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2 (照光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外,強立名,爲法界,無明起,惑業生,受輪轉,曰衆生。”宇宙生滅流轉的現象即十二因緣是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由此十二因緣形成事物之輪轉遷變,終而複始。

  愚僧這樣答複亦是囫囵而答,本來這種問題是可以不回答的。昔日外道問佛,宇宙是怎麼樣形成的,是什麼時候形成的?佛只以默然而對之。如《法苑珠林》雲:“佛有五不應答,一、試問不答,謂此人心懷輕慢,或先自曉了,而作念言,我且設問,試彼爲解不解,若作此試問者,不應爲答也;二、無疑問不答,謂凡所演說,爲令衆生開其昏迷,解釋疑網。彼既不疑,假設爲問者,不應爲合也;叁、不爲悔所犯故問不答,謂此人既知所犯,不生悔過之心,設爲他故而問者,不應爲答也;四、不受語故問不答,謂此人先曾爲說,彼不聽受,今又故意設爲問辭者,不應爲答也;五、語難故問不答,謂此人作意而言,此語難曉,他必不解,我且設問,爲能答否,如是而故問者,不應爲答也。”

  從這個問題上也看出了這個居士對佛教基礎知識的了解非常差,若真地了解佛法就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了。希望這位居士以後要多做聞思,不然還會犯這樣的過失。

  

  問: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爲什麼單單業能隨身呢?

  答:若是真能做到叁心具不可得,就不會有業隨身了。所謂“叁心具不起,當下即涅槃。”若真能如此,則在證悟空性的一刹那,一切業障皆已消除。正因爲凡夫妄想分別之心未滅,才是業力延續之因。業力和因果的延續,乃是由妄心遷滅變化爲緣而形成的,在妄心的念念生滅中將業因傳遞下去,直至成爲果報。故若真能從根本上將妄心滅去,證入自性之清淨境界,一切諸業即會在頃刻間摧毀。

  因妄心的相續,而業果才會相續不斷,故生生世世如影隨形。若真了知叁心具不可得之意趣,當下令自己取舍分別之心自然滅去,于無取無舍中體認真如自性,于無修無作中成就一切修證,如是則一切業當體空寂而滅盡。

  

  問:是不是有多少衆生就會有多少法門呢?

  答:是的。因爲佛法的出現和建立就是爲究竟度化衆生出離輪回的,因此爲度不同根器的衆生,佛陀就宣講了無量法門,如四弘誓願中雲:“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故爲度無量衆生而設施無量法門。

  

  問:每個人都有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微妙本性,當四大分散之後,這個本性有男女老少之說嗎?

  答:衆生的本性是無有任何相的,她雖然無相,但又能顯現宇宙一切諸相。她雖然無形無處,卻又遍宇宙一切處而無所不在。故本性是沒有男女老少之差別的。但人死後在沒有投胎之前,是在一種中陰身的境界中。在這種境界中,會經曆法性中陰和自性中陰、生死中陰等叁種境界,前二者出現時,中陰身是沒有實在的身體的,因此也不能說有男女老少的差別。在生死中陰出現後,投胎的因緣業力成熟了,這時就會隨著業力的成熟顯現出差別相來。雖然,中陰身衆生在進入法性和自性中陰時,還會因生前之習氣生起各種執著,但他們並沒有真實的身體。

  所以,人死後進入法性中陰的境界,會逐步回歸到法性本體的境界中,見到法性光明本體,但世間凡夫無有智慧定力故不能把持機會,不能在法性中陰中證悟佛果。在自性中陰境界中經曆光明聲音以及文武百尊等境界,但因無知以及業力之故不能把握機會而成就。當轉世投胎的業力成熟時,中陰身就會因業力之牽引而産生所謂的身體相,其身相也會隨成熟各道之業力,而現彼等差別之相。

  

  問:如果一個人無緣無故地殺死另外一個人,而在法律方面又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將凶手繩之以法,這樣死者會不會超生呢?這個凶手後來知道錯了,發起真心修忏悔法,能否將這樣的罪業消除呢?

  答:凶犯會不會被繩之以法,這和死者超生不超生並沒有多大關系。你們認爲若凶犯沒有被繩之以法,死者死不瞑目,所以就不會超生。這樣的認爲是錯誤的,死者能否超生,這要看他自己的業力如何。若是善業成熟,則可投生于善道中,若是惡業成熟,則必定會墮落惡道。所以與凶手是沒有關系的。

  你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爲看了很多世間法的小說故事,故事中往往說一個人若死得很冤屈,就會長時纏繞凶手而不投胎。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因果法則的,假使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那也是這個亡者墮落鬼道的業力成熟了,並不是因爲那個凶手沒有被繩之以法而不超生的。

  若是那個凶手後來知道錯了,發起精進心而修忏悔法,以自己之修法以及做善事等功德超度亡者,若亡者真實被超度出叁界輪回了,那麼殺人者的罪業就清淨了。這種殺人的性罪要想忏悔清淨,就必須要將所殺之衆生徹底度脫,這樣性罪就消除了。其實無論是性罪還是遮罪,只是肯發精進心忏悔,最終都能獲得清淨的。佛經中不是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嗎?這足以證明犯殺者是可以將罪業忏悔清淨的。

  

  問:專修淨土宗要如何修才能攝住身心?

  答:淨土宗念佛法門乃佛陀爲方便度化衆生而設施,修學此法門最當具足的就是信、願、行叁資糧,此叁資糧缺一不可。當今漢地修學淨土法門之人大約占漢地學佛者之一大半,修學淨土宗者雖然人數非常多,但大多是不得其法,故大多數的淨宗行者雖經久修而無成就。

  若能真實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則淨業必成。現今之淨宗行者雖表面上明了叁資糧之重要性,可實際上皆沒有真實地認識到此叁者之重要,故而彼等念佛者並不在此基礎上下功夫,而是每天進行著盲目的專修,雖然佛號念了很多,但終不能依佛號契入彌陀性海,故不得叁昧也。此皆因不具足叁資糧之基礎,故縱念佛號不能與彌陀相應。

  修學叁資糧當先從信入手,所謂信不深則願不切,願不切則行不堅。故淨宗行者應當先從“信”入手修學,此信乃是指信佛、信法、信因、信果、信娑婆苦、信極樂樂、信彌陀願力不虛。一切皆從堅信佛教教義開始,然欲建立自己對佛法之堅固信念者,當以聞思教義而建立之,若不聞思佛法基本教義,則不可能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來。若對佛法無有堅固的信心,必然也不會信因、信果、信娑婆苦、信極樂樂,所以不會發起真心求生極樂世界,故說信乃根本也。如《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念是佛法之根本,若對佛法能具足堅固之信念,則堪修一切法門,反之雖終日修行無有是處。現在之淨宗行人在信資糧的修學上非常差勁,因爲他們強調不聞思教義,只是一味地一句佛號念到底。殊不知一句佛號念到底的修法,乃是叁資糧圓具者方可進行的。若是沒有具足叁資糧,盲目地一句佛號念到底是不對的。也就是說,一句佛號念到底是要有基礎的,若對佛法不具足堅固的信心,雖然整天口頭上在念,但因不具足信念之故,就不能做到萬緣放下,心中挂礙的太多,所以很難念到一心不亂。信心不堅固的人,很難生起真實的出離心來,所以念佛時也就無有懇切之心,因此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亂之境界。行者無有堅固的出離心,必然會對世間五欲諸法貪著不舍,雖形象上修法,但心已背離了正道。不具足出離心自然也不會生起利他之菩提心來,若不具足廣大的菩提心則不能與彌陀相應,亦不會得到彌陀之加持。若淨宗之行者不具足以上之條件,又如何能發起真實念佛之心呢?

  若欲了知此叁資糧如何具足,當依大乘聞、思、修叁慧而行之。當先聞思教義,令自己對佛陀之教法生起正知正見與堅固無比的信心來。行者還當在日常生活中反複思維佛陀之教言,以所學之法要攝持身心,令自己身心遠離諸過,守持清淨的戒律,廣行善事。此後當依教義反複觀修無常等法,務必令自己生起出離心來,出離心一旦生起,自己便會對世間諸欲不再貪著。對世間一切欲事無有了貪著,如是念佛才能很快地獲得自心清淨的境界。雖然自己此時已經生起了出離心,但也不應就此滿足,還應該依教義如法觀察一切衆生與自己累劫以來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對衆生生起大慈悲心來,隨著自己的因緣而做利益衆生的事情,如此方能稱爲是行大乘道者。若具足了以上之資糧,再行一句佛號念到底之專修法,必定會有很殊勝的成就。

  當前淨宗行者忽略了修學佛法的次第,不聞思教義盲目而修,以至于修行多年皆是無功之勞。愚僧奉勸修學淨宗之行者,專修固然很好,但是有先決條件的,若先決條件具足了方可行“一句”專修之道,否則將會白白浪費暇滿的人生。

  

  問:大忏悔文中說“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這句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說阿彌陀佛的法身遍宇宙一切處,無所不在,亦是說阿彌陀佛之法身即是法界本體,法界與阿彌陀佛互融互入而無二。

  

  問:我們念佛的目的除了求往生,還有什麼?

  答:釋迦牟尼佛勸導衆生修學念佛法門,一方面是爲了令衆生方便地出離生死輪回,另一方面則是令衆生明白“自性彌陀”的道理,如淨宗古德雲:“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什麼時候能緣自性而起修,才是真正的念佛。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不是念佛者的終極目的,往生極樂只是一種方便,而念佛者的終極目的是成就圓滿的佛果,而不住涅槃度盡無量衆生。

  

  問:如何把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

  答:我們所修學的一切法門都是爲了將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的,不過若想究竟快捷地將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那就要修學禅宗和密宗了,因爲在此二宗之中有非常了義的修法,可以令行者即身成佛。禅宗講:“放下一切執著,不思善惡,不念過去現在未來,當下之空洞清明之心,便是真如自性,安住于當下,不起一念造作,久之即可轉八識爲大圓鏡智。”人人本有圓滿性…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2 (照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