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願意發心。很多人不願做事,生活沒有樂趣,終日悠悠放任,原因就是沒有發心的力量。
有了發心,身語意才會有善法的呈現。發心是善法的源泉,能生發一切善法,我們要去開發它。否則,我們的六根沒有了善法的源頭,善法的力量很快就枯竭了, 人就會厭倦疲勞,就不想動,就開始生病:四肢乏力、頭痛等種種毛病都來了。問題就出在發心上,發心不夠,你的善法就沒有來源。
我們要每時每刻都在發心,一輩子都在發心,這才是真功夫。我們做不到,說明功夫不夠、不深。怎樣才能得到真功夫?這就需要不斷在佛法上熏習、培養,日積月累,發心的功夫就會越來越好。
四、佛法寶藏心靈藥,依止僧寶趣學修
人由精神、物質兩個部分組成。物質部分的滋養需要呼吸、飲食,呼吸把氧氣吸進來,把二氧化碳呼出去;吃東西是把食物吃下去,通過腸胃消化,吸收營養,排 泄廢物。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任何境界我們都要把它消化。對于種種不如意的境界,用我們內心智慧的力量、覺悟的力量、觀照的力量把它轉化,然後隨順善 法。這樣,我們的功夫就長進了,精神世界就越來越光明,內心也會越來越有力量。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從哪裏尋找呢?世間人往往通過讀書去尋找,但 不是隨便哪一本書都可以讀的。《弟子規》說:“非聖書,摒勿視,蔽聰明,壞心智。”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不是聖人之書不能讀,因爲它會蒙蔽我們的心智。宋 代的大學者蘇東坡講:“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糠秕書。”蘇東坡飽讀詩書,世上沒有多少人能與他相比,學了佛法後,明白了世間上的書雖多,卻解決不 了生死的問題,解決不了煩惱的問題,而佛法正是爲了解決煩惱與生死問題的。
佛法從哪裏來呢?是從佛、法、僧叁寶裏面來的。佛,就是釋迦牟尼 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僧,是依法修行的出家人,叁寶是一體的。佛已經涅槃,現在有佛像代表佛。法是佛說的,正法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 期,留下來的是藏經,僅僅是文字,現在還有錄音、錄相等,這些都是法的載體,而不是法的本質。法的本質就是精神食糧,就是我們內心需要的東西。佛法大海有 無盡寶藏,我們內心需要的一切,在這裏都能夠找到。
法是能夠對治我們煩惱的良藥,它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煩惱有什麼特點,它是如何生起來的,如果 不對治它會産生的種種過患,對治煩惱的種種殊勝的利益,並且告訴我們如何對治煩惱,以及如何進一步去發心。這樣,我們去接受、學習,內心就會和佛法相應, 煩惱就得到淨化,內心就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有力量。
我們如何去學習佛法呢?這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自己隨便拿一本經來讀,可不可以?如 果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也未嘗不可。但佛法是心靈的藥,如何服用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治病的藥有兩種,一種是補藥,身體需要補充營養;另一種是消毒、殺 菌藥,把身體裏面的病毒、細菌殺掉。佛法也是一樣,戒定慧的種種功德是調整人心的補品,是心靈的營養;而對治煩惱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 惱、修行用功的方法等等,都是給心靈世界消毒、排毒的。我們讀一部經或一部論,怎樣找到相應的對治法類呢?這就需要先把自己的病因找到。身體有病時,醫生 會詢問你的狀況,檢查病症,分析、診斷病情,然後開藥,之後才能服藥治療。醫生絕不可能隨便抓一把藥給你吃,更不可能自己到藥房隨便抓一副藥回去吃。如果 這樣,身體不但不會好,反而會出更大的麻煩,甚至會出人命,因爲藥不對症,等同毒藥。同樣,服用佛法的藥也不能自己隨便去抓,調伏煩惱就是要對症下藥,法 不對機就會白白耽誤甚至出問題。
如《大智度論》說:“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鹹藥草飲食等,于風病中名爲藥,于余 病非藥。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于熱病名爲藥,于余病非藥。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于冷病中名爲藥,于余病非藥。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淨觀思惟于貪 欲病中名爲善對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爲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淨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爲善對治法, 于貪欲病中不名爲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衆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欲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欲故。因緣觀法于愚癡病中名爲善對治法,于貪欲、 瞋恚病中不名爲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癡。問曰:如佛法中說十二因緣甚深,如說佛告阿難:是因緣法甚深,難見難解難覺難觀。 細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癡人于淺近法猶尚難解,何況甚深因緣。今雲何言愚癡人應觀因緣法?答曰:愚癡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愚癡,是人欲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 邪見,如是愚癡人當觀因緣,是名爲善對治法。若行瞋恚、淫欲人,欲求樂,欲惱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對治法。不淨、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對治法。何以 故?是二觀能拔瞋恚、貪欲毒刺故。”(卷第一)
這裏講到對治不同煩惱要用不同的方法。對治貪心要修不淨觀,對治瞋心要修慈悲觀,對治愚癡要修 因緣觀,不能混亂。比如貪心重的人不能修慈悲觀,你修的話,煩惱會越來越粗重,修不淨觀才是正對治。瞋心重的人不能修不淨觀,你修的話會更加瞋恨。多貪的 人修因緣觀也不行,你說思維一切都是緣起,那樣就能不貪嗎?很多人認爲觀察一切都是業感,以爲就不貪了,其實是一種無明。貪心的境界用因緣觀對治是不對 的,因緣觀對治的是內心的無明。比如我們對外境的執著,是一種貪心,可以思維無常、苦、空,執著就會去掉,因爲這是正對治。對治煩惱的法類是不能亂用的,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每一個階段用什麼法來調心是有講究的,要是弄錯了,心病怎麼會好呢?
有的在家居士學佛多年,念佛多年,聽了很多開 示,依舊心不安、心不定,煩煩惱惱,問題很多,總希望找到更高明的法。其實他不知道,佛法是幫助我們的一個個對治法,來對治我們的煩惱,開啓我們的心性。 法的效果不在于法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對機,要在自己的緣起點上應機學法,就必須靠有經驗的人引導,這就需要我們發心跟僧衆學習,跟叁寶學,依止僧寶。
僧衆是佛教創立後才有的,到現在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中國佛教雖然曆經“叁武一宗”滅佛,但無論在多麼艱難的條件下,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出家人精進修行, 法脈始終沒有斷絕,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把佛教撐持了起來,把佛法傳承了下來。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出家人願意割愛辭親,投身佛門,學習和弘揚佛陀的教法, 刻苦修行,勤懇砥砺,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佛法裏有“寶”,能夠啓迪智慧、使人覺悟,讓人找到生命的方向。正因爲這樣,才有千千萬萬的人願意終生追隨佛陀 出家修行,弘法利生。無論在國內國外,有那麼多寺廟,有那麼多佛菩薩聖像,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被迎請到香港供奉,百萬人朝拜,都證明了叁寶有無量無邊的功 德。
在家居士依止僧寶來學佛,首先要了解僧寶真實的功德,生起信心和恭敬心。如《雜阿含經》說:“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 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 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爲世間無上福田。”(卷第二十)但是在現實中,有的人跑到這個寺院看看,又跑到那個寺院看看,會覺得有些出家法師也不怎麼 樣,無形中就會輕視,甚至觀過、排斥,這樣就不可能生起學習的心。其實,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現象,出家人究竟修行到什麼功夫,沒有出過家的人是不容易知道 的,切不可在外相上面以世俗的心態分別好惡。如《大莊嚴論經》說:“衆僧功德海,無能測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贊,況余一切人,而當不稱歎。廣大良福 田,種少獲大利,釋迦和合衆,是名第叁寶。于諸大衆中,勿以貌取人,不可以種族,威儀巧言說,未測其內德,睹形生宗仰。觀形雖幼弱,聰慧有高德,不知內心 行,乃更生輕蔑。譬如大叢林,薝蔔雜伊蘭,衆樹雖參差,語林則不異。”(卷第一)
爲什麼覺得有些出家人不怎麼樣呢?這是業力的關系。你遇到什 麼樣的人,是自己的業決定的。從世間的現象去看尚且如此,分數低、條件差,就只能在較差的學校就讀;如果分數高、條件好,就可以讀名牌學校,在名牌學校裏 就有機會能遇到比較高明的老師。但是,即便學校比較差,甚至教學質量不高,也不等于學校裏的每一位老師都不行。再差的學校裏也有好的老師,再好的學校裏也 有差的學生。無論好的學校、差的學校,老師的水准總比學生高。老師的程度比學生高,才能教學生,這是一定的。沒有一個學校是學生教老師。當然,學生通過努 力用功,不斷進步,將來學有所成,可能會超過老師。但是,在求學過程中,學生的學問肯定不如老師。另一方面,如果老師很用功,他也一直在努力學習,在進 取,在發心,那麼,很難講學生是否終究會超過老師。因爲你在進步,老師也在進步。這就要看你的發心、你的努力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譬喻, 要說明的重點是:僧寶對于俗衆來講,就是學習佛法過程中的老師,居士要依僧學法,切莫對僧寶觀過,這非常重要。一方面,觀僧過失是很重的惡業,另一方面, 由于片面的執取過失,對僧寶真正的功德就會視而不見,從而失去了向他學習的心態和機會,真正受害的還是自己。我們遇到的老師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要從業果 上反省忏悔,同時還應該就他的功德面多去觀察體會,這樣才能去跟他學,自己也才能進步。如《大智度論》說:
有人既…
《人生的究竟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