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只是众生以妄心向外攀缘,故使得真心埋没,未失似失,若能回光返照自心,自心便是佛陀,何必向外追寻?如《楞严经》卷六云:“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卷四亦云:“狂心即歇,歇即菩提。”若我等众生真能依教言,顿然放下一切执著,当下即可见到那真如佛性,只要无求无作保任下去,即可快速成佛。
[阿赖耶识] 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带一分污染之清净真心,但由一丝无明惑起而使其成为了现起万法和轮回的根本,行者若能在八识明现之用显现的刹那,而心无所取著当下入于无修无整之境界,如此当下即入于本性境界,不离八识当下即转为觉性智慧了。
问:我信佛已经多年了,见到很多居士都能吃净口素,我很敬佩他们,可是自己怎么也不能坚持吃净口素,这是什么原因?
答:不能吃净口素的原因,你自己应该很清楚才对,不应该来问他人。自己对佛法的信念不具足,所以对于佛陀所讲之法不能如实奉行,这是其一。其二,自己贪图口福而不愿舍弃,故不能吃净口素。其三,自己不能将一切众生观为父母,不能对众生生起菩提心来,若是自己真地认识到“一切众生皆曾是自己的父母”的话,就不再会以它们的肉来满足你口头的欲望了。所以你应该在你自身上找到这些贪着,将这些贪着统统放下即可。其四,若你自己真实地坚信因果,你就能发心吃素,因为自己今生吃众生肉,来世自己就会被吃的。所以若是真实相信因果的人是不会吃众生肉的。
问:什么叫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啊?
答:这是佛教中的四依法,是《大涅槃经》中佛陀讲的。(1)依法不依人:这是告诉我们听闻佛法当依佛陀圣教为根本,不应该以感性和崇拜某人不理智的方式听闻。不管讲法者是谁,我们闻法都应当以佛陀圣教为准则。不管说法者是否和我们同一法脉,不管是不是我们有缘或是喜欢的法师,只要他所讲的法都是依佛陀教法而说,与佛陀教义不违背,我们就应当心生恭敬而听闻之。假使,与自己很有缘的法师在讲法时,所讲的法义于佛陀所讲有违背有出入,我们也不应该因法师和自己有缘故,就执着为彼法师讲的是正确的。所以听闻佛法应该依据佛陀的教理而进行听闻取舍,如理者即听闻摄取,若所讲不如理者,纵然自己与彼很有缘亦不应摄取其所讲之法义。总而言之,无论说法之人好坏或是否是自己所喜欢的,都应当依教法为准则来观待其所讲之教理;(2)依义不依语:我们听闻佛法应该依教法的义理而听闻,不应该依外表的文词来判断讲得好坏。佛陀讲法有四种含义:即外意、内意、密意、无上密意。若讲法者所讲之法表面的文词不是很优美,但所讲法义没有背离佛意,我们就应该如法地听闻。这就是说听闻佛法当注重其所讲之内意,而不是文辞的优美与否。所以闻思佛法时,当留心参悟其内在含义,不要死在名句相之上;(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行者当知佛陀说法无数,其所说法要乃是应众生之根基而说,故在佛陀教法中就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不了义的教法是为了方便度化那些根器不成熟的众生而说,而了义教法乃是佛陀为度化那些具足殊胜根器的众生而说。佛陀讲述不了义的教法,是欲通过方便渐次引导,令那些根器不成熟者,最终能成为听闻修学了义教法的根器,由是之故宣讲不了义法为方便设施。不了义法乃为渐次成就了义法之阶梯。所以吾等若遇二法同现之时,当依了义法为所依据的准则。例如:小乘和权教的教义虽然殊胜,但非是佛陀究竟之教,故当依大乘中道之究竟了义的经典为主;(4)依智不依识:听闻教理之时,当依佛教正观之心智,不得依世间之情识观待取舍佛法。例如:有二法师,一为具证悟者,一为凡夫。此二者所教理,当依具证悟者为准,因彼具真实证悟故。又如:取舍佛法当依正理智慧抉择取舍,不得依自己之世间凡情分别而取舍。所以这一依,即是指闻思取舍佛法当依智慧抉择,而不是依凡情分别取舍。
问:修行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答:我认为出家修是很好的。因为我们凡夫修行出世圣道的解脱之法,先要学会如何远离世间五欲的诱惑,使自己的心能够很好地安住在清净境界当中。而在家人所遇之世俗琐事的缠绕实在是多得不得了,没有定力的凡夫在事情繁杂的情况下往往会失去理智的观察力,不能够很好地取舍因果诸法,从而使自己造下轮回的业因。《大梵天王所问经》中说:“大梵,若我赞叹出家,毁誉在家,言满虚空说犹不尽。”这句话就是佛陀回答大梵天王出家和在家的差别而说。其义为:如果让我(世尊)来说出家和在家修行的差别的话,可以这样说,出家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如同虚空一样的广大,纵然以尽未来际的时间用言语来赞叹都是无法说完的。同样让我来说在家修行的过失,也同样如同虚空一样的多,如果来说在家人的过失,亦如用穷尽未来际的言说也是无法说完的。在家的过失亦是如虚空一样的无边无际。文殊菩萨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梵行高。”
从以上的教证我们应该知道,在家人在修行的道路上有着很多的修道违缘。另外佛法是出世之圣法,我们想要成就解脱之道,就要远离断除轮回的根本——五欲。在家人每天所遇的都是五欲中事,身为凡夫的我们做不到对境不起心,所以只能先远离五欲的诱惑,修学好定力后才可以对境不起妄心。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在家之人若专勤修道,则世间事业荒废。若专勤世间事业,则出世道业荒废。如是可知出家修道易,在家修道难。”而出家者,有着良好的修行环境,所遇的缘也是善缘多恶缘少。当然,在当今的佛教界也有好多的出家人心中五欲横流,而不守清规戒律,但也不能因此就说出家不好。出家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主要是你这个修行人是用什么心态出家修行的,这一点是很关键重要的,我们若能够以正念摄持而出家修道,那么就会很快地圆满福慧二资粮。
问:您虽如是解答,但《维摩诘经》却说,直心,深心是菩萨净土?
答:所谓的“直心”是指菩萨补特迦罗安住般若空性中,以般若智彻见诸法因果而无谬取舍,由于对因果无谬地了知,菩萨面对一切皆以直心观之对之。此处的“深心”是指菩萨安住甚深空性起观照之智,而堪任运之心。所以那是菩萨的境界,非是凡夫的境界。修行者证悟初地后便没有出家和在家的分别了,初地以上的菩萨无论在家、出家都是圣贤僧宝。初地菩萨安住于空性之中,任运圆满一切福德,所以那时就没有出家、在家的分别。可是我们现在的凡夫以二障所缠,不可能安住空性之中。所以应该出家修道,以离开欲尘而为道之方便,进而修行无上妙法,才可达初地之境界。
问:如果发心出家,那生身父母,恩重如山,如何报达?
答:出家修道正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世界上的所有众生都会死亡而离开这个世界,也会随自己的业力轮回于六道之中。如果我们只懂得行世间的孝道,在父母身边供给吃喝,使他们现世之中享受短暂的天伦之福,这种孝心虽然很好,但并不是真正究竟地报父母恩。如,一旦当父母之大限到来时,父母就会随他们自己的业力而流转于生死之中,做为凡夫儿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堕入轮回。虽然父母在世之时,我们尽了世间孝道,但是也没有减轻他们的轮回之苦,因此这样的孝心只是世间的有为之孝。
做为修学佛法的行者,应该在了知了生死无常的道理之后,舍弃世间之五欲贪着,发心出家修道。以出家修道之清净功德回向给父母,使父母在现世中健康平安,纵然父母舍报而去时,亦可以自己修行的功德超度父母出离轮回。如:近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为了超度母亲,不远千山万水三步一磕头朝拜五台山,最后在定中看到自己的母亲骑着一条龙腾空而去。所以说修行成就佛道之人是行的大善大孝。
另外,在我们无始劫的轮回中,六道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六亲眷属。既然你懂得对现在的父母敬孝,那么那些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六道众生,我们就不管了吗?在往昔无量劫中六道众生也曾象现世的父母一样养育过我们,对我们有莫大的养育恩德。他们现在随着业力而受轮回之苦。我们现在得到了圆满的人生又听闻到了稀有的佛法,难道说我们就不应该去报答他们的恩德吗?就不去救度他们吗?所以修行者应该用现有宝贵的人生去修出世的圣法,发誓度尽如母有情众生。从究竟义上来说,要究竟度脱历劫以来的父母师长,只有自己证得圣果时,才可以究竟地救度自己的父母师长。若父母他日西去之时,你没有救度之能力,你眼看着父母沉沦六道受苦时,你会如何想,难道说为了短暂的天伦之乐,而不管父母后世受苦的事吗?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2 (照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