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究竟意義▪P5

  ..續本文上一頁得善知識不得其意,反成仇隙 而墮地獄,更相謗毀故。唯佛一人無有過失,余人誰能無者?若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虛,其心自壞,不複能得法利。是故空中聲教:若見師過莫起嫌恨,汝應作是 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雜行師,我不應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于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波羅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應以囊 故而棄其寶;如罪人執燭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墜溝壑;又如行遣小人導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隨其語。(卷第九十六)

  菩薩不應順世間法。順世間法者,善者心著,惡者遠離。菩薩則不然,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于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如是,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卷第四十九)

  複次菩薩作是念:法師好惡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佛想故得無量福德,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爲人說。以是故,法師有過,于我無咎。(卷第四十九)

  在家居士要跟出家法師學習佛法,出家衆的責任很大,是人天師表啊!不僅是人的老師,還是天人的老師,講經說法時,人與非人都在聽,天龍八部都會來聽,這就要求出家衆要不斷地學修增上。

    出家衆根據什麼來學?根據經律論叁藏來學,其中戒律是根本。《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說:“夫叁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 必宗于戒。”(卷中)出家人要受叁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寺院有各種製度、規約等,以此規範出家人的行爲。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外在 的規定來認識戒律、規約的內涵,這就很不容易。過去禅宗講要有明眼人,就是要有大智慧。因爲只有智慧才能如理觀察、正確分析、抉擇取舍。這就需要通過不斷 地聞思修來增長戒定慧,才能達到。

  五、智慧觀照種正因,人事境界勤曆練

  學習佛法的目的是提升心靈的智慧,講話、做事都要用智慧觀照。要考慮這樣說、這樣做對自己、對衆生有利還是有害,對將來、對成佛有利還是有害,要從這些方面去判斷,而不是只看現前。當然,現前也要照顧,比如大家在這裏聽經聞法很歡喜,也很容易反省到自己的毛病,佛法立刻兌現,當下得到受用。但是,更重要的是爲來世、爲成就佛道集聚資糧,這才是根本。我們要解決生死的問題,需要不斷地種植、培養解脫生死、出離輪回、做菩薩、成佛的因。這樣的因種下去了,將來就會感果。雖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結果會非常美好,超出想象。培養一棵參天大樹,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棵樹就非常有價值。不論是一百年還是一千年,最初的種子是決定性的,最初如果沒有種下這顆種子, 就不會有這棵樹。學佛人也一樣,你只有種成佛的因,最後你才會成佛;如果不去種正因,就成不了佛。同樣,如果一天當中做很多錯事、壞事,種這樣的因將來也會感果,輕者人生坎坷、內心憂惱,重者墮落叁途、受極大苦。

  佛法真正學好了,就能夠用智慧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時刻把握當下。有些在家居士講:“等我有空的時候再來學佛。”仔細檢查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心態當下種的因就是不希求佛法。現代社會的確很忙,工作、事業、家庭等等,耗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不管多忙我們也要睡覺吃飯呀,物質食糧一頓也不能少,精神食糧就可有可無嗎?有沒有空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是否希求佛法。不希求佛法就一定希求世間法。我們不斷地種下這樣的因,只能被世間捆得越來越緊,越來越無暇學佛;反過來說,現在無暇,就是以前沒有種好的因,現在再不去努力種正因,還要等到何時呢?我們一生中到何時才會有空呢?可能要等到退休,退休就有空了嗎?退休後還可能要看孫子、看小孩。退休後有了時間就能好好學佛了嗎?不一定。人生幾十年養成的習氣毛病已經很重,很難改變,再加上歲數大了,視力、聽力、記憶力都已衰退,聽不清,看不清,記不住,很難學好佛法。學佛非易事,最好是從小開始學起。另外,等到晚年來學,我們能不能活到那一天都很難說,人生無常啊。雖然現在科技發達,醫療條件比較好,平均壽命相對長一些,但還是有不幸的人,如車禍、絕症、自殺等等,還有的小孩尚未出生就死了,有的一個月就夭折了。到醫院、火葬場去看看,就知道自己是無法選擇死亡時間的。所以,不能說“等我有空時再來學佛”。出家人也一樣,不能說“我現在忙,不忙的時候再修行”。忙的時候也要修行,忙完了之後還要修行,修行要面對一切境界, 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

  那麼,究竟如何修行呢?修行分爲兩種:狹義的修行和廣義的修行。狹義的修行包括念佛、拜佛、持咒、誦經、坐禅、經行、思 維法義等宗教儀軌和遠離五欲六塵境界的修持;廣義的修行是指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現實生活中的境界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人,一種是事。面對這兩種境界,正是實踐佛法的時候,也是檢驗自己修行程度的時候。廣義的修行往往更加重要,而且更不容易,因爲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習氣,把我們與煩惱相應的種種習氣毛病一點一點磨掉,讓我們的心越來越能夠趣向善法。面對現實境界的時候,我們的煩惱習氣最容易冒出來,這時候運用所學的佛法發現它、淨化它,慢慢地就能轉染成淨。我們在經論中可以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無論什麼境界都要去參學;常啼菩薩在親近善知識過程當中,不惜割肉刺血。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蕅益大師說:“千經萬論皆磨砻習氣之具,習氣不除,學問何益?不能親明師良友,受惡辣鉗錘,徒覓幾部好佛法,靜靜閑坐,燒香啜茗而披閱之,此措大學問,尚不可爲世間聖賢,況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財、常啼,真千古極拙人矣,何爲華嚴、般若之榜樣也?” 

  一般情況下,初學佛的人往往容易將學佛當作享受,自己看書、拜佛、打坐、思維的時候,的確會有受用,時間久了,就以爲學佛就是這些內容,不知不覺沈浸在自己一種心理感受中,對外在的人事境界就不敏感、不關心,甚至會進入一種“息事甯人”的狀態。其實,自己認識和體會的佛法往往和實際的境界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的佛法最後是要運用到境界上。經得住境界的考驗,人的內心才會真正有力量,如果不面對境界的考驗和曆練,就無法檢驗自己所學的佛法究竟有沒有根基。

  那我們面對境界時應該如何修呢?對人要自他相換。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你不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那你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道理很簡單——這就是因果。儒家也 講:“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學》中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後;所惡于後,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你希望大 家都尊重你,那你就尊重大家;你希望大家恭敬你,那你就恭敬大家;你不希望別人輕視你,那你就不要輕視別人……你希望別人如何做,你自己就要如何做。話說回來,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你。我們與人相處時,有時會遇到一些困境,覺得別人不體諒、不信任自己,可能是因爲對方的煩惱、問題,但反過來說,是因爲自己過去沒有對他人那樣好,這就需要從自身去反省和改善。這就是因果的道理,很簡單也很實在。

  在現實生活中對事如何修呢?就是要曆事練心。不面對境界的時候,往往容易偏向個人的修行,只有你獨立承擔一件事情、擔待責任後,你才會知道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承擔心,否則談振興佛教、承擔衆生的苦樂,很容易停留在口號上面,而缺乏內心實際的力量。

    自己有了承擔的經驗,再去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功德,就有同樣的感受。我們平時看祖師大德的傳記或行儀,能夠看到他們的教證功德、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 但是對他們的實際功德不一定有很深的體會。但當我們擔待一項任務、負責一件事情的時候,把人、事、物凝聚在一起,就會遇到種種問題,面對很多的困難。這時 不僅要面對外在的境界,更要面對內心的無知、情緒的起伏和波動,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忙不過來,弄得焦頭爛額,非常辛苦。這就是檢驗自己修行功夫的 時候——有沒有戒定慧,有沒有真實的發心,有的話你才能承擔下來,否則就會被事情壓垮、被境界擊垮。這時再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行儀,看他們面對剛強難 調的衆生時那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至大至剛、無所畏懼的氣概,以及在複雜多變、千頭萬緒的境界中能夠不爲“八風”所動、平靜如水的心境,就會比較實在地 感受到他們戒定慧、菩提心的功德,也比較容易生起仰望和效學之心。

  因此,對事時就要曆事練心,不管遇到什麼境界,看你能不能過得去。佛門裏有 句話叫“火焰化紅蓮”,要修得金剛不壞身,就得在火裏面煉。修行就是要這麼修,不可能舒舒服服坐享其成。修些什麼呢?菩薩要修六度萬行,什麼事情都要能 做,什麼境界都要面對。憨山大師說:“昔吾釋迦本師舍金輪王位,匿影雪山六年苦行,以成正覺爲人天師。其實久遠劫來廣修福慧,故曰叁千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 許不是菩薩舍身命爲衆生處。至若施頭目腦髓如棄涕唾,非一劫二劫,乃至無量劫來,世世生生如此苦行,方才博得相好身土微妙莊嚴。” 

  當然,對 于我們凡夫而言,佛菩薩爲度衆生舍頭目腦髓的境界難以企及,但是,在對境、做事的過程中,依然可以隨順實踐六度的內涵。因爲在佛門裏做事跟世間是不一樣的,別人不配合你的時候,你不可能打他、罵他、罰款、開除,彼此間沒有任何利益的牽扯,這時你只能像菩薩一樣發心:做別人不願做的事,踏踏實實付出自己的 精力、體力;別人說你,就由他說,作消業想,而且自己確實做得不好,很多地方不清楚不了解;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義無反顧、一往無前地堅持下去;做的時候專心致志,同時又能夠觀察緣起,抉擇取舍……這就是調伏煩惱、淨化內心的過程,這是很實在的。心對境的時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實際 或隨順內涵都在其中,我們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體會和發掘。

  六、學無止境勤精進,自利利他成淨土

  學佛、修行就是如此,要在各種境界的曆練下不斷地學習成長,不斷地增長我們的慈悲、智慧和能力。我們要不斷地向上仰望,向佛菩薩學———學佛法、學發心、學利益衆生的善巧方便,學無止境。如《普賢行願品》說:

    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折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 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 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 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菩薩利益衆生的方便,概括起來就是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菩薩爲什麼要學五明?因爲只有通達五明,才能廣做利樂有情的事業。如《菩薩地持經》說:

    菩薩何故求聞法?菩薩求佛所說法,爲受正法次法向故,爲他廣說故。菩薩求因論者,欲知彼論過故,欲降伏異論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廣故。菩薩求聲論者,廣爲衆生演說正語令愛樂故,爲淨莊嚴辭句味故,于一義中種種言辭莊嚴故。菩薩求醫方論者,爲除衆生種種病故,攝受大衆故。菩薩求世間工業處智者,爲少方便獲致大財,饒益無量諸衆生故,爲教衆生種種事業故。如是菩薩求五明處,爲無上菩提大智衆具究竟滿故。(卷第叁)

  如果我們不學五明,就沒有這些利益衆生的能力,那麼前面所講的發心、承擔、曆事練心等就都只能局限在理論上。當衆生有困難、有苦難來求我們的時候,我們也只能對他說“好好去拜佛,好好去求佛,”而無法通過自己的身語造作幫助他。因此,大家來到寺院,參加法會、學習研討、出坡勞動、做義工護持常住等等,這些都是曆事練心、學習成長的機會。通過這些境界培養大家的能力,增長大家的才幹,然後引導、啓發大家一起發心成辦“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業,在自利利他中建立人間淨土。

  憨山大師說:“故吾徒佛子,能化一人發勝心、破悭貪,則一人淨自心,嚴一人之佛土,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苟能化大地,使人人發心,則圓成人人之佛土。是則轉穢土成淨土、變苦具爲樂具,豈不爲最上殊勝之妙行哉!”

    大家在一起學佛、修行,走成佛之路,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緣,而是多生多世的因緣,值得好好珍惜。只要有一個人修成功了,就可以度其他人———我修成了度你,你修成了度我,這麼多人修行,肯定不止一個兩個成就。大家共同努力,讓每個人都認清生命的方向和目標,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對未來越來越有信心,把握生命的方向,成爲自己生命的主人。大家不僅能夠把佛法與現實生活、自己的身心相結合,還能讓家裏的人、周圍的人、與自己有關系的人、自己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人,亦即自己生活圈子內外的人,都因爲你的存在而得到好處。這樣,我們一個人就活在千千萬萬人的心裏,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就能夠同千千萬萬的人聯成一體,那麼,我們的人生就非常有價值,就不會虛度光陰。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有光采,越來越輝煌。

  發表于《法音》2007年第12期

  

  

《人生的究竟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