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很了不得。但是我們更多的情況下,這卷經念完了也就下課了,這堂課完了我們也就去做別的事情,不容易說在我們共修的課上自己究竟得到了什麼、有哪些方面受到啓發、有哪些方面的感想、有哪些方面的心得,或者我們在聽的過程當中自己存在什麼問題、自己理解不了,或者自己做不到、或者我們沒有聽懂。我們常常會反過來,說這個法師講的聽不懂、這個法師講的把握不住要領,或者說跟經論上面對不上號……等等。就是我們非常容易去觀察對方的問題、說法師的問題、同行道友的問題、經論的問題,我們會去分別這部經這部論會有什麼問題、這樣學下去修下去會有什麼問題、別人這麼修下去會有什麼問題、這個法師這麼用功下去會有什麼問題……我們不容易去想我們學下去會有什麼問題、我自己有什麼問題……就是常常我們替別人去擔心。本來修行是自修自得,每一個人都修自己的。這樣的話怎麼會相應呢?不會相應、也不可能會相應。因爲我們本身就不是以這樣一種心態來面對佛法,不是以這樣一種心態來面對佛菩薩,這些我們都是需要去調整、需要去對治的。

  中國的禅宗——達摩來中國以後開始建立——提倡坐禅,形成了祖師禅。有祖師禅也有如來禅。我們常常聽到過去講“如來禅好參,祖師關難過”,一關一關難過。爲什麼難過呢?因爲它沒有章法、沒有固定的套路。而如來禅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怎麼做都非常清楚,告訴我們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是怎麼回事。祖師禅,每一個祖師有一套風格,五家七宗,各個流派,差異都非常大。祖師禅它所要面對的是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人的心性的問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們人的心是有分別的,心的本性是沒有分別的,心的體性是沒有分別的。要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體性、看到我們的本性、見到我們的自性,是從有分別當中進入到無分別的一個境界。所以它不是漸次的,不是一步一步來,它一下子讓你分別不起來,不思善不思惡,不知道怎麼想,想不清楚,最好就不想,不想突然間就大悟了。

  禅宗在中國,五祖以前以《楞伽經》印心,五祖以後以《金剛經》印心,近代虛雲老和尚等等又注重《楞嚴經》。這次到臺灣去,中臺禅寺很注重《楞嚴經》。《楞嚴經》前半部份談到明心見性,後半部份談到悟後起修,就是悟了以後怎麼修。《楞伽經》、《金剛經》、《楞嚴經》,從古至今,是禅宗很重要的叁部經典。當然可以再加一部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六祖壇經》。這叁部經很有意思,《楞伽經》是法相宗所依據的經典,《六經十一論》裏面的一部經;《金剛經》是法性宗性宗空宗所依據的經典;《楞嚴經》是真常唯心系所依據的經典。也就是根據近代很多大師,他們對佛法的一種歸類、分宗判教,主要就是叁大系,相宗、性宗、真常唯心。

  中國禅宗的禅師能夠把這些都與禅法結合起來,也能夠悟到《金剛經》跟禅宗有關系,《楞伽經》跟禅宗有關系,《楞嚴經》跟禅宗有關系。我們如果不是跟著善知識跟著禅師去坐禅的話,我們拿著《金剛經》《楞伽經》能不能坐禅、能不能開悟?肯定是悟不了,沒有辦法悟。這就是說我們讀經文同理解經文背後的涵義是不同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拿經文來念誦,但真正要達到那種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離四句絕百非、超相絕蹤的境界,肯定達不到,沒有辦法入門。

  過去在禅堂裏面打禅七,原來比較早期的,都是在跑香。跑著跑著,忽然間香板一打,就讓你停下,然後禅師、主七的和尚就講開示。他還不是坐在那裏講,不是像我們這樣坐在那裏講,在過去都是讓你跑跑跑……忽然間讓你的心停止,然後再給你講,所以就比較容易入心。禅堂跑香,剛開始很慢,然後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跑到最後你一直在那裏跑,如果跑在後面會有很多人催著,是會相撞的,所以就必須得跑,和跑步一樣。忽然間你不跑了停在那裏,但你不能動,然後他就跟你講、講講講……這就要有很深的一種功夫,才有辦法來啓發我們人的心性。

  很多禅師,他都明白應該怎麼來用功——他告訴我們要去離相、離一切相,就是要把我們內心當中的種種的心相去掉。我們現在學道次第,內心當中要建立種種的法相,禅宗剛好要把它全部去掉——所以他不會看經、也不會念佛,不會看書,也不會打妄想,就是把所有的相全部幫你破掉。這兩個是不同的下手處,到底我們要離相比較好,或是來建立這些佛法的形相比較好?如果你要建立,建不好就是著相了,就會認爲,這句就是佛法,其他的不是佛法;如果你離相,離不好最後就變成斷滅空,甚至著魔都是有可能的。

  因爲離相,所以禅宗能夠悟道;因爲要離相,所以禅宗能悟到“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看到所有的鳥語花香都是佛法,都是念佛念法念僧——這種境界就不是我們一般凡夫心的境界,就是他看到所有的無情也是在說法,不僅僅說我們看到文字在說法。文字、一本書,它是無情,它本身是一本紙張訂在一起的,就是文字能夠說明佛法、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也能夠說明佛法,就看我們能不能悟得出來。如果我們悟不出來,我們一樣還是看不懂。一本佛經,我們拿給從來沒有看過的人、或者不信佛的人,他就沒辦法看懂它的意思,字面的意思要理解都理解不了。

  前幾年我在廣化寺講課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來找我,問我一些佛法的問題。剛好我在那裏講課,他跟我說你講課我要跟著你去聽,我說你去聽的話肯定會聽不懂,他說不可能,我是教授。剛好我在那裏講的是《俱舍論》,講完了下來,他說,你今天的課白講了,我都聽不懂,你那些學生也聽不懂。我說我們的學生聽得懂,他說不可能。所以,因爲不同的名言體系,他忽然插進去聽一節課怎麼有辦法聽懂?肯定聽不懂。必須要很多的、相當的基礎。

  佛法也一樣,這種境界比名言本身所要表現的涵義更高。因爲文字是一個文字相,文字裏面所說明的道理,道理裏面所包含的內涵和境界,要通過文字本身來理解道理,從道理本身再契合這種法的一種境界,這樣我們內心才會有收獲。我們常常講煩惱、智慧,煩惱究竟對我們有多大的妨礙,對我們有多大的障礙、影響,有多大的壞處?我們也能知道煩惱造業、受苦、輪回、流轉,但我們怎樣來把自己內心的這些煩惱給它歸類、分類、給它貼上標簽——這是什麼煩惱,那是什麼煩惱……就很重要。猶如我們庫房裏的東西,那麼多東西可以一包一包給打包打好、貼上標簽,你要找就很好找。物質的東西很好歸類,精神的東西就不好歸類,煩惱就不好歸類。因爲你自己心都亂了,怎麼歸類?就搞不清楚。

  只有你清楚的時候才有辦法歸類。正念分明的時候、智慧具足的時候,才有辦法了知煩惱。我們起煩惱的時候,內心的這種見解和心相本身就是煩惱——有時一個煩惱起來,有時候可能兩個叁個煩惱同時起來——煩惱起來的時候,自己是認不清楚說我們自己在起煩惱,這種心態就是一個煩惱的心態。我們一個人,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很少時候會認爲說我們的心態是有問題的,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會認爲我們的心態是正常的,甚至我們學佛,我們的心態比別人要好,不會認爲有問題,會認爲比別人好。而本來是要作病想,“于自安住如病想者”,本來我們修行就是要認清我們煩惱的特點、煩惱的相狀。如果我們一作意說,我一定要比別人好,這樣怎麼能夠認識到煩惱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本身我們這種心態已經就是成問題的一種心態。

  所以我們學了佛法,就是要認清煩惱的一些特點,然後來對治。對治,當然也可以用禅宗的辦法:“離相”——不讓它起煩惱,不去管它,煩惱到底怎麼表現?只要不讓它起、不讓它起心動念,什麼煩惱就都不起了。但如果起來了怎麼辦?要吃什麼藥?雙管齊下,正面的、反面的、積極的、消極的辦法都能夠要。有時候你認爲,現在這個煩惱起來了,我要再拿一個法來對治,結果對治不好更煩惱。“多嗔衆生慈悲觀”——本來你嗔心大,我們說要修慈悲心、去幫助別人,“好言相勸柔軟語”,本身你這樣去修去做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難的一件事情。脾氣暴燥要一下變成非常調柔,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是很難過的事情。你堅持一兩天,堅持不下去了,覺得這個很難修,或者更煩惱,弄不好還會引發更大的嗔心。你說我修了慈悲心、對人對事修了慈悲心,修得不靈驗、修不好,別人感受不到你的慈悲心——這是常常會發生的,而這種嗔心還會再增長。

  我們念經、打坐、做功德、聞法……爲什麼要回向?就是將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回向、布施、分享給所有的衆生、親友、怨家、冤親債主、法界衆生,讓大家都能夠消除業障,離苦得樂,與無量無邊的衆生結緣。這種心要慢慢慢慢去培養,自然而然我們心心念念利益衆生的念頭、念力就會越來越廣。不能老是想,我現在聽了一句佛法是別人沒聽說過的,或者說,我今天有一個什麼心得,別人理解不了、別人理解不到,好像很神秘一樣、好像覺得我們比別人要高出一籌一樣,這就不是一種回轉歸向法界衆生的一種心態。其實我們所得的、所擁有的好的東西、好的部分應該願意讓大家都能夠得到,讓我們所有的善願、善行、善舉、善法不斷增長廣大,應該願意布施回向給所有的衆生。自然而然時間長了,我們對其他衆生就不會有怨有仇、不會發嗔心,就是自然而然的,因爲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著眼、來著手、來用心。我們不願意別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衆生受苦,我們希望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得到快樂,我們不願意跟所有的衆生結怨、跟所有的衆生有違緣,我們都是要忏悔的。

  如果我們常常去串習這樣一些概念,我們就可以少花功夫說我要怎麼來對治嗔心、怎麼來對治慢心、怎麼來對治懷疑……要對治懷疑、對治慢心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爲我們懷疑,不是說對所有人說的話都懷疑,是對有些人說的話懷疑、有些人說的話不懷疑,那到底有沒有懷疑?信心也是一樣——是對有些人說話有信心、對有些人說話沒有信心,那到底有沒有信心?就都分不清楚了。慢心也是一樣——有時候覺得我們會比誰高,有時候覺得我們會比誰差。要把我們所有的心變成佛菩薩的一種平等心,就很不容易了,就必須要有這種和光同塵的一種心理,要有一種回向法界衆生的一種心理。

  “和光同塵”是什麼意思呢?比如幼稚園的小朋友要學佛法,又如七十歲、八十歲的老人要學佛法,我們都能夠給他講、都有耐心給他講、都能夠很歡喜給他講,並且對方也能夠接受——就是小孩子能夠聽得懂、大人能夠聽得懂、老人也能夠聽得懂,也能夠喜歡學。那麼小朋友、青年人、壯年人、老年人,不同人的精神境界、人的思想、人的閱曆、人的心性差別是非常大的,你必須調換成一種跟他一樣的心境才能夠讓他聽得懂。假如我們以一個大人、以一個聖人的一個標准,一個佛法的語言對小朋友去講佛法,他能夠聽得懂嗎?他不可能聽得懂。成年人的話他都聽不懂,他都理解不了,他怎麼能夠接受佛菩薩聖者的這些語言的、邏輯的概念?所以我們如何來將語言進行轉化,就需要功夫了。同樣如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如何來觀察一個人的根基究竟是怎樣一個程度,然後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對方才能夠接受,這都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太注重語言名言的話,又恰恰容易忽略了佛法的意境——因爲講佛法的目的是要讓對方産生信心、對佛法有好感、相信佛法。那麼要讓對方對佛法有好感、産生信心,首先要對說話的這個人要有好感、要有信心,我們就要考慮到跟對方講佛法,要與對方如何相處的問題,而不是說,我給你講佛法就比你高一等——那怎麼能相處?不可能的。我們怎麼去弘法?肯定弘不了法。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說法、我們聞法要去考慮的問題。假如你說我不著相、我們只要注重佛法就可以——當然對我們自己來講可以這麼講,我們不著相——但是對初學的人、對外在的人,他就會很重視了。

  比如說,從你穿衣服來講,你說我的衣服穿的不整齊、穿得很髒,跟你沒關系。衣服穿在你身上,當然你說有沒有關系——也有關系,什麼關系?對方看到了難受。又比如你在一個房間裏,別人衛生搞得幹幹淨淨,你不搞衛生,別人看著也會難受。這些都是有關聯的,你不能說這個東西是我的,我願意怎麼弄就怎麼弄,實際上都是有關系的。這就是說,我們要去體會別人的心。所以我們凡夫修功德,就不知道回向,不知道回向就是因爲我執非常堅固,做了好事想占爲已有,不願意與別人分享,害怕我的這些好事回向後好像就變成不是自己的了,而這個是不會的。這就如同我們點了一把蠟燭一樣,再多的蠟燭來承接這個光明,這把蠟燭的光明也不會減少,它只會不斷地增長廣大。

  所以我們修行、修心都是這麼去修,慢慢慢慢去培養,忏除自己的業障,忏除各種的違緣,增長我們的信心,把握佛法的實際的內涵。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