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2 (照光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智,只是衆生以妄心向外攀緣,故使得真心埋沒,未失似失,若能回光返照自心,自心便是佛陀,何必向外追尋?如《楞嚴經》卷六雲:“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卷四亦雲:“狂心即歇,歇即菩提。”若我等衆生真能依教言,頓然放下一切執著,當下即可見到那真如佛性,只要無求無作保任下去,即可快速成佛。

  [阿賴耶識] 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爲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爲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爲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刹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刹那識。而此識亦爲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爲第一,故稱第一識。由于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于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帶一分汙染之清淨真心,但由一絲無明惑起而使其成爲了現起萬法和輪回的根本,行者若能在八識明現之用顯現的刹那,而心無所取著當下入于無修無整之境界,如此當下即入于本性境界,不離八識當下即轉爲覺性智慧了。

  

  問:我信佛已經多年了,見到很多居士都能吃淨口素,我很敬佩他們,可是自己怎麼也不能堅持吃淨口素,這是什麼原因?

  答:不能吃淨口素的原因,你自己應該很清楚才對,不應該來問他人。自己對佛法的信念不具足,所以對于佛陀所講之法不能如實奉行,這是其一。其二,自己貪圖口福而不願舍棄,故不能吃淨口素。其叁,自己不能將一切衆生觀爲父母,不能對衆生生起菩提心來,若是自己真地認識到“一切衆生皆曾是自己的父母”的話,就不再會以它們的肉來滿足你口頭的欲望了。所以你應該在你自身上找到這些貪著,將這些貪著統統放下即可。其四,若你自己真實地堅信因果,你就能發心吃素,因爲自己今生吃衆生肉,來世自己就會被吃的。所以若是真實相信因果的人是不會吃衆生肉的。

  

  問:什麼叫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啊?

  答:這是佛教中的四依法,是《大涅槃經》中佛陀講的。(1)依法不依人:這是告訴我們聽聞佛法當依佛陀聖教爲根本,不應該以感性和崇拜某人不理智的方式聽聞。不管講法者是誰,我們聞法都應當以佛陀聖教爲准則。不管說法者是否和我們同一法脈,不管是不是我們有緣或是喜歡的法師,只要他所講的法都是依佛陀教法而說,與佛陀教義不違背,我們就應當心生恭敬而聽聞之。假使,與自己很有緣的法師在講法時,所講的法義于佛陀所講有違背有出入,我們也不應該因法師和自己有緣故,就執著爲彼法師講的是正確的。所以聽聞佛法應該依據佛陀的教理而進行聽聞取舍,如理者即聽聞攝取,若所講不如理者,縱然自己與彼很有緣亦不應攝取其所講之法義。總而言之,無論說法之人好壞或是否是自己所喜歡的,都應當依教法爲准則來觀待其所講之教理;(2)依義不依語:我們聽聞佛法應該依教法的義理而聽聞,不應該依外表的文詞來判斷講得好壞。佛陀講法有四種含義:即外意、內意、密意、無上密意。若講法者所講之法表面的文詞不是很優美,但所講法義沒有背離佛意,我們就應該如法地聽聞。這就是說聽聞佛法當注重其所講之內意,而不是文辭的優美與否。所以聞思佛法時,當留心參悟其內在含義,不要死在名句相之上;(3)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行者當知佛陀說法無數,其所說法要乃是應衆生之根基而說,故在佛陀教法中就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差別。不了義的教法是爲了方便度化那些根器不成熟的衆生而說,而了義教法乃是佛陀爲度化那些具足殊勝根器的衆生而說。佛陀講述不了義的教法,是欲通過方便漸次引導,令那些根器不成熟者,最終能成爲聽聞修學了義教法的根器,由是之故宣講不了義法爲方便設施。不了義法乃爲漸次成就了義法之階梯。所以吾等若遇二法同現之時,當依了義法爲所依據的准則。例如:小乘和權教的教義雖然殊勝,但非是佛陀究竟之教,故當依大乘中道之究竟了義的經典爲主;(4)依智不依識:聽聞教理之時,當依佛教正觀之心智,不得依世間之情識觀待取舍佛法。例如:有二法師,一爲具證悟者,一爲凡夫。此二者所教理,當依具證悟者爲准,因彼具真實證悟故。又如:取舍佛法當依正理智慧抉擇取舍,不得依自己之世間凡情分別而取舍。所以這一依,即是指聞思取舍佛法當依智慧抉擇,而不是依凡情分別取舍。

  

  問:修行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答:我認爲出家修是很好的。因爲我們凡夫修行出世聖道的解脫之法,先要學會如何遠離世間五欲的誘惑,使自己的心能夠很好地安住在清淨境界當中。而在家人所遇之世俗瑣事的纏繞實在是多得不得了,沒有定力的凡夫在事情繁雜的情況下往往會失去理智的觀察力,不能夠很好地取舍因果諸法,從而使自己造下輪回的業因。《大梵天王所問經》中說:“大梵,若我贊歎出家,毀譽在家,言滿虛空說猶不盡。”這句話就是佛陀回答大梵天王出家和在家的差別而說。其義爲:如果讓我(世尊)來說出家和在家修行的差別的話,可以這樣說,出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就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縱然以盡未來際的時間用言語來贊歎都是無法說完的。同樣讓我來說在家修行的過失,也同樣如同虛空一樣的多,如果來說在家人的過失,亦如用窮盡未來際的言說也是無法說完的。在家的過失亦是如虛空一樣的無邊無際。文殊菩薩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梵行高。”

  從以上的教證我們應該知道,在家人在修行的道路上有著很多的修道違緣。另外佛法是出世之聖法,我們想要成就解脫之道,就要遠離斷除輪回的根本——五欲。在家人每天所遇的都是五欲中事,身爲凡夫的我們做不到對境不起心,所以只能先遠離五欲的誘惑,修學好定力後才可以對境不起妄心。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在家之人若專勤修道,則世間事業荒廢。若專勤世間事業,則出世道業荒廢。如是可知出家修道易,在家修道難。”而出家者,有著良好的修行環境,所遇的緣也是善緣多惡緣少。當然,在當今的佛教界也有好多的出家人心中五欲橫流,而不守清規戒律,但也不能因此就說出家不好。出家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主要是你這個修行人是用什麼心態出家修行的,這一點是很關鍵重要的,我們若能夠以正念攝持而出家修道,那麼就會很快地圓滿福慧二資糧。

  

  問:您雖如是解答,但《維摩诘經》卻說,直心,深心是菩薩淨土?

  答:所謂的“直心”是指菩薩補特迦羅安住般若空性中,以般若智徹見諸法因果而無謬取舍,由于對因果無謬地了知,菩薩面對一切皆以直心觀之對之。此處的“深心”是指菩薩安住甚深空性起觀照之智,而堪任運之心。所以那是菩薩的境界,非是凡夫的境界。修行者證悟初地後便沒有出家和在家的分別了,初地以上的菩薩無論在家、出家都是聖賢僧寶。初地菩薩安住于空性之中,任運圓滿一切福德,所以那時就沒有出家、在家的分別。可是我們現在的凡夫以二障所纏,不可能安住空性之中。所以應該出家修道,以離開欲塵而爲道之方便,進而修行無上妙法,才可達初地之境界。

  

  問:如果發心出家,那生身父母,恩重如山,如何報達?

  答:出家修道正是爲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世界上的所有衆生都會死亡而離開這個世界,也會隨自己的業力輪回于六道之中。如果我們只懂得行世間的孝道,在父母身邊供給吃喝,使他們現世之中享受短暫的天倫之福,這種孝心雖然很好,但並不是真正究竟地報父母恩。如,一旦當父母之大限到來時,父母就會隨他們自己的業力而流轉于生死之中,做爲凡夫兒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墮入輪回。雖然父母在世之時,我們盡了世間孝道,但是也沒有減輕他們的輪回之苦,因此這樣的孝心只是世間的有爲之孝。

  做爲修學佛法的行者,應該在了知了生死無常的道理之後,舍棄世間之五欲貪著,發心出家修道。以出家修道之清淨功德回向給父母,使父母在現世中健康平安,縱然父母舍報而去時,亦可以自己修行的功德超度父母出離輪回。如:近代禅宗高僧“虛雲老和尚”爲了超度母親,不遠千山萬水叁步一磕頭朝拜五臺山,最後在定中看到自己的母親騎著一條龍騰空而去。所以說修行成就佛道之人是行的大善大孝。

  另外,在我們無始劫的輪回中,六道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六親眷屬。既然你懂得對現在的父母敬孝,那麼那些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六道衆生,我們就不管了嗎?在往昔無量劫中六道衆生也曾象現世的父母一樣養育過我們,對我們有莫大的養育恩德。他們現在隨著業力而受輪回之苦。我們現在得到了圓滿的人生又聽聞到了稀有的佛法,難道說我們就不應該去報答他們的恩德嗎?就不去救度他們嗎?所以修行者應該用現有寶貴的人生去修出世的聖法,發誓度盡如母有情衆生。從究竟義上來說,要究竟度脫曆劫以來的父母師長,只有自己證得聖果時,才可以究竟地救度自己的父母師長。若父母他日西去之時,你沒有救度之能力,你眼看著父母沈淪六道受苦時,你會如何想,難道說爲了短暫的天倫之樂,而不管父母後世受苦的事嗎?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2 (照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