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 第四讲▪P5

  ..续本文上一页乱了。所以说他这个时候,想修道,他就修不成。你比如说,这个经文里面讲,初心入道的人,他本来想要修禅,心念能够集中,色心在定。这本来就很难的。这样做都很难安定下来。更何况他整天到晚掉禅呢?所以说掉举的人,就像失去钩锁的醉象,象喝醉酒了。我们知道当时提婆达多用那个醉象攻击佛陀,象喝醉了。就会狂奔乱跑,你说那个醉象本来不饮酒的,就不太容易制服它,没有钩锁钩住它,让它喝醉,它就乱踏,不惹祸才怪,又比如说没有揳鼻的骆驼,东奔西跑,怎么可以控制它,所以修行之人,身心应当寂静,不要掉举,如果发现自己嘴巴说个不停,心里想个不停,身体躁动不安,就要马上觉察这个掉举,妨碍圣道,应该马上予以对治,这就讲到了掉举之危害,这种人往往一坐下来,他就后悔了,今天做事情后悔,第二天又来,他又后悔,后悔了他又来,所以说叫做掉悔,这很形象,大家看看自己平常修行就清楚了,我们来看下后面所说的偈,如偈云: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这是世尊对出家修行人所说的话,你看你已经这样出家了,托钵行乞食法,怎么还喜欢这种掉习之法呢?放纵自己的情绪,失去这种正法的利益呢?象我们这样出家修行的,若迷于掉习法,不但失去法力,同时也失去世间的安乐,所以这种情况,不管对正法利来说,还是世法利来说,都是两失。所以觉之,当知其过。当即弃之,这句话的意思就在这里,既失法利又失世利,觉其过已当急弃之,这是掉的危害,我们刚才说到的悔,悔者,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这个说的很清楚,前面掉举,如果心不生后悔,那就没有这种悔盖,如果心生后悔,那么就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这个说的很清楚了,当时不觉得,一坐来修行的时候,就感觉了,这时候,又在那里懊恼,懊恼差不多,时间也差不多,今天是打坐也没有打成,所以这个悔也成盖,看经文:

  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这另外一种悔,比如说,有人犯了大罪,心生恐怖,天天在忧恼后悔中度过,有的人就会变成精神失常,成天到晚,嘴巴里念念叨叨,跟人家说这样的事情,一直后悔,一直后悔,一直后悔,结果变成,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所以称为严重障碍禅定的恶法。好,再看下面:

  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这里是劝导,这种无谓怀忧悔的人,不要这样,不应该做的你去做,应该做的,你又不做,然后这样做了,又后悔,被这种悔恼火之所烧,这样,后世会堕入到恶道中去,其实人如果有罪,当下如果能忏悔,忏悔清静了,就不要再去忧恼,那何必再去追忆,关键是人知错而惭愧,忏悔过了,清静了,当然没有忏悔清静,还要继续忏悔,忏悔清静就过了,就不要记这个事情了,要好好的用心来办道,这样心就得到安乐,而且不应该经常念着,这一说有两种这种后悔。一种后悔,应做不做,应该做的不做,你后悔。不应该做的你又去做,做了,你又后悔。这种人呢,整天在这里后悔不断,他这是愚人之相。不应该这么心后悔的缘故,不做诸恶事已做啊,不能令不做,事情都过去了,你怎么还去后悔他,过去世不可追忆,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想挽回他,比如杯子中的水,泼到地上,你还在那里忧恼,这已经成事实了,你如果早的化,事先小心不要掉就好了。既然掉就掉了,你还去后悔他做什么。这里是讲到一个悔,第二种这个悔所以成盖,所以调悔调悔,这两个分不开,一种悔跟掉有关,一种悔跟他这种应做而做,不应做而做这种悔有关,所以统称为调悔,这些都会使心不能安住,好像搞得坐卧不宁的样子。这称为调悔盖,这是第四。我们再来看,第五,是疑盖。最后一盖,

  五弃疑盖者。以疑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种。

  不是所有的疑都是妨碍禅定的,先看前面所读的这段,疑盖是什么,怀疑阿?疑覆心。有疑在各种修法当中,他就不得信心。没有信心,法根本不能入心中,我们平常讲,法不入心,就是因为心没有信净的缘故,所以法才不入心。如果人入到宝山中,如果他没有手啊,那他能取到什么宝,所以说,空入宝山,无所得,因为他没有信心。所以疑有很大的过患,他会使你没有信心,但是这个疑虽然很多,但是不一定障碍禅定,所以今天讲的障碍禅定的应该有三种。下面再来说,我们还把前面那个搞清楚,这个疑跟信的问题,疑,游疑不定,所以对佛法不能生正信,知见就不好,疑心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讲是众恶之本,如果说疑是众恶之本,很多都是因为疑心得不到,但反过来,如果是正疑的化,也是万善之先,对不对,你比如说禅宗参话头,他就从这个疑切入。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这个疑是正疑。但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疑不是正疑,比如前几天我们讲的,如果你对上师所说的法,不断思量,进行疑责,那你就会越来越增进对法的理解和信心。大家对上师的法,听着觉得不所谓,很难问出些什么东西来,说明你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对这个法进行正疑,平常也不说,脑子经常去判断,这个上师到底是好还是坏,上师是不是在骗我,上师修正境界到底有多高,上师清静不清静啊等等,一大堆,上师关心不关心我啊,到底有没有慈悲心啊,那想它干什么?对不对?这非正疑,所以这个疑是众恶之本,如果正疑它也是万善之先。我们要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没有信心,佛法你什么也得不到,无上甚深微妙法,唯信得入,所以还有这样一句话,天雨虽多,岂能润无根之树。佛门广大,亦难度不信之人,这句话,好理解。如人入宝山,因为无手,空无所获。这是一种比喻,得不到佛法的宝藏。没有手,相当于没有信心。佛法宝藏,三明六通,四圣地道,如来不共功德,十八不共法。都是宝藏阿,所以应该明白疑之过,好,下面,我们继续看障碍禅定的盖都有哪些?不出三种。我们看经文: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这是第一疑。怀疑自己,他说我这人很笨,平常这样说,诸根闇钝,六根不伶俐,而且我这个人罪障深重。属于罪垢深重,好像不是那种修法的人。自己自生疑惑。那么这种禅定肯定不能升起,心不能定阿,所以学习禅定的人,不要自轻。为什么,因为今天,你懂得修禅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这都是宿世善根,宿世善根是很难测度的。众生善根不可思议,只有想佛陀才能完全了知,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知道。这个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你不要小看自己。你今生能信佛法,升起好乐之心,这已经相当不可思议了,不信你看街上的很多人,他怎么样,他也对佛法升不起信心来。对不对,这善根不可思议,你不要自己轻自己,一个人如果怀疑自己,他也得不到善法。这就是所谓的疑自己。

  第二个看: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这个讲的对上师的怀疑,疑自己的师长。教自己佛法的师长起怀疑。他会这样想,这个人看起来,威仪相貌不威仪,他会有什么功德,自己都没有道,他还能教我。大家不要搞错,菩萨示现不可思议,你看以前道安大师,长得黑黑的很丑,可是你不要小看他,他一天之内,就把《法华经》给背下来了,智慧通达无人能胜。哪里因为他长得黑黑丑丑,不能小看。有道之人,岂是世俗分别所能知。看到说这个上师还不如我长得帅就想,他怎么能教我,我很多地方都比他强。他怎么能做我的师父。有人说,年龄这么小,我今天都四十好几,五十好几了,和尚是那么的年轻,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年龄比我小一大截,所以他这个傲慢心难去,有时候就想,要是这个年龄大的就好了,这种心是一种凡情俗见,其实他如果真正为道而来,为修法而来,他就不会这样想,他为俗情而来,他就会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有的人想,年轻啊,没有那种感觉的父爱,他为寻求父爱而来,他会做是想。有人贪色,贪这些名闻利养,就要求他的上师也要这样。这是一种凡情俗见,不足为取。如果为法而来,法其在年高。对不对,有道之人,岂在年高,跟这无关。不可为外在的威仪相而轻师,轻师当然会慢法。这是内在的联系,怎可如此。这是疑慢,名为障定。它当然就障碍禅定。教他修禅定的师父,他多看不起,他还能升什么禅定功德。要想除灭这个障碍,要象《摩诃焉论》中说的那样去善想,比如说,臭皮囊中还放着金子,你不能说只要金子,不要臭皮囊,你说扔了,那金子呢,放到哪里去?就像以前马克思还是恩科斯说过,你想倒婴儿,你要把洗澡水倒了,你不能把婴儿也一起倒下去,对不对,婴儿在洗澡,你们一倒,我要倒污水,结果把婴儿也给倒了。这个比喻有点象皮囊中盛金,与贪金而弃其臭囊,修行人不能这样想。虽然你有时候看过去,这个师长有时候是不清静的,也应该生佛想。那如果上师真的不清静呢?那是因为你心不清静。所以应该把上师的一切言教,视为方便法教为要,这样的人,不会偏离正道,所以应当以师如佛想。88.37.3我们为什么以师如佛想,我们看佛,觉得佛是最完美的,一切都是清静的,所以要以这种眼光来看…

《童蒙止观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