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 第四講▪P6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上師才對。有人說,上師不是佛,佛又不是上師,佛那麼大的功德,你這樣想的時候,跟師法有什麼關系呢?這不是修道人的正想。你如果這樣想,馬上就要除滅,爲什麼說,贊美意味著輕蔑,他明明贊美我的上師不得了,功德怎麼樣,其實你這樣分別的時候,就是最沒有信心的人,有一天,你發現不是的,第一個說壞話的就是你。因爲你是從外在上這樣想,你沒有想到說,這個上師傳我法,他所做的一切皆是方便。雖然一時不清靜,馬上轉念,是我眼根不清靜,千萬不能這樣,更何況,你跟上師結下這種法緣的關系。就算這個上師很壞,你要去誹謗他,你也是犯重罪的。這點非常重要。世間愚癡的人不懂得這個要妙,所以他何能夠順利地修道呢?這依止了就要作如是觀,不如是觀,即名罪過。你想,世間的父母啊,有沒有說父母的好壞,而嫌棄父母呢?對不對,如果不孝的兒孫,世人所唾棄,那麼上師是法父阿,他教你法,你內心的善根,由此而出生,對不對,就相當于他生下你,如同世間之父母,你對他大逆不道,去疑謗他,想想都不該,對不對?愚癡之人,才這樣想去做,對不對,哪怕他教過你一字一句,你如果不把他當師想,而起疑謗心,你都是罪惡滔天,這樣的人內心會狂亂,知道麼?如果他不忏悔這個罪障,則會得顛狂之報,很危險很危險。你想一想,對不對,世間常理都能夠通的。對父母尚且不可如此,更何況對上師呢?對不對?所以這稱爲疑師。疑師之人,你不得禅定。好,第叁,疑法。我們來看正文:

  叁疑法。世人多執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後面等一下,我們來看這個疑法,什麼叫世人多執本心?世人多執著于他原來的那些東西。所謂自我的那些東西。他喜歡的,他不喜歡的,他認爲對的,他認爲錯的,有的人學過佛,有的人沒有學過佛,這種本心都有,多生執著。所以世人多執本心。他所受的法,跟他平常所想的不一樣,可能正對著他而來,這法看起來,好像不通凡情,甚至有損他的自我。所以他不能即興。雖然他盡心受行呢,雖然他懷著恭敬心去接受這個法去修行,但是如果心底生憂郁,那這個法就不會熏染他的心。這個防禦正說,這個法就入不了他的心。心生憂郁入不了心。必須信靜,信受奉行,佛經上經常講這四個字,信受奉行,皆大歡喜。所以說,對法的疑惑,也是一種障礙。你要知道爲法爲什麼不能當即生信,因爲執著本心的緣故。所以說,爲什麼法不能真正染心呢,是因爲心生憂郁的緣故。所以必須信靜,對法信受奉行。好了,下面解釋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看原文:

  

  如人在岐路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見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抟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喜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偈語的意思,其實也是很明白的。比如說,有人走在歧途,比如說叁岔路,路很多,不知道往哪裏去,心如果疑惑,肯定不知道往哪裏去。因爲他憂疑不定,對諸法實相疑複亦如是,也是這樣。諸法是什麼呢?是大小乘法阿,凡聖法阿,偏圓漸頓如是等諸佛阿,這些法,如果內心生疑惑。他就沒有一個定相。無門可入,措手不及,其實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一一皆入于實相圓通。佛法如大海,無量無邊。倘若心生疑惑,即不能得入。所以說疑亦複如是。所以這個後面講,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你要知道這個疑惑是從愚癡顛倒中而生。于一切惡中,又産生諸惡。從惡至惡,從迷入迷。所以稱,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 于中莫生疑。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惡中之惡,輾轉相生,對這個善法,生死涅槃都不能獲得。對這些真實之法,不應該生疑惑,什麼叫善法呢?善法就是涅槃之法。不善法,就是生死輪轉之法,生死是迷阿,涅槃是悟阿。所以在一切諸法之中,必定實實在在的存在著真正之法。那即然有迷有悟,有正有邪。那當然是有的,所以你爲什麼去懷疑呢?所以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生滅之中有不生滅等等,所以不可生疑惑。因爲諸法實相不可思議。我們往往疑惑就是因爲在抉擇。他偏執于一方,所以才生疑惑。一個人如果懷疑別人不好,首先,他要認爲他自己好,對不對,如果他自己覺得自己不好,他怎麼會說別人好或者不好。對不對,一樣的道理,對一個忏悔的人,慚愧心生的人,他不會看到別人不好。對不對,是麼?首先,他自己覺得自己是善人,執著所謂本心啊,對不對。執著本心。他才會說他比較好的多,實際上諸法實相,無好也無不好,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好壞不可思議啊。所以你以這種分別取舍之心,怎麼可以趨入正法呢?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主要是不相應的緣故。疑跟諸法實相不相應。疑惑之根生後,要想斷除這種疑阿,其實很困難。所以說不能馬上就斷掉,我們活在世上,雖然有疑惑,如同經中所講的,這個疑惑很大,不是說斷就能斷的,所以在雖有疑,當隨喜善法,譬如觀岐道,利好者應逐。這個對我們的勸告。雖然我們還有疑惑,但是我們應該隨喜什麼?善法。我們能把握的,就要如是增上,比如上師給你說的一些法,雖然有些東西,你一下子搞不懂,但是能把握住得,勸我們,好好地恭敬善法,平常要如理如法地思維。怎麼認真地修道,來堅持善行等等,這些善法你可以把握,你應該隨喜善法,不要因爲心生疑惑,而喪失般若之正法,你不要認爲,那個東西,你講的太玄妙了,有的人,他心不能入這個,遇到這種微妙之境界的時候,他心就不能取舍了,他以這種很狹劣的心去判斷,這時候,當然就會心生邪念。疑師,疑就會産生謗麼。稱爲疑謗。所以一個人跟著師父,學佛修行,疑謗的危險始終存在。要想消除,那就是隨喜善法。按照如師教言,聞思如法地修證,一邊修證,一邊智慧增長,信心慢慢地增長,這樣可保得渡,可你偏離此法,越過這樣界限,具備這種自己所不知的法,升起判斷,那當然會有疑謗,所以剛才前面所講的,疑師之法是相同的,所以這裏面就說的很清楚,就象我們走在十字街頭,叁岔路口,到底誰是誰非呢?所以,必須具備擇法的人,所以,利好者行之。什麼叫利好者,法聽了,可以調整我的內心相續,對我自己清淨煩惱有好處,那你就要毋庸置疑,勇猛精進地去修行,對不對?超最好的方向走。那天對一個居士我就說,你對上師很有信心,這裏一個上師,那裏一個上師,這裏一個藏地活佛,那裏一個喇嘛,對不對,所以你沒有信心。我給個例子告訴他,如果你對上師信心不二,如果你當下看到你的上師跟女人在一塊,請問,你産生什麼心啊?他馬上感覺,是阿?其實,他沒有信心。對不對,那該怎那麼辦呢

  如果照這麼說的話,誰都不要相信了,我說不對,你超你最愛的地方去走,最能夠幫助你的,正如經文所說的利好者應逐。往最穩妥的地方走,什麼叫最穩妥?能夠調伏自己內心相續,能使你更能明白你的自我的地方去走,所以說,這個就不要疑惑了。這樣一路走下去,信心就逐步逐步地堅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你看方向對,朝著這個地方走,一門深入,自然而然就會到家,歸家爲重。所以佛法大海,是信爲能入,最終自謂能渡。所以沒有信心,雖然在佛法當中,信心指的是正信哦,不是前面我們所講的邪信。我上師很厲害,人家都說上師很厲害,我跟著他跑,這就叫邪信。這不是真實的信心。真實的信心來自這個法。對于法聽聞,來調整自己的內心,升起相應。所以沒有信心,就不能跟佛法相應,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所以叫做終無所獲。前面所說的如是種種因緣,應該覺之,疑悔之過患,應當速速棄之。好,我們繼續學下去看。

  

  問曰不善法廣塵數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叁毒等分。四法爲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一貪欲蓋。即貪毒。二嗔恚蓋。即嗔毒。叁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癡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爲四分。煩惱一中有二萬一千。四中合爲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棄于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于惡賊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涼快樂。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煙塵雲霧羅睺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五蓋亦複如是。

  後面這個是總說。對五蓋進行總說。我們這一章講的時間比較長。但是這章非常重要,五蓋之法,已經包含了一切之不善法。我們來理解一下這一問一答。假問答來除去我們心中的疑惑。

  有人問,不善之法很多,無量無邊,爲什麼偏偏舍棄貪嗔癡這五蓋法呢?回答說:這五蓋中就具有貪嗔癡叁毒等分,等分就是支分的意思,由此演變出來的那些,因此,四法是爲根本。貪就是貪欲。嗔就是嗔恚。癡,就是愚癡。這叁者各有所屬,爲等分一種,則遍受前貪嗔癡叁種煩惱。意思是一念當中,他具有貪嗔癡,貪而複嗔,嗔而複癡,或者叁毒對峙,一起起來。叁毒同生,故名等分煩惱。支分開來有各種情況,有人先貪後嗔,有人先嗔後癡,然後這叁毒一起同時起來,那不是說很單獨,交錯在一起的。一思一念中,都具備著貪嗔癡,惡法雖多,合起來,也不足八萬四千個。通過這樣根本和等分之區分,那麼演變出來,就成了八萬四千個。而八萬四千個也是以貪嗔癡等分而爲根本。所以這裏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所謂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塵勞門就是說懶屋,心生種種邪見煩惱,對不對,這前面說的五蓋,都能無汙染,自心清淨。所以稱爲塵勞。勞就好像勞役,很辛苦,我們人每天被煩惱所驅使,就象一個奴隸,被他主人天天驅逐著幹活,曠劫輪回,無有了期。但是這…

《童蒙止觀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