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外,强立名,为法界,无明起,惑业生,受轮转,曰众生。”宇宙生灭流转的现象即十二因缘是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由此十二因缘形成事物之轮转迁变,终而复始。
愚僧这样答复亦是囫囵而答,本来这种问题是可以不回答的。昔日外道问佛,宇宙是怎么样形成的,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佛只以默然而对之。如《法苑珠林》云:“佛有五不应答,一、试问不答,谓此人心怀轻慢,或先自晓了,而作念言,我且设问,试彼为解不解,若作此试问者,不应为答也;二、无疑问不答,谓凡所演说,为令众生开其昏迷,解释疑网。彼既不疑,假设为问者,不应为合也;三、不为悔所犯故问不答,谓此人既知所犯,不生悔过之心,设为他故而问者,不应为答也;四、不受语故问不答,谓此人先曾为说,彼不听受,今又故意设为问辞者,不应为答也;五、语难故问不答,谓此人作意而言,此语难晓,他必不解,我且设问,为能答否,如是而故问者,不应为答也。”
从这个问题上也看出了这个居士对佛教基础知识的了解非常差,若真地了解佛法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希望这位居士以后要多做闻思,不然还会犯这样的过失。
问: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单单业能随身呢?
答:若是真能做到三心具不可得,就不会有业随身了。所谓“三心具不起,当下即涅槃。”若真能如此,则在证悟空性的一刹那,一切业障皆已消除。正因为凡夫妄想分别之心未灭,才是业力延续之因。业力和因果的延续,乃是由妄心迁灭变化为缘而形成的,在妄心的念念生灭中将业因传递下去,直至成为果报。故若真能从根本上将妄心灭去,证入自性之清净境界,一切诸业即会在顷刻间摧毁。
因妄心的相续,而业果才会相续不断,故生生世世如影随形。若真了知三心具不可得之意趣,当下令自己取舍分别之心自然灭去,于无取无舍中体认真如自性,于无修无作中成就一切修证,如是则一切业当体空寂而灭尽。
问:是不是有多少众生就会有多少法门呢?
答:是的。因为佛法的出现和建立就是为究竟度化众生出离轮回的,因此为度不同根器的众生,佛陀就宣讲了无量法门,如四弘誓愿中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故为度无量众生而设施无量法门。
问:每个人都有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微妙本性,当四大分散之后,这个本性有男女老少之说吗?
答:众生的本性是无有任何相的,她虽然无相,但又能显现宇宙一切诸相。她虽然无形无处,却又遍宇宙一切处而无所不在。故本性是没有男女老少之差别的。但人死后在没有投胎之前,是在一种中阴身的境界中。在这种境界中,会经历法性中阴和自性中阴、生死中阴等三种境界,前二者出现时,中阴身是没有实在的身体的,因此也不能说有男女老少的差别。在生死中阴出现后,投胎的因缘业力成熟了,这时就会随着业力的成熟显现出差别相来。虽然,中阴身众生在进入法性和自性中阴时,还会因生前之习气生起各种执著,但他们并没有真实的身体。
所以,人死后进入法性中阴的境界,会逐步回归到法性本体的境界中,见到法性光明本体,但世间凡夫无有智慧定力故不能把持机会,不能在法性中阴中证悟佛果。在自性中阴境界中经历光明声音以及文武百尊等境界,但因无知以及业力之故不能把握机会而成就。当转世投胎的业力成熟时,中阴身就会因业力之牵引而产生所谓的身体相,其身相也会随成熟各道之业力,而现彼等差别之相。
问:如果一个人无缘无故地杀死另外一个人,而在法律方面又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将凶手绳之以法,这样死者会不会超生呢?这个凶手后来知道错了,发起真心修忏悔法,能否将这样的罪业消除呢?
答:凶犯会不会被绳之以法,这和死者超生不超生并没有多大关系。你们认为若凶犯没有被绳之以法,死者死不瞑目,所以就不会超生。这样的认为是错误的,死者能否超生,这要看他自己的业力如何。若是善业成熟,则可投生于善道中,若是恶业成熟,则必定会堕落恶道。所以与凶手是没有关系的。
你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看了很多世间法的小说故事,故事中往往说一个人若死得很冤屈,就会长时缠绕凶手而不投胎。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因果法则的,假使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也是这个亡者堕落鬼道的业力成熟了,并不是因为那个凶手没有被绳之以法而不超生的。
若是那个凶手后来知道错了,发起精进心而修忏悔法,以自己之修法以及做善事等功德超度亡者,若亡者真实被超度出三界轮回了,那么杀人者的罪业就清净了。这种杀人的性罪要想忏悔清净,就必须要将所杀之众生彻底度脱,这样性罪就消除了。其实无论是性罪还是遮罪,只是肯发精进心忏悔,最终都能获得清净的。佛经中不是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吗?这足以证明犯杀者是可以将罪业忏悔清净的。
问:专修净土宗要如何修才能摄住身心?
答:净土宗念佛法门乃佛陀为方便度化众生而设施,修学此法门最当具足的就是信、愿、行三资粮,此三资粮缺一不可。当今汉地修学净土法门之人大约占汉地学佛者之一大半,修学净土宗者虽然人数非常多,但大多是不得其法,故大多数的净宗行者虽经久修而无成就。
若能真实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则净业必成。现今之净宗行者虽表面上明了三资粮之重要性,可实际上皆没有真实地认识到此三者之重要,故而彼等念佛者并不在此基础上下功夫,而是每天进行着盲目的专修,虽然佛号念了很多,但终不能依佛号契入弥陀性海,故不得三昧也。此皆因不具足三资粮之基础,故纵念佛号不能与弥陀相应。
修学三资粮当先从信入手,所谓信不深则愿不切,愿不切则行不坚。故净宗行者应当先从“信”入手修学,此信乃是指信佛、信法、信因、信果、信娑婆苦、信极乐乐、信弥陀愿力不虚。一切皆从坚信佛教教义开始,然欲建立自己对佛法之坚固信念者,当以闻思教义而建立之,若不闻思佛法基本教义,则不可能对佛法生起坚固的信心来。若对佛法无有坚固的信心,必然也不会信因、信果、信娑婆苦、信极乐乐,所以不会发起真心求生极乐世界,故说信乃根本也。如《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念是佛法之根本,若对佛法能具足坚固之信念,则堪修一切法门,反之虽终日修行无有是处。现在之净宗行人在信资粮的修学上非常差劲,因为他们强调不闻思教义,只是一味地一句佛号念到底。殊不知一句佛号念到底的修法,乃是三资粮圆具者方可进行的。若是没有具足三资粮,盲目地一句佛号念到底是不对的。也就是说,一句佛号念到底是要有基础的,若对佛法不具足坚固的信心,虽然整天口头上在念,但因不具足信念之故,就不能做到万缘放下,心中挂碍的太多,所以很难念到一心不乱。信心不坚固的人,很难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来,所以念佛时也就无有恳切之心,因此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乱之境界。行者无有坚固的出离心,必然会对世间五欲诸法贪着不舍,虽形象上修法,但心已背离了正道。不具足出离心自然也不会生起利他之菩提心来,若不具足广大的菩提心则不能与弥陀相应,亦不会得到弥陀之加持。若净宗之行者不具足以上之条件,又如何能发起真实念佛之心呢?
若欲了知此三资粮如何具足,当依大乘闻、思、修三慧而行之。当先闻思教义,令自己对佛陀之教法生起正知正见与坚固无比的信心来。行者还当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思维佛陀之教言,以所学之法要摄持身心,令自己身心远离诸过,守持清净的戒律,广行善事。此后当依教义反复观修无常等法,务必令自己生起出离心来,出离心一旦生起,自己便会对世间诸欲不再贪着。对世间一切欲事无有了贪着,如是念佛才能很快地获得自心清净的境界。虽然自己此时已经生起了出离心,但也不应就此满足,还应该依教义如法观察一切众生与自己累劫以来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对众生生起大慈悲心来,随着自己的因缘而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此方能称为是行大乘道者。若具足了以上之资粮,再行一句佛号念到底之专修法,必定会有很殊胜的成就。
当前净宗行者忽略了修学佛法的次第,不闻思教义盲目而修,以至于修行多年皆是无功之劳。愚僧奉劝修学净宗之行者,专修固然很好,但是有先决条件的,若先决条件具足了方可行“一句”专修之道,否则将会白白浪费暇满的人生。
问:大忏悔文中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这句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说阿弥陀佛的法身遍宇宙一切处,无所不在,亦是说阿弥陀佛之法身即是法界本体,法界与阿弥陀佛互融互入而无二。
问:我们念佛的目的除了求往生,还有什么?
答:释迦牟尼佛劝导众生修学念佛法门,一方面是为了令众生方便地出离生死轮回,另一方面则是令众生明白“自性弥陀”的道理,如净宗古德云:“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什么时候能缘自性而起修,才是真正的念佛。
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是念佛者的终极目的,往生极乐只是一种方便,而念佛者的终极目的是成就圆满的佛果,而不住涅槃度尽无量众生。
问:如何把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
答:我们所修学的一切法门都是为了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的,不过若想究竟快捷地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那就要修学禅宗和密宗了,因为在此二宗之中有非常了义的修法,可以令行者即身成佛。禅宗讲:“放下一切执着,不思善恶,不念过去现在未来,当下之空洞清明之心,便是真如自性,安住于当下,不起一念造作,久之即可转八识为大圆镜智。”人人本有圆满性…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2 (照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