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愿意发心。很多人不愿做事,生活没有乐趣,终日悠悠放任,原因就是没有发心的力量。
有了发心,身语意才会有善法的呈现。发心是善法的源泉,能生发一切善法,我们要去开发它。否则,我们的六根没有了善法的源头,善法的力量很快就枯竭了, 人就会厌倦疲劳,就不想动,就开始生病:四肢乏力、头痛等种种毛病都来了。问题就出在发心上,发心不够,你的善法就没有来源。
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发心,一辈子都在发心,这才是真功夫。我们做不到,说明功夫不够、不深。怎样才能得到真功夫?这就需要不断在佛法上熏习、培养,日积月累,发心的功夫就会越来越好。
四、佛法宝藏心灵药,依止僧宝趣学修
人由精神、物质两个部分组成。物质部分的滋养需要呼吸、饮食,呼吸把氧气吸进来,把二氧化碳呼出去;吃东西是把食物吃下去,通过肠胃消化,吸收营养,排 泄废物。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任何境界我们都要把它消化。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境界,用我们内心智慧的力量、觉悟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把它转化,然后随顺善 法。这样,我们的功夫就长进了,精神世界就越来越光明,内心也会越来越有力量。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从哪里寻找呢?世间人往往通过读书去寻找,但 不是随便哪一本书都可以读的。《弟子规》说:“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智。”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不是圣人之书不能读,因为它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宋 代的大学者苏东坡讲:“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秕书。”苏东坡饱读诗书,世上没有多少人能与他相比,学了佛法后,明白了世间上的书虽多,却解决不 了生死的问题,解决不了烦恼的问题,而佛法正是为了解决烦恼与生死问题的。
佛法从哪里来呢?是从佛、法、僧三宝里面来的。佛,就是释迦牟尼 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僧,是依法修行的出家人,三宝是一体的。佛已经涅槃,现在有佛像代表佛。法是佛说的,正法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末法时 期,留下来的是藏经,仅仅是文字,现在还有录音、录相等,这些都是法的载体,而不是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就是精神食粮,就是我们内心需要的东西。佛法大海有 无尽宝藏,我们内心需要的一切,在这里都能够找到。
法是能够对治我们烦恼的良药,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烦恼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生起来的,如果 不对治它会产生的种种过患,对治烦恼的种种殊胜的利益,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对治烦恼,以及如何进一步去发心。这样,我们去接受、学习,内心就会和佛法相应, 烦恼就得到净化,内心就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有力量。
我们如何去学习佛法呢?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己随便拿一本经来读,可不可以?如 果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也未尝不可。但佛法是心灵的药,如何服用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治病的药有两种,一种是补药,身体需要补充营养;另一种是消毒、杀 菌药,把身体里面的病毒、细菌杀掉。佛法也是一样,戒定慧的种种功德是调整人心的补品,是心灵的营养;而对治烦恼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 恼、修行用功的方法等等,都是给心灵世界消毒、排毒的。我们读一部经或一部论,怎样找到相应的对治法类呢?这就需要先把自己的病因找到。身体有病时,医生 会询问你的状况,检查病症,分析、诊断病情,然后开药,之后才能服药治疗。医生绝不可能随便抓一把药给你吃,更不可能自己到药房随便抓一副药回去吃。如果 这样,身体不但不会好,反而会出更大的麻烦,甚至会出人命,因为药不对症,等同毒药。同样,服用佛法的药也不能自己随便去抓,调伏烦恼就是要对症下药,法 不对机就会白白耽误甚至出问题。
如《大智度论》说:“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咸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 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涩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 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 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 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问曰:如佛法中说十二因缘甚深,如说佛告阿难:是因缘法甚深,难见难解难觉难观。 细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于浅近法犹尚难解,何况甚深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人应观因缘法?答曰: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欲求实道,邪心观故生种种 邪见,如是愚痴人当观因缘,是名为善对治法。若行瞋恚、淫欲人,欲求乐,欲恼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对治法。不净、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对治法。何以 故?是二观能拔瞋恚、贪欲毒刺故。”(卷第一)
这里讲到对治不同烦恼要用不同的方法。对治贪心要修不净观,对治瞋心要修慈悲观,对治愚痴要修 因缘观,不能混乱。比如贪心重的人不能修慈悲观,你修的话,烦恼会越来越粗重,修不净观才是正对治。瞋心重的人不能修不净观,你修的话会更加瞋恨。多贪的 人修因缘观也不行,你说思维一切都是缘起,那样就能不贪吗?很多人认为观察一切都是业感,以为就不贪了,其实是一种无明。贪心的境界用因缘观对治是不对 的,因缘观对治的是内心的无明。比如我们对外境的执着,是一种贪心,可以思维无常、苦、空,执着就会去掉,因为这是正对治。对治烦恼的法类是不能乱用的,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每一个阶段用什么法来调心是有讲究的,要是弄错了,心病怎么会好呢?
有的在家居士学佛多年,念佛多年,听了很多开 示,依旧心不安、心不定,烦烦恼恼,问题很多,总希望找到更高明的法。其实他不知道,佛法是帮助我们的一个个对治法,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开启我们的心性。 法的效果不在于法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对机,要在自己的缘起点上应机学法,就必须靠有经验的人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发心跟僧众学习,跟三宝学,依止僧宝。
僧众是佛教创立后才有的,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中国佛教虽然历经“三武一宗”灭佛,但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出家人精进修行, 法脉始终没有断绝,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把佛教撑持了起来,把佛法传承了下来。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出家人愿意割爱辞亲,投身佛门,学习和弘扬佛陀的教法, 刻苦修行,勤恳砥砺,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佛法里有“宝”,能够启迪智慧、使人觉悟,让人找到生命的方向。正因为这样,才有千千万万的人愿意终生追随佛陀 出家修行,弘法利生。无论在国内国外,有那么多寺庙,有那么多佛菩萨圣像,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被迎请到香港供奉,百万人朝拜,都证明了三宝有无量无边的功 德。
在家居士依止僧宝来学佛,首先要了解僧宝真实的功德,生起信心和恭敬心。如《杂阿含经》说:“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 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 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卷第二十)但是在现实中,有的人跑到这个寺院看看,又跑到那个寺院看看,会觉得有些出家法师也不怎么 样,无形中就会轻视,甚至观过、排斥,这样就不可能生起学习的心。其实,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现象,出家人究竟修行到什么功夫,没有出过家的人是不容易知道 的,切不可在外相上面以世俗的心态分别好恶。如《大庄严论经》说:“众僧功德海,无能测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赞,况余一切人,而当不称叹。广大良福 田,种少获大利,释迦和合众,是名第三宝。于诸大众中,勿以貌取人,不可以种族,威仪巧言说,未测其内德,睹形生宗仰。观形虽幼弱,聪慧有高德,不知内心 行,乃更生轻蔑。譬如大丛林,薝卜杂伊兰,众树虽参差,语林则不异。”(卷第一)
为什么觉得有些出家人不怎么样呢?这是业力的关系。你遇到什 么样的人,是自己的业决定的。从世间的现象去看尚且如此,分数低、条件差,就只能在较差的学校就读;如果分数高、条件好,就可以读名牌学校,在名牌学校里 就有机会能遇到比较高明的老师。但是,即便学校比较差,甚至教学质量不高,也不等于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不行。再差的学校里也有好的老师,再好的学校里也 有差的学生。无论好的学校、差的学校,老师的水准总比学生高。老师的程度比学生高,才能教学生,这是一定的。没有一个学校是学生教老师。当然,学生通过努 力用功,不断进步,将来学有所成,可能会超过老师。但是,在求学过程中,学生的学问肯定不如老师。另一方面,如果老师很用功,他也一直在努力学习,在进 取,在发心,那么,很难讲学生是否终究会超过老师。因为你在进步,老师也在进步。这就要看你的发心、你的努力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譬喻, 要说明的重点是:僧宝对于俗众来讲,就是学习佛法过程中的老师,居士要依僧学法,切莫对僧宝观过,这非常重要。一方面,观僧过失是很重的恶业,另一方面, 由于片面的执取过失,对僧宝真正的功德就会视而不见,从而失去了向他学习的心态和机会,真正受害的还是自己。我们遇到的老师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要从业果 上反省忏悔,同时还应该就他的功德面多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去跟他学,自己也才能进步。如《大智度论》说:
有人既…
《人生的究竟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