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一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一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再过三天就要到2008年了,我们趁着这三天的时间,进行共修。这次共修以常住众为主体,有出家的法师,也有一些义工、净人。

  一、从心谛观相应义•敷演清净二种说

  1.心法相应愿导行•行持无矩心无法

  修行的方法有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但是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要成佛。我想大家来到山上,做护持工作也好、出家也好,目的也就是为了要修行、为了要成佛。

  如何让自己最初的发心,以及发心以后的所作所为,能够在实际上越来越真实地感受到是走在成佛的路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为什么好多的人,佛法学久了,反而看不清方向,越来越迷茫,心里越来越不踏实?这就是同佛法不相应的一个表现。我们常常讲“相应”,讲起来好讲,但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常常说:内心要同佛法相应,那我们的心是什么?怎么来修心?怎么来用心?如何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来看清我们的心相?我们自己身、语、意上面的行为,能不能相应?我们昨天、今天、明天所做的事情,能不能相应、能不能连贯?过去、现在、未来,前世、今生、后世……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感受不到是在相应,那怎么能够同佛法去相应呢?佛法本身是一个境界,而自己的行为是错乱的、是混乱的、不规范的,那我们的心的境界怎么样能够得到提升?内心怎么会有方向感呢?内心怎么会有力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得到真正的佛法。

  2.清净传承二种说•讲闻相应如法心

  《广论》一开始,就谈到清净的问题。我们也常常听到传承的清净的问题。清净在《广论》当中有两种表述。

  第一种是:轨范语清净、学者相续清净、所说的佛法清净。轨范语清净,就是说法师的三业很清净,以及所谈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对大乘佛法入道之门的引导能使我们趣向大乘道、趣向菩萨道,最后成佛,就是以引导我们圆满佛果为目的。学的人要清净,为什么呢?因为学的人如果不清净,接受不了,也听不进去、听不懂。比如说:我们坐在佛堂里,你的心一直在躁动,坐卧不安,一直在想:自己的什么事情还没做完;我们在共修的时候,能不能修出什么名堂?修行会不会有什么结果,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一种怀疑,都是一种散乱。也就是我们内心已经是烦恼在躁动,不是一个清净的心。

  第二种是:佛法的传承的清净。也就是《广论》里头所谈到的: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轨理,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的说法。造论者的殊胜、正法殊胜、讲闻彼法轨理——就是怎么听跟怎么讲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听闻轨理、讲说轨理、共作轨理。就是听的时候,要遵守听闻的轨理;讲的时候,有讲的轨理、规矩。讲跟闻是要相应的,就是佛经当中第一句话“如是我闻”。如果不相应的话,很容易以自己内心当中所理解到的佛法的常识概念,拿出来衡量和评判法师们所讲的佛法。也就是你拿一个标准出来,去衡量另外一个标准。那么这本身就不符合听闻时候的规矩。在闻法的时候,应该要保持一个什么心态,这很重要。不然的话,我们内心当中的那些佛法、名相、概念常常都会涌现。因为这些名相、概念,自己经常在熏习,不断串习,所以心里就有很多名言种子。这些名言种子,不知不觉遇到因缘就会起现行。所以《广论》一开始,就非常强调:这个佛法,不是一般人能够悟得出来,不是一般人能够讲得清楚,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听得明白。

  二、如法行持须助缘•了达诸法善修心

  1.修心修行净自心•增上环境助道缘

  要真正去修心,我们内心当中,有那样子的一个清净的境界,才有办法理解佛法。如果内心是浑浊的、污浊的,内心不清净,肯定就理解不了。就犹如镜子上面有灰尘一样,那么任何事物出现,都看不明白。

  比如我们在这里念经,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念、往下读。如果心非常专注的话,眼睛看到经文,心里专注见到的文字,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在念,这样的话,我们的散乱心、狂乱心、分别心,逐步逐步就会淡化、止息;妄想也就少了,甚至没有了;我们的念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我们的心就能够持续安住在经文上。这就是经文对我们的作用,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对我们的加持的一种力量。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自己仅仅在赶时间、赶速度,为了要完成任务,情况又不同了。赶时间,一卷本来一个小时,因为想快点念完,50分钟、45分钟把它念完;早晨念两卷,念完了可以去休息,那念快一点可以省一点时间。这样的作意就不对头,就不是一种修心,就不是一种修行。修心也好、修行也好,恰恰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的心。因为是我们的心不能安住,所以想办法让你安住下来;因为你的心不能持续,所以要让你持续安住;因为你的心一直在躁动,所以要让你静下来,就用强制的办法让你静下来,才会有种种的参禅、念佛、拜忏、打坐、持咒、诵经等等方法。我们的心本来散乱惯了,也就是它在散乱,自己认为、感觉比较习惯了,要让你专注、寂静,就会觉得不习惯。但是我们修行,恰恰就是要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修行是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在寺院里,吃饭、穿衣服、走路、说话、睡觉,跟社会上不学佛法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不学佛法的人,肯定不知道出家人吃饭怎么吃,穿衣怎么穿。你拿一个袈裟给他搭,他肯定不知道怎么办,他肯定搭不起来、穿不起来。那拿钵盂怎么拿,他也拿不起来。也就是我们在寺院当中的行住坐卧的一切,这种规律,这种生活的内容,已经跟社会上一般不学佛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些仅仅是形式方面。要把形式方面的改变过来,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多生、多劫、多世,在生死当中轮回习惯了,要还原成同佛法比较相应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行为规范,如果没有特地去注意,或者说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大家一起来用功、修道的话,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修道的环境对我们自己用功有一种帮助。

  2.对境修心观诸法•如理作意法调心

  我们在寺院当中集资粮,发心、修行,一年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等,会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遇到这些境界之后,自己如何起心、动念,很关键。如何在“心意未生之时”、“事物始生之处”做功夫、用心,这是很重要的。“心意未生之时”,就是念头还没有起来的时候;“事物始生之处”,就是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就要发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观察到。比如,看到那个地方有火苗,赶紧要把它灭掉,要不然它就起火了;这颗种子要发芽了,就要保护它,给它很多的条件,最后它就能够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但是我们不容易看到这些。

  “万物始生之处”,一切法都是生住异灭的,心也是一样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从身体方面有生老病死,从心理有生住异灭,从事物有成住坏空、世界也成住坏空。它是怎么生的?它是怎么成的?就是事物的生相是什么,我们的心的生相是什么,住相是什么,灭相是什么?涅槃是不生不灭,生死是有生灭。这种生灭相,它时时刻刻都是存在的,我们起心动念就是我们的生灭相。我们的心如果如如不动,就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相。我们如何来感受到内心的生灭和不生灭?反过来说,我们生灭也不知道,不生不灭也不知道。因为不知道内心的生灭相,所以也就体会不出不生不灭相的境界。那我们如果能够了知,自己的心是怎么生起来、怎么灭下来的,就要去修心。如果没有修心的话,我们都是粗心大意,怎么能够感受得到呢?

  我们常常说“无常”,生灭法都是无常。那我们怎么样在生灭法当中体会无常;怎么样用无常来观待世间的生灭法?

  过去有一个人,他家里有一个非常珍贵的古董,不小心被他的朋友摔到地上打破了。这个朋友吓得不得了,想这下子麻烦了,赔不起,价值连城,不知怎么办好。那个物主呢,他就在那里如如不动,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朋友就觉得很奇怪,我把你这么重要的东西给弄破了,你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好像很高兴,那通常人会伤心死了,他一点没事。就问他,说:“哎,我把你这么重要的东西搞坏了,你坐在那里怎么一点事没有?”物主说:“我是学佛法的人,我在修无常观。”他说:“这个东西本来就要会坏掉,只是会坏到谁的手而已。只能说你运气不好,它坏在你的手上。所以呢,怨你、苦恼也没用啦,没有不坏的东西。”这个人就能够知道用无常来观待事物,那就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也就是遇到很大的逆境、挫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观察。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同我们习气不符合的时候,不容易观察得到这就是无常;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会在这些无常的境界上,进行非理作意。这种非理作意,本身就是我们学佛法很大的一个障碍。学佛法所要培养的,就是对事物的一种如理作意的能力和方法。能够如理作意,那不管我们看到、听到什么,遇到、接触到什么;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内心就会有这种佛法的力量。

  三、福慧双修菩萨行•佛法对治凡夫心

  1.福报受用三宝恩•广集资粮纳法义

  刚才谈到,我们如何来起心动念。心指“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佛陀出现世间,他本来已经福德智慧圆满,其目的是要来觉悟有情,广度众生。菩萨初发心,他还没有圆满福德、智慧,就是在发心的过程当中,不断来累积福德、智慧的资粮。阿罗汉只修慧不修福,菩萨福慧双修,福也修、慧也修,不是偏慧的,而是两种并重的…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