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兩足尊。

  佛陀在世的時候,比丘都要去托缽。托缽時,每個人福報不一樣,所以所得到的供養也不同。當然,我們現在寺廟裏,出家人不用去托缽,寺廟裏有齋堂、大寮等等,來提供我們修行上面所需要的物質、後勤的一些條件。但是反過來說,我們出家,如果沒有這份福報,那麼情況又不同了。

  比如,世間上的一個不學佛的人,同家裏沒有來往、沒有關系了。也就是,你不給家裏面找麻煩,但是你也不去幫助家裏。你在外的話,要怎麼生活呢?你要不要去工作?肯定要去工作,不去工作,就活不下去,你要住哪裏,要吃什麼,還得穿衣服、也要坐車。那這就是福報的問題了。你必須要去工作,不然生活沒有來源,就會餓死。要麼你去討飯,討飯也是一種工作。要麼你要去求人,求人也算是一種工作。要麼,你讓社會上的一些慈善團體對你進行救助。

  但是我們到廟裏來,情況就跟在社會上不一樣了。爲什麼很多人會到廟裏來供養、頂禮呢?他有信心。一方面,是施主自己修福報,一方面,也是叁寶的福報。當然,還有一方面,就是我們自己也有一定的福報。因爲你住在一個廟中,大家變成一家人一樣。一家人,只要有一個人很有福報,別人都不會發愁了。所以我們這麼多人,不知道哪個有福報,出一個,其他就不用幹了。

  也就是說,我們在佛門當中所消受的許許多多的福報,都是叁寶給予我們的。但是,我們要體會得到,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總覺得:這裏本來就應該有一個廟,廟裏的出家人本來就應該好好修行。就是,對許許多多的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總以爲本來就應該如此,原來就應該如此。那我們作爲寺院當中的一員,如何來認識發心,來認識福德、智慧資糧的重要性,就顯得尤其重要了。不然的話,我們自己的發心、所作所爲,同佛法的這些基本的概念不能結合了,甚至會背道而馳。所以在寺院裏,自己要常常去感受到叁寶對我們的功德。自己在叁寶地,如何來成就福德、智慧的功德,怎麼樣讓我們的資糧累積得越來越多?資糧累積得越來越多,就表明我們內心越來越充實,內心越來越有力量。

  一年到頭,我們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大家也很用功、精進,也能夠吃苦耐勞,這樣也就在慢慢累積資糧。資糧得到累積之後,逐步對佛法當中的一些觀念,我們會有一點點的體會。如果沒有用功,沒有用心,沒有真正求法、求道的心,就不容易感受得出來。能夠有感受,能夠相應,就說明此時此刻我們有一定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剛才我所談到的,講說跟聽聞相應的一種境界。

  2.講聞相應入道基•善察因果締觀心

  講說跟聽聞相應,也是很不容易的,並且是非常重要的。在聽的時候,如果能夠很快覺察到、感受到說法的法師所講出來的這些話的內涵、意義,我們的心就有辦法領納。講佛法的法師,只有對聞法的人根機、狀況了解,才有辦法講佛法,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佛法,都是爲了要對治我們的散亂心、分別心。

  《楞嚴經》裏談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所有的這些妄念止息了,清淨心就顯示出來,菩提心就顯示出來。就如我們早上念經的時候,念到最後,大家越來越齊心,大家的心力越來越強,內心的力量也越來越大,並且越來越專注。很容易感受得到,大家讀誦經文的時候的內心的力量。如果我們內心是散亂的、不平靜的、躁動的,去念經的時候,所發出來的聲音,又不一樣了;我們坐在這裏的威儀,又不一樣了;我們整個的身心的外相,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在佛堂當中用功、修行、修心,就是慢慢慢慢來認清自己的心,認清自己在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什麼因,什麼果。起什麼心就種什麼因。什麼因?善因還是惡因?世間的因還是出世間的因?今後的果是什麼?這些因跟果在佛法當中,應該是屬于哪一道、哪一類?這樣子只有在內心非常清明的時候,才能夠有所覺察。

  四、善修慈悲趣大乘•離諸衰患種正因

  1.體認慈悲菩薩行•世間善法凡夫心

  我們常常講“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予樂、拔苦,拔誰的苦呢?給予什麼人快樂呢?衆生。拔衆生的痛苦,給衆生快樂。那麼,對衆生的痛苦和快樂,我們怎麼樣才會有這份慈悲心?怎麼來培養這份慈悲心?怎麼來認識慈悲心生起的心相?剛才談到“心意未生之時”,那它出現的時候,這種心是怎麼起來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謂“緣”,就是條件;那“無緣大慈”,就是沒有條件的大慈。所謂沒有條件的大慈,就是任運的。“同體大悲”,自他不二、一體。那這樣的境界,就非常不簡單。既要任運,又能夠感受到衆生的苦樂就是我們的苦樂。

  但是,我們去幫助別人的時候,何時能夠談得到無緣大慈呢?都是有分別心的,也就是都是有條件的。那麼有條件、有分別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就不是真正任運了,不是真正悲天憫人的菩薩胸懷。當然,我們一下子要做到,談何容易。可是,我們可以去體會,是一種什麼心情,是一種什麼境界。俗話說,“可望不可及”,但我們至少可以看一看,體會一下、感受一下;甚至我們也可以推測,慈悲心究竟是什麼。不然的話,很容易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的善行就當成慈悲心。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的善行,更多的是屬于世間的善法。因爲這些世間的善法比較具體,冷了,給一件衣服穿;肚子餓了,給兩個饅頭吃。你需要什麼,給你幫助一下。你情緒不好,給你安慰安慰,頂多如此而已。當然,這種助人爲樂的行爲,也是值得贊歎的,但究竟同慈悲心的本意,還是相距甚遠。

  2.入大乘門學發心•把握要旨離二乘

  我們學佛,發菩提心、發慈悲心,這些本身都是要去學習的。如果有了慈悲心,自然而然我們同許許多多的人都能夠相安無事、都能夠互相包容,很容易去感受到別人的心情,別人的內心的境界、內心的狀況。這樣的話,慢慢才有辦法趣入大乘道。當然,趣入大乘道,有共、不共兩種道。

  “共道”就是二乘當中所談到的諸道。那這些道,要除去什麼呢?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希求獨自寂靜樂,就是有一部分二乘的人,他所希求的是獨自——單獨、寂靜——的快樂,寂靜樂。這個要除掉,才有辦法趣入大乘道。除此以外,大乘人也應修持二乘藏中所說的諸法、諸道,都應該要修學。方廣藏中所有的法,我們都應該要學跟修。

  爲什麼“希求獨自寂靜樂”不可取呢?其原因就是容易偏到二乘道當中去。在二乘道當中,我們越走越遠,就不容易轉到大乘道當中來。也就是,我們的心逐漸地不容易去感受到別人的心,去感受到衆人的心,去感受到別人需要什麼、衆人需要什麼、大衆需要什麼;更不容易有我應該去爲別人、爲衆人、爲大衆、爲群衆做些什麼事。所以,獨自寂靜樂時間長了,如果修的好的話,也可能證到羅漢果;修不好的話,那很難講會修到什麼地方去,就會成爲很麻煩的事情。就是,我們的心慢慢地同現實生活當中的境界遠離了、隔絕了,這樣的話,就不是在學佛法,就不是在發菩提心。所以,對我們叁乘佛法的因相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因相、果相、生相、滅相,你的因相是什麼?你的果相什麼?成佛的目的,爲了度衆生;度衆生的目的,爲了成佛,這就是我們佛法同世間法,佛教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