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来你都会觉得,刚才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在浪费时间。那我们做了好事怎么会后悔?你常常帮助别人,给他开示、引导、关心,但是到最后他不领情,他觉得不需要你关心,那你就会觉得,我刚才给他说了这么多白说了,你会后悔。有时候,本来你不喜欢说话,别人硬要找你说,那你又不好意思拒绝,你就陪着他一起谈天说地,说完了自己又会后悔,刚才又浪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说了很多无益的话。那么你觉得要陪别人说话也不是,不陪也不是;你不陪别人说话,你会觉得对方会不会对自己有意见,会不会伤感情,以后不好相处。再小到我们过堂用斋的时候,我们究竟要吃多少饭呢?要吃一碗,还是要吃两碗?要不要吃馒头?都会后悔,只是比较微细。这说明我们内心里面不决定,因为我们内心对于大事没有决定,所以会在很多具体的小事上得到反应。总之,没有一件事情自己觉得是做得满意的。如果有一件事情自己觉得是满意,最后又成了自己的执着。就会觉得我自己行,别人都不行,又会成了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远离的,所以《瑜伽师地论》里头谈到了“最先离恶作,最后乐成满”。

  戒定慧,归根究底,我们要拥有一种慧力,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能力,对任何事情都决定不了,决断不了。“慧力破诸暗”,很多的迷惑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慧力。听经闻法,持戒修定,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增长智慧的能力。

  四、直下承担开智慧•断疑除慢发大心

  我们学佛法如果没有广大的承担心就不可能得到广大的智慧。佛,是一个究竟圆满觉悟的境界,我们要发心成佛,没有广大的心,就不敢成佛,不会认为自己哪一天会成佛。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在学佛法,但自己对学佛所要走过的路,通过修行最后成佛没有信心,没有绝对的信心说自己通过修行以后也能够成佛。就是缺乏一种直下承担的信心和能力,这要培养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建立宗旨,说一说是可以的,但是说过了就忘记了,实际上没有这种信心了。在世间,人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法律上来讲你只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民,都有可能当国家的主席,但是真正让你去当的话你能不能、敢不敢呢?很少人有这种广大的志向,从小学生开始就说我以后要当国家的总理。很少人有这种抱负,大部分人就是以后当官可以当大一点,钱赚多一点,日子好一点,这个目标都是很模糊的。为什么不敢有那种心呢,因为大部分的人觉得这不太现实,不太可能。但很不容易,不等于说没有机会,没有可能。我们要成佛,同世间上的成就比起来,更是遥遥无期了,那还不得经过多少劫、多少万年,都数不清了,那怎么来对证?这就要凭信心了,就是要凭直下承担的能力、当下承担的能力。

  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当下承担、直下承担的能力,自然而然,我们所想的事情只是我们个人的事情,自己今天怎么过,明天怎么过,后天怎么过;今年怎么学,明年怎么学,后年怎么学。就如世间上读书一样,一年级读什么课程,二年级什么课程,三年级、四年级什么课程;小学、初中、高中读什么课程,大学读什么课程。但是我们没有很真切地注意到,这些课程,不仅有老师引导,有学校、社会、国家做保障,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在研究,研究什么时间这些小孩要读什么书,要安排什么课程,安排这些课程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读这些科目,许多教育的专家在研究。也就是说这些课程安排是有用意的,是有道理的,只有照着这些课程安排去学习,最后才能够成为符合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那我们学佛法的,也是一样的道理了。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现在学的这些内容跟我们最后要成就的目标是有关联的,自然而然,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我们很多的学习、修行、做事,就会没有目标,盲目。照道理,所有的经论已经是非常有体系,非常完整了,我们只要去看去学习,慢慢就会有成就,有比较大的成就,甚至有很大的成就。它不像世间一般的知识那样支离破碎,千头万绪。世间的知识,表面看起来很好学,实际上也很不好学,为什么呢?学科太多,头绪太多,没有最后的结论。但佛法看起来难学,实际上好学,为什么呢?千经万论都汇归一心,都跟我们的心有关,并且都有最后的结论。所以学佛法都是结论后的研究,世间上是假设一个结论然后来证实它能够成立。佛法已经给你做了结论了,你只要给人家讲这个结论怎么好就可以了,让人家相信、尊重这个结论。这是不同的,一个是研究一个结论出来,一个是结论后的研究。

  但是我们这种承担心不容易培养,这种责任心不容易培养,那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能够培养起来的。世间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也好,那些圣贤也好,他们的胸怀只是跟常人不同,他们所关心的是众人的事情,他不是只关心个人的。那么我们学佛法所关心的是一切众生,六道众生都关心,更宽广,种类更多。所以我们要逐步逐步在用功的过程当中,让内心越来越寂静,怀疑的心、我慢的心、污浊的心越来越少,做每一件事情,说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明确。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功夫就会逐步逐长进了。

  五、修身修行唯修心•学法弘法为利生

  修行就是修改自己的心,修正自己的内心,就是我们内心有烦恼,内心有偏,不正,要纠正,让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都是清净的,都是善良的。那么内心清净,内心善良,内心圆满,我们身语的行为自然而然也就是善良的。反过来说,我们没有在内心上面改变,仅仅在行为上面要求、改进,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很机械,很单调。只有我们从内心上面真正纠正过来,我们的行为才不会变成单调,才能够显示出它的善良的意义。

  大家住在寺院里,感觉到宁静、平安、吉祥,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在社会上,要做到平安,要做到宁静,要做到祥和,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也就是说不是你有钱你就能平安,你官当的大你就能够寂静,就能够宁静祥和,恰恰相反,那么世间上各行各业各界充满了竞争,每个角落都是如此,世间法都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发展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文化程度也不同,世间上自然就有强者、有弱者,就有不平衡的现象的发生、出现。那么要让所有的人,男女老少,痴愚、贤不肖,都能够感受到安和乐利,感受到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一个远大目标,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过程。我们常常讲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什么需要和平,就说明说还有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还有很多的问题,所以大家都渴望、期盼和平。那我们能在庙里拥有这种氛围,本身就是很殊胜的。我们怎样在这种非常殊胜的环境当中,对佛法产生一种更坚定的信心,更深入的体会?能够把我们内心当中对佛法充满的善的力量,通过我们的行为,不断地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这也就是我们学佛法,弘扬佛法,让佛法住世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