听得懂、老人也能够听得懂,也能够喜欢学。那么小朋友、青年人、壮年人、老年人,不同人的精神境界、人的思想、人的阅历、人的心性差别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调换成一种跟他一样的心境才能够让他听得懂。假如我们以一个大人、以一个圣人的一个标准,一个佛法的语言对小朋友去讲佛法,他能够听得懂吗?他不可能听得懂。成年人的话他都听不懂,他都理解不了,他怎么能够接受佛菩萨圣者的这些语言的、逻辑的概念?所以我们如何来将语言进行转化,就需要功夫了。同样如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观察一个人的根基究竟是怎样一个程度,然后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对方才能够接受,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太注重语言名言的话,又恰恰容易忽略了佛法的意境——因为讲佛法的目的是要让对方产生信心、对佛法有好感、相信佛法。那么要让对方对佛法有好感、产生信心,首先要对说话的这个人要有好感、要有信心,我们就要考虑到跟对方讲佛法,要与对方如何相处的问题,而不是说,我给你讲佛法就比你高一等——那怎么能相处?不可能的。我们怎么去弘法?肯定弘不了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说法、我们闻法要去考虑的问题。假如你说我不着相、我们只要注重佛法就可以——当然对我们自己来讲可以这么讲,我们不着相——但是对初学的人、对外在的人,他就会很重视了。

  比如说,从你穿衣服来讲,你说我的衣服穿的不整齐、穿得很脏,跟你没关系。衣服穿在你身上,当然你说有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什么关系?对方看到了难受。又比如你在一个房间里,别人卫生搞得干干净净,你不搞卫生,别人看着也会难受。这些都是有关联的,你不能说这个东西是我的,我愿意怎么弄就怎么弄,实际上都是有关系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去体会别人的心。所以我们凡夫修功德,就不知道回向,不知道回向就是因为我执非常坚固,做了好事想占为已有,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害怕我的这些好事回向后好像就变成不是自己的了,而这个是不会的。这就如同我们点了一把蜡烛一样,再多的蜡烛来承接这个光明,这把蜡烛的光明也不会减少,它只会不断地增长广大。

  所以我们修行、修心都是这么去修,慢慢慢慢去培养,忏除自己的业障,忏除各种的违缘,增长我们的信心,把握佛法的实际的内涵。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