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二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二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因为昨天刮了大风,又停电了,所以开示只讲了一次。

  一、通达经论生信解•唯赖尊重入法藏

  1.经论汇通断惑疑•断章取义增法执

  大家来到寺庙里,修行,听开示,学佛法的经论,怎样把这几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呢?

  我们自己的思考、思维,自己对佛说的经论,祖师的注解,以及在寺院里面听到的开示,常常不容易汇通。不容易汇通,内心当中就会产生种种的疑惑、矛盾。本来我们读经也好,听经也好,是要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把很多佛教的道理,或者说我们听到的佛法的开示,能够逐步总摄、浓缩、概括起来。用三法印可以概括整个的佛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我们在听经、阅读的时候,非常容易发生断章取义的情况,对于圆满的、系统的佛法造成分分取片。所以我们认真念经,也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一种能力,就是既能把一个圆满的佛法彰显成一部论,又能够条分缕析,分成一个个科目,每个科目里又有好多的经论来证成这些观点的成立。而且,祖师大德们不同的理解,都有着比较好的叙述,让我们一看就非常的分明。

  那么我们不容易把握的原因就是常常自己听到、理解到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就当成是究竟的、全部的;而这个观点、这句话,法师告诉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要对治和破斥当下现行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对治的法,如果问题不存在了,这个法就用不上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有的法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当下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常常会出现,所以《广论》也告诉我们:“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的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要帮助我们成佛,帮助我们能够非常便捷、便利地来修行。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对佛言祖语、对诸经论产生定解,会觉得这些经论跟我们自己究竟成佛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听法师的开示才是有关系的,这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法师的开示也是根据经论来开示的,法师开示的目的,是让我们对经论产生信解,产生信心,产生正解,而不是对法师开示的语言产生一种依赖感。某某法师说一句,我们就去做一句,没有说我们就不做,这本身对名言就产生了一种执着,久而久之,有些居士就比较相应听这位法师讲法的风格,有些居士就比较相应那位法师讲法的风格,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常常会有。再扩大来讲,这个庙的法师的弘法风格,那个庙的法师弘法的风格,这个宗派的法师弘法的风格,那个宗派的法师弘法的风格,都是有差异性的。即便在经论当中,诸菩萨,诸佛的弟子,十大弟子,他们说法的风格也是各个不同的。但是我们学来学去,学久了,就会变成这些经论,尤其是大乘的经论,以及其它法师讲的佛法,同自己对不上号,挂不上钩,不相干。这种状况,究竟我们是否同佛法相应?有没有相应呢?

  2.深入经藏入佛慧•顿根小智依师要

  我们也可能常常认为这位法师、那位法师,修行不好,戒律做得不圆满,等等,也可能会有这样观过的心理。但是我们对经典会不会观过,或者说会不会轻忽呢?会认为经典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希求解脱、希求佛果的人,必须要靠经论,否则就得不到解脱,不能成佛,不能修行,修不了吗?

  我们听法师、听善知识的开示,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智慧比较小,烦恼很大、很严重,所以,我们是带着烦恼的心情去听开示的,带着烦恼的心去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带着烦恼的心去闻思经论。这样自然而然,时间长了,经论的法义不能入心,善知识的开示也不能入心,我们烦恼心在起作用。因为经论很深、很广,都是佛菩萨对大根大器的弟子们、甚至圣人讲的佛法,而我们现在人的根基本身就比较差,只有用更加白话的语言,更加容易接受的语言,更加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才有办法入门。不然很深奥,接受不了,觉得太复杂、太深,所以就需要不断来稀释。那我们的根基、条件够了,当然自己看,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加持、很大的受益。而最初,我们自己看,看不了,看不进去,看不懂,看得容易走偏,不知道我们怎样从经文的文字上面来真正悟出它的道理,悟出文字背后的内涵,方法不得要领,所以需要有人引导我们,启发、帮助我们。也就是我们要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本身很复杂,也很重要。比如说盖房子,我们过去没有盖过,或者说只是会盖几间房子,那么你要盖一个大楼,就必须要靠专家来设计,必须要靠技术工人来施工,我们顶多只能帮忙,跟着去做,挑点土,搬搬木头、砖头等就可以了,但是让我们自己去做的话就做不来。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做过,不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必须要根据人家的经验,根据人家的要求去实践,最后才能够把房子造出来,才能够造得好。修行亦复如是,是生命的经验的指导,如果我们不能很真切地认同这一点,肯定会随着我们自己的想象去学习,去修行,去做事。

  二、正法久住赖僧传•世染障蔽善取舍

  佛陀出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圣贤同时出世,弥勒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难、迦叶,等等,非常多,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有好多都是古佛再来。为什么古佛再来?就是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助佛扬化。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的流传、广大,固然是由佛陀的愿力,但是这里面也汇集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圣贤、佛弟子们的努力、心愿。不然佛陀灭度了,如果教法没有人去传持、流通,我们今天也学不到。这就说明佛法要长久住世,需要靠很多有心的人、有能力的人,共同去努力。

  佛陀在世时的弟子,灭度以后的弟子,他们最大的责任就是不能把佛陀讲的佛法忘记了或者记错了,所以当时佛陀的很多弟子都是会背的,不仅仅听过的这些佛法会记住,乃至于从其他的比丘那里听到的也能够记住。也就是出家的目的,很大的一个因素、很多的时间都是来受持佛法、传持佛法。以后,文字印刷越来越发达了,慢慢把佛经记到经本上面,现在做成电子产品,到处都有,但是我们的心里实际上记不了多少,能够把早晚功课背了的都很了不得。这种对佛法记忆的能力逐步逐步在丧失,在减弱,因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记一些与佛法不相干的事情,就是去记很多世间的知识了。世间的知识,就从世间来讲,有些是有价值的,有些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有些是垃圾。是垃圾我们要把它去掉,没有价值的知识我们不要去记它,有价值的,对于弘法修行用功有用处的我们要掌握。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名词——知识产权。不过,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产权的,一些通过独特的研究而得出的成果,并且是很有价值的,是不共别人的,才有产权,受到法律保护。大量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常识,大家都是可以共有的。我们一生当中能够去认识世间哪些知识是有价值的,哪些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哪些知识是有产权的,哪些知识是没有产权的,都不是很容易弄得清楚。佛法更是如此了,它更深奥,更不容易懂,也不容易掌握。

  三、次第步骤修道要•三学得慧乐成满

  1.佛法深广次第学•按部就班依教修

  我们发心修行、学习佛法,不能着急,着急反而会学不好。因为一着急,就不容易按部就班用心去体会,按照步骤去努力实践。一部经、一部论、一份开示,我们听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很容易,但是要去实践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弥陀经》也好,《法华经》也好,《广论》也好,我们怎么实践呢?我们怎样拿经本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呢?我们的行为如何照这个经论去实践呢?一年365天,是不是我今天就修第一页,明天修第二页?还就说我这个月就修第一页,我这个月就修这个法类?无论怎么修,很多都是无常的,就是自己愿意修哪一个科目就修哪一个科目,自己愿意翻哪一页就翻哪一页,愿意听哪一段就听哪一段,实际上是不容易按照科目来学修的。我们在学校里要做一个实验,要读书,次第、步骤、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步骤没有过关,违越了次第,方法不得要领,最后肯定要返工。那么修行也是如此,这些步骤、方法、要领没有把握住,修来修去,很难修得上去,很难修好。

  2.心续调伏得正见•戒定生慧离恶作

  《瑜伽师地论》里讲:“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最先离恶作,最后乐成满。”“初善住根本”就是戒,七众弟子都有戒,戒律就是对我们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中的身语意行为的具体要求。就是我们应该要怎么作意,身体应该怎么做,说话应该怎么说,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够说,哪些不能说,做了规定。只有照着这个规定去做,我们内心才能够寂静;如果不这么去做,我们内心寂静不了,就是行为不能得到规范、得到约束。戒律的目的就是调服我们的烦恼,让我们内心获得清凉,获得解脱。只有内心寂静了,我们才能够认得清楚哪些是正见,哪些是恶见;我们到底是跟佛法的正见相应,还是我们的恶见在起现行。正见跟恶见都是见,五钝使、五利使。

  我们常常把好多的见解混合在一起,佛法的正见的力量非常微弱,很多的恶见非常猛烈、强盛,这样的话,我们常常会有恶作。“恶作”在唯识里也谈,不定法、睡眠、恶作、寻思。恶作,用现在的话来讲,即后悔。后悔跟忏悔不同。忏悔,我们做错了,我们要忏悔。无始以来的烦恼、业,把它忏悔干净,发露。后悔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好事做多了,有时候也后悔,好事做少了也后悔;坏事做多了也后悔,做少了也后悔;做也很后悔,没有做也很后悔。就是内心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下课了,准备去哪里呢?准备下山、爬山或者散步?因为你内心不寂静,所以无论下山、爬山还是走路,回…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