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生的究竟意义▪P5

  ..续本文上一页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仇隙 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 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 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卷第九十六)

  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卷第四十九)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卷第四十九)

  在家居士要跟出家法师学习佛法,出家众的责任很大,是人天师表啊!不仅是人的老师,还是天人的老师,讲经说法时,人与非人都在听,天龙八部都会来听,这就要求出家众要不断地学修增上。

    出家众根据什么来学?根据经律论三藏来学,其中戒律是根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 必宗于戒。”(卷中)出家人要受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寺院有各种制度、规约等,以此规范出家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如何透过外在 的规定来认识戒律、规约的内涵,这就很不容易。过去禅宗讲要有明眼人,就是要有大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如理观察、正确分析、抉择取舍。这就需要通过不断 地闻思修来增长戒定慧,才能达到。

  五、智慧观照种正因,人事境界勤历练

  学习佛法的目的是提升心灵的智慧,讲话、做事都要用智慧观照。要考虑这样说、这样做对自己、对众生有利还是有害,对将来、对成佛有利还是有害,要从这些方面去判断,而不是只看现前。当然,现前也要照顾,比如大家在这里听经闻法很欢喜,也很容易反省到自己的毛病,佛法立刻兑现,当下得到受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为来世、为成就佛道集聚资粮,这才是根本。我们要解决生死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种植、培养解脱生死、出离轮回、做菩萨、成佛的因。这样的因种下去了,将来就会感果。虽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结果会非常美好,超出想象。培养一棵参天大树,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棵树就非常有价值。不论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最初的种子是决定性的,最初如果没有种下这颗种子, 就不会有这棵树。学佛人也一样,你只有种成佛的因,最后你才会成佛;如果不去种正因,就成不了佛。同样,如果一天当中做很多错事、坏事,种这样的因将来也会感果,轻者人生坎坷、内心忧恼,重者堕落三途、受极大苦。

  佛法真正学好了,就能够用智慧观照自己的身心状态,时刻把握当下。有些在家居士讲:“等我有空的时候再来学佛。”仔细检查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心态当下种的因就是不希求佛法。现代社会的确很忙,工作、事业、家庭等等,耗去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管多忙我们也要睡觉吃饭呀,物质食粮一顿也不能少,精神食粮就可有可无吗?有没有空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是否希求佛法。不希求佛法就一定希求世间法。我们不断地种下这样的因,只能被世间捆得越来越紧,越来越无暇学佛;反过来说,现在无暇,就是以前没有种好的因,现在再不去努力种正因,还要等到何时呢?我们一生中到何时才会有空呢?可能要等到退休,退休就有空了吗?退休后还可能要看孙子、看小孩。退休后有了时间就能好好学佛了吗?不一定。人生几十年养成的习气毛病已经很重,很难改变,再加上岁数大了,视力、听力、记忆力都已衰退,听不清,看不清,记不住,很难学好佛法。学佛非易事,最好是从小开始学起。另外,等到晚年来学,我们能不能活到那一天都很难说,人生无常啊。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医疗条件比较好,平均寿命相对长一些,但还是有不幸的人,如车祸、绝症、自杀等等,还有的小孩尚未出生就死了,有的一个月就夭折了。到医院、火葬场去看看,就知道自己是无法选择死亡时间的。所以,不能说“等我有空时再来学佛”。出家人也一样,不能说“我现在忙,不忙的时候再修行”。忙的时候也要修行,忙完了之后还要修行,修行要面对一切境界, 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

  那么,究竟如何修行呢?修行分为两种:狭义的修行和广义的修行。狭义的修行包括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坐禅、经行、思 维法义等宗教仪轨和远离五欲六尘境界的修持;广义的修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现实生活中的境界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人,一种是事。面对这两种境界,正是实践佛法的时候,也是检验自己修行程度的时候。广义的修行往往更加重要,而且更不容易,因为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习气,把我们与烦恼相应的种种习气毛病一点一点磨掉,让我们的心越来越能够趣向善法。面对现实境界的时候,我们的烦恼习气最容易冒出来,这时候运用所学的佛法发现它、净化它,慢慢地就能转染成净。我们在经论中可以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无论什么境界都要去参学;常啼菩萨在亲近善知识过程当中,不惜割肉刺血。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蕅益大师说:“千经万论皆磨砻习气之具,习气不除,学问何益?不能亲明师良友,受恶辣钳锤,徒觅几部好佛法,静静闲坐,烧香啜茗而披阅之,此措大学问,尚不可为世间圣贤,况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财、常啼,真千古极拙人矣,何为华严、般若之榜样也?” 

  一般情况下,初学佛的人往往容易将学佛当作享受,自己看书、拜佛、打坐、思维的时候,的确会有受用,时间久了,就以为学佛就是这些内容,不知不觉沉浸在自己一种心理感受中,对外在的人事境界就不敏感、不关心,甚至会进入一种“息事宁人”的状态。其实,自己认识和体会的佛法往往和实际的境界是有差距的,我们学的佛法最后是要运用到境界上。经得住境界的考验,人的内心才会真正有力量,如果不面对境界的考验和历练,就无法检验自己所学的佛法究竟有没有根基。

  那我们面对境界时应该如何修呢?对人要自他相换。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那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因果。儒家也 讲:“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中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你希望大 家都尊重你,那你就尊重大家;你希望大家恭敬你,那你就恭敬大家;你不希望别人轻视你,那你就不要轻视别人……你希望别人如何做,你自己就要如何做。话说回来,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我们与人相处时,有时会遇到一些困境,觉得别人不体谅、不信任自己,可能是因为对方的烦恼、问题,但反过来说,是因为自己过去没有对他人那样好,这就需要从自身去反省和改善。这就是因果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实在。

  在现实生活中对事如何修呢?就是要历事练心。不面对境界的时候,往往容易偏向个人的修行,只有你独立承担一件事情、担待责任后,你才会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承担心,否则谈振兴佛教、承担众生的苦乐,很容易停留在口号上面,而缺乏内心实际的力量。

    自己有了承担的经验,再去看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功德,就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平时看祖师大德的传记或行仪,能够看到他们的教证功德、弘法利生的广大事业, 但是对他们的实际功德不一定有很深的体会。但当我们担待一项任务、负责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人、事、物凝聚在一起,就会遇到种种问题,面对很多的困难。这时 不仅要面对外在的境界,更要面对内心的无知、情绪的起伏和波动,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忙不过来,弄得焦头烂额,非常辛苦。这就是检验自己修行功夫的 时候——有没有戒定慧,有没有真实的发心,有的话你才能承担下来,否则就会被事情压垮、被境界击垮。这时再看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仪,看他们面对刚强难 调的众生时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至大至刚、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及在复杂多变、千头万绪的境界中能够不为“八风”所动、平静如水的心境,就会比较实在地 感受到他们戒定慧、菩提心的功德,也比较容易生起仰望和效学之心。

  因此,对事时就要历事练心,不管遇到什么境界,看你能不能过得去。佛门里有 句话叫“火焰化红莲”,要修得金刚不坏身,就得在火里面炼。修行就是要这么修,不可能舒舒服服坐享其成。修些什么呢?菩萨要修六度万行,什么事情都要能 做,什么境界都要面对。憨山大师说:“昔吾释迦本师舍金轮王位,匿影雪山六年苦行,以成正觉为人天师。其实久远劫来广修福慧,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 许不是菩萨舍身命为众生处。至若施头目脑髓如弃涕唾,非一劫二劫,乃至无量劫来,世世生生如此苦行,方才博得相好身土微妙庄严。” 

  当然,对 于我们凡夫而言,佛菩萨为度众生舍头目脑髓的境界难以企及,但是,在对境、做事的过程中,依然可以随顺实践六度的内涵。因为在佛门里做事跟世间是不一样的,别人不配合你的时候,你不可能打他、骂他、罚款、开除,彼此间没有任何利益的牵扯,这时你只能像菩萨一样发心: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踏踏实实付出自己的 精力、体力;别人说你,就由他说,作消业想,而且自己确实做得不好,很多地方不清楚不了解;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做的时候专心致志,同时又能够观察缘起,抉择取舍……这就是调伏烦恼、净化内心的过程,这是很实在的。心对境的时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实际 或随顺内涵都在其中,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体会和发掘。

  六、学无止境勤精进,自利利他成净土

  学佛、修行就是如此,要在各种境界的历练下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和能力。我们要不断地向上仰望,向佛菩萨学———学佛法、学发心、学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学无止境。如《普贤行愿品》说:

    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 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 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概括起来就是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世间工巧事业处明。菩萨为什么要学五明?因为只有通达五明,才能广做利乐有情的事业。如《菩萨地持经》说:

    菩萨何故求闻法?菩萨求佛所说法,为受正法次法向故,为他广说故。菩萨求因论者,欲知彼论过故,欲降伏异论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广故。菩萨求声论者,广为众生演说正语令爱乐故,为净庄严辞句味故,于一义中种种言辞庄严故。菩萨求医方论者,为除众生种种病故,摄受大众故。菩萨求世间工业处智者,为少方便获致大财,饶益无量诸众生故,为教众生种种事业故。如是菩萨求五明处,为无上菩提大智众具究竟满故。(卷第三)

  如果我们不学五明,就没有这些利益众生的能力,那么前面所讲的发心、承担、历事练心等就都只能局限在理论上。当众生有困难、有苦难来求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对他说“好好去拜佛,好好去求佛,”而无法通过自己的身语造作帮助他。因此,大家来到寺院,参加法会、学习研讨、出坡劳动、做义工护持常住等等,这些都是历事练心、学习成长的机会。通过这些境界培养大家的能力,增长大家的才干,然后引导、启发大家一起发心成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业,在自利利他中建立人间净土。

  憨山大师说:“故吾徒佛子,能化一人发胜心、破悭贪,则一人净自心,严一人之佛土,化多人则严多人之佛土,苟能化大地,使人人发心,则圆成人人之佛土。是则转秽土成净土、变苦具为乐具,岂不为最上殊胜之妙行哉!”

    大家在一起学佛、修行,走成佛之路,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缘,而是多生多世的因缘,值得好好珍惜。只要有一个人修成功了,就可以度其他人———我修成了度你,你修成了度我,这么多人修行,肯定不止一个两个成就。大家共同努力,让每个人都认清生命的方向和目标,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把握生命的方向,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大家不仅能够把佛法与现实生活、自己的身心相结合,还能让家里的人、周围的人、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自己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人,亦即自己生活圈子内外的人,都因为你的存在而得到好处。这样,我们一个人就活在千千万万人的心里,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就能够同千千万万的人联成一体,那么,我们的人生就非常有价值,就不会虚度光阴。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有光采,越来越辉煌。

  发表于《法音》2007年第12期

  

  

《人生的究竟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