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二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二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因爲昨天刮了大風,又停電了,所以開示只講了一次。

  一、通達經論生信解•唯賴尊重入法藏

  1.經論彙通斷惑疑•斷章取義增法執

  大家來到寺廟裏,修行,聽開示,學佛法的經論,怎樣把這幾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呢?

  我們自己的思考、思維,自己對佛說的經論,祖師的注解,以及在寺院裏面聽到的開示,常常不容易彙通。不容易彙通,內心當中就會産生種種的疑惑、矛盾。本來我們讀經也好,聽經也好,是要讓我們的問題越來越少;把很多佛教的道理,或者說我們聽到的佛法的開示,能夠逐步總攝、濃縮、概括起來。用叁法印可以概括整個的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我們在聽經、閱讀的時候,非常容易發生斷章取義的情況,對于圓滿的、系統的佛法造成分分取片。所以我們認真念經,也是爲了培養這樣的一種能力,就是既能把一個圓滿的佛法彰顯成一部論,又能夠條分縷析,分成一個個科目,每個科目裏又有好多的經論來證成這些觀點的成立。而且,祖師大德們不同的理解,都有著比較好的敘述,讓我們一看就非常的分明。

  那麼我們不容易把握的原因就是常常自己聽到、理解到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觀點,就當成是究竟的、全部的;而這個觀點、這句話,法師告訴我們的目的是爲了要對治和破斥當下現行的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對治的法,如果問題不存在了,這個法就用不上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有的法都是爲了要對治我們現前的一念心、當下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常常會出現,所以《廣論》也告訴我們:“若于教授雖多練習,然于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的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舍”,叁藏十二部都是爲了要幫助我們成佛,幫助我們能夠非常便捷、便利地來修行。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對佛言祖語、對諸經論産生定解,會覺得這些經論跟我們自己究竟成佛沒有什麼關系,只有聽法師的開示才是有關系的,這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因爲法師的開示也是根據經論來開示的,法師開示的目的,是讓我們對經論産生信解,産生信心,産生正解,而不是對法師開示的語言産生一種依賴感。某某法師說一句,我們就去做一句,沒有說我們就不做,這本身對名言就産生了一種執著,久而久之,有些居士就比較相應聽這位法師講法的風格,有些居士就比較相應那位法師講法的風格,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常常會有。再擴大來講,這個廟的法師的弘法風格,那個廟的法師弘法的風格,這個宗派的法師弘法的風格,那個宗派的法師弘法的風格,都是有差異性的。即便在經論當中,諸菩薩,諸佛的弟子,十大弟子,他們說法的風格也是各個不同的。但是我們學來學去,學久了,就會變成這些經論,尤其是大乘的經論,以及其它法師講的佛法,同自己對不上號,挂不上鈎,不相幹。這種狀況,究竟我們是否同佛法相應?有沒有相應呢?

  2.深入經藏入佛慧•頓根小智依師要

  我們也可能常常認爲這位法師、那位法師,修行不好,戒律做得不圓滿,等等,也可能會有這樣觀過的心理。但是我們對經典會不會觀過,或者說會不會輕忽呢?會認爲經典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希求解脫、希求佛果的人,必須要靠經論,否則就得不到解脫,不能成佛,不能修行,修不了嗎?

  我們聽法師、聽善知識的開示,因爲自己的智慧不夠,智慧比較小,煩惱很大、很嚴重,所以,我們是帶著煩惱的心情去聽開示的,帶著煩惱的心去依止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帶著煩惱的心去聞思經論。這樣自然而然,時間長了,經論的法義不能入心,善知識的開示也不能入心,我們煩惱心在起作用。因爲經論很深、很廣,都是佛菩薩對大根大器的弟子們、甚至聖人講的佛法,而我們現在人的根基本身就比較差,只有用更加白話的語言,更加容易接受的語言,更加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表達,我們才有辦法入門。不然很深奧,接受不了,覺得太複雜、太深,所以就需要不斷來稀釋。那我們的根基、條件夠了,當然自己看,也能夠得到很大的加持、很大的受益。而最初,我們自己看,看不了,看不進去,看不懂,看得容易走偏,不知道我們怎樣從經文的文字上面來真正悟出它的道理,悟出文字背後的內涵,方法不得要領,所以需要有人引導我們,啓發、幫助我們。也就是我們要做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本身很複雜,也很重要。比如說蓋房子,我們過去沒有蓋過,或者說只是會蓋幾間房子,那麼你要蓋一個大樓,就必須要靠專家來設計,必須要靠技術工人來施工,我們頂多只能幫忙,跟著去做,挑點土,搬搬木頭、磚頭等就可以了,但是讓我們自己去做的話就做不來。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做過,不具有這種能力,所以必須要根據人家的經驗,根據人家的要求去實踐,最後才能夠把房子造出來,才能夠造得好。修行亦複如是,是生命的經驗的指導,如果我們不能很真切地認同這一點,肯定會隨著我們自己的想象去學習,去修行,去做事。

  二、正法久住賴僧傳•世染障蔽善取舍

  佛陀出世的時候,有很多的聖賢同時出世,彌勒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難、迦葉,等等,非常多,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有好多都是古佛再來。爲什麼古佛再來?就是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助佛揚化。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的流傳、廣大,固然是由佛陀的願力,但是這裏面也彙集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聖賢、佛弟子們的努力、心願。不然佛陀滅度了,如果教法沒有人去傳持、流通,我們今天也學不到。這就說明佛法要長久住世,需要靠很多有心的人、有能力的人,共同去努力。

  佛陀在世時的弟子,滅度以後的弟子,他們最大的責任就是不能把佛陀講的佛法忘記了或者記錯了,所以當時佛陀的很多弟子都是會背的,不僅僅聽過的這些佛法會記住,乃至于從其他的比丘那裏聽到的也能夠記住。也就是出家的目的,很大的一個因素、很多的時間都是來受持佛法、傳持佛法。以後,文字印刷越來越發達了,慢慢把佛經記到經本上面,現在做成電子産品,到處都有,但是我們的心裏實際上記不了多少,能夠把早晚功課背了的都很了不得。這種對佛法記憶的能力逐步逐步在喪失,在減弱,因爲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記一些與佛法不相幹的事情,就是去記很多世間的知識了。世間的知識,就從世間來講,有些是有價值的,有些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有些是垃圾。是垃圾我們要把它去掉,沒有價值的知識我們不要去記它,有價值的,對于弘法修行用功有用處的我們要掌握。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名詞——知識産權。不過,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有産權的,一些通過獨特的研究而得出的成果,並且是很有價值的,是不共別人的,才有産權,受到法律保護。大量的日常生活當中的常識,大家都是可以共有的。我們一生當中能夠去認識世間哪些知識是有價值的,哪些知識是沒有價值的;哪些知識是有産權的,哪些知識是沒有産權的,都不是很容易弄得清楚。佛法更是如此了,它更深奧,更不容易懂,也不容易掌握。

  叁、次第步驟修道要•叁學得慧樂成滿

  1.佛法深廣次第學•按部就班依教修

  我們發心修行、學習佛法,不能著急,著急反而會學不好。因爲一著急,就不容易按部就班用心去體會,按照步驟去努力實踐。一部經、一部論、一份開示,我們聽的時候覺得很簡單很容易,但是要去實踐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彌陀經》也好,《法華經》也好,《廣論》也好,我們怎麼實踐呢?我們怎樣拿經本來對照自己的行爲呢?我們的行爲如何照這個經論去實踐呢?一年365天,是不是我今天就修第一頁,明天修第二頁?還就說我這個月就修第一頁,我這個月就修這個法類?無論怎麼修,很多都是無常的,就是自己願意修哪一個科目就修哪一個科目,自己願意翻哪一頁就翻哪一頁,願意聽哪一段就聽哪一段,實際上是不容易按照科目來學修的。我們在學校裏要做一個實驗,要讀書,次第、步驟、方法是很重要的,因爲步驟沒有過關,違越了次第,方法不得要領,最後肯定要返工。那麼修行也是如此,這些步驟、方法、要領沒有把握住,修來修去,很難修得上去,很難修好。

  2.心續調伏得正見•戒定生慧離惡作

  《瑜伽師地論》裏講:“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漸次爲因緣,純雜而修習,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初善住根本”就是戒,七衆弟子都有戒,戒律就是對我們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中的身語意行爲的具體要求。就是我們應該要怎麼作意,身體應該怎麼做,說話應該怎麼說,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夠說,哪些不能說,做了規定。只有照著這個規定去做,我們內心才能夠寂靜;如果不這麼去做,我們內心寂靜不了,就是行爲不能得到規範、得到約束。戒律的目的就是調服我們的煩惱,讓我們內心獲得清涼,獲得解脫。只有內心寂靜了,我們才能夠認得清楚哪些是正見,哪些是惡見;我們到底是跟佛法的正見相應,還是我們的惡見在起現行。正見跟惡見都是見,五鈍使、五利使。

  我們常常把好多的見解混合在一起,佛法的正見的力量非常微弱,很多的惡見非常猛烈、強盛,這樣的話,我們常常會有惡作。“惡作”在唯識裏也談,不定法、睡眠、惡作、尋思。惡作,用現在的話來講,即後悔。後悔跟忏悔不同。忏悔,我們做錯了,我們要忏悔。無始以來的煩惱、業,把它忏悔幹淨,發露。後悔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就是好事做多了,有時候也後悔,好事做少了也後悔;壞事做多了也後悔,做少了也後悔;做也很後悔,沒有做也很後悔。就是內心是一種不確定的因素。比如說,下課了,准備去哪裏呢?准備下山、爬山或者散步?因爲你內心不寂靜,所以無論下山、爬山還是走路,回…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