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亂了。所以說他這個時候,想修道,他就修不成。你比如說,這個經文裏面講,初心入道的人,他本來想要修禅,心念能夠集中,色心在定。這本來就很難的。這樣做都很難安定下來。更何況他整天到晚掉禅呢?所以說掉舉的人,就像失去鈎鎖的醉象,象喝醉酒了。我們知道當時提婆達多用那個醉象攻擊佛陀,象喝醉了。就會狂奔亂跑,你說那個醉象本來不飲酒的,就不太容易製服它,沒有鈎鎖鈎住它,讓它喝醉,它就亂踏,不惹禍才怪,又比如說沒有揳鼻的駱駝,東奔西跑,怎麼可以控製它,所以修行之人,身心應當寂靜,不要掉舉,如果發現自己嘴巴說個不停,心裏想個不停,身體躁動不安,就要馬上覺察這個掉舉,妨礙聖道,應該馬上予以對治,這就講到了掉舉之危害,這種人往往一坐下來,他就後悔了,今天做事情後悔,第二天又來,他又後悔,後悔了他又來,所以說叫做掉悔,這很形象,大家看看自己平常修行就清楚了,我們來看下後面所說的偈,如偈雲: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這是世尊對出家修行人所說的話,你看你已經這樣出家了,托缽行乞食法,怎麼還喜歡這種掉習之法呢?放縱自己的情緒,失去這種正法的利益呢?象我們這樣出家修行的,若迷于掉習法,不但失去法力,同時也失去世間的安樂,所以這種情況,不管對正法利來說,還是世法利來說,都是兩失。所以覺之,當知其過。當即棄之,這句話的意思就在這裏,既失法利又失世利,覺其過已當急棄之,這是掉的危害,我們剛才說到的悔,悔者,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這個說的很清楚,前面掉舉,如果心不生後悔,那就沒有這種悔蓋,如果心生後悔,那麼就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爲蓋。這個說的很清楚了,當時不覺得,一坐來修行的時候,就感覺了,這時候,又在那裏懊惱,懊惱差不多,時間也差不多,今天是打坐也沒有打成,所以這個悔也成蓋,看經文:
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這另外一種悔,比如說,有人犯了大罪,心生恐怖,天天在憂惱後悔中度過,有的人就會變成精神失常,成天到晚,嘴巴裏念念叨叨,跟人家說這樣的事情,一直後悔,一直後悔,一直後悔,結果變成,悔箭入心堅不可拔,所以稱爲嚴重障礙禅定的惡法。好,再看下面: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這裏是勸導,這種無謂懷憂悔的人,不要這樣,不應該做的你去做,應該做的,你又不做,然後這樣做了,又後悔,被這種悔惱火之所燒,這樣,後世會墮入到惡道中去,其實人如果有罪,當下如果能忏悔,忏悔清靜了,就不要再去憂惱,那何必再去追憶,關鍵是人知錯而慚愧,忏悔過了,清靜了,當然沒有忏悔清靜,還要繼續忏悔,忏悔清靜就過了,就不要記這個事情了,要好好的用心來辦道,這樣心就得到安樂,而且不應該經常念著,這一說有兩種這種後悔。一種後悔,應做不做,應該做的不做,你後悔。不應該做的你又去做,做了,你又後悔。這種人呢,整天在這裏後悔不斷,他這是愚人之相。不應該這麼心後悔的緣故,不做諸惡事已做啊,不能令不做,事情都過去了,你怎麼還去後悔他,過去世不可追憶,已經發生的事情,你想挽回他,比如杯子中的水,潑到地上,你還在那裏憂惱,這已經成事實了,你如果早的化,事先小心不要掉就好了。既然掉就掉了,你還去後悔他做什麼。這裏是講到一個悔,第二種這個悔所以成蓋,所以調悔調悔,這兩個分不開,一種悔跟掉有關,一種悔跟他這種應做而做,不應做而做這種悔有關,所以統稱爲調悔,這些都會使心不能安住,好像搞得坐臥不甯的樣子。這稱爲調悔蓋,這是第四。我們再來看,第五,是疑蓋。最後一蓋,
五棄疑蓋者。以疑故。于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有人入于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叁種。
不是所有的疑都是妨礙禅定的,先看前面所讀的這段,疑蓋是什麼,懷疑阿?疑覆心。有疑在各種修法當中,他就不得信心。沒有信心,法根本不能入心中,我們平常講,法不入心,就是因爲心沒有信淨的緣故,所以法才不入心。如果人入到寶山中,如果他沒有手啊,那他能取到什麼寶,所以說,空入寶山,無所得,因爲他沒有信心。所以疑有很大的過患,他會使你沒有信心,但是這個疑雖然很多,但是不一定障礙禅定,所以今天講的障礙禅定的應該有叁種。下面再來說,我們還把前面那個搞清楚,這個疑跟信的問題,疑,遊疑不定,所以對佛法不能生正信,知見就不好,疑心是非常嚴重的,可以講是衆惡之本,如果說疑是衆惡之本,很多都是因爲疑心得不到,但反過來,如果是正疑的化,也是萬善之先,對不對,你比如說禅宗參話頭,他就從這個疑切入。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這個疑是正疑。但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疑不是正疑,比如前幾天我們講的,如果你對上師所說的法,不斷思量,進行疑責,那你就會越來越增進對法的理解和信心。大家對上師的法,聽著覺得不所謂,很難問出些什麼東西來,說明你沒有深入思考,沒有對這個法進行正疑,平常也不說,腦子經常去判斷,這個上師到底是好還是壞,上師是不是在騙我,上師修正境界到底有多高,上師清靜不清靜啊等等,一大堆,上師關心不關心我啊,到底有沒有慈悲心啊,那想它幹什麼?對不對?這非正疑,所以這個疑是衆惡之本,如果正疑它也是萬善之先。我們要知道,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沒有信心,佛法你什麼也得不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唯信得入,所以還有這樣一句話,天雨雖多,豈能潤無根之樹。佛門廣大,亦難度不信之人,這句話,好理解。如人入寶山,因爲無手,空無所獲。這是一種比喻,得不到佛法的寶藏。沒有手,相當于沒有信心。佛法寶藏,叁明六通,四聖地道,如來不共功德,十八不共法。都是寶藏阿,所以應該明白疑之過,好,下面,我們繼續看障礙禅定的蓋都有哪些?不出叁種。我們看經文: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這是第一疑。懷疑自己,他說我這人很笨,平常這樣說,諸根闇鈍,六根不伶俐,而且我這個人罪障深重。屬于罪垢深重,好像不是那種修法的人。自己自生疑惑。那麼這種禅定肯定不能升起,心不能定阿,所以學習禅定的人,不要自輕。爲什麼,因爲今天,你懂得修禅定這已經很了不起了。這都是宿世善根,宿世善根是很難測度的。衆生善根不可思議,只有想佛陀才能完全了知,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知道。這個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出來的。所以你不要小看自己。你今生能信佛法,升起好樂之心,這已經相當不可思議了,不信你看街上的很多人,他怎麼樣,他也對佛法升不起信心來。對不對,這善根不可思議,你不要自己輕自己,一個人如果懷疑自己,他也得不到善法。這就是所謂的疑自己。
第二個看:
二者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爲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
這個講的對上師的懷疑,疑自己的師長。教自己佛法的師長起懷疑。他會這樣想,這個人看起來,威儀相貌不威儀,他會有什麼功德,自己都沒有道,他還能教我。大家不要搞錯,菩薩示現不可思議,你看以前道安大師,長得黑黑的很醜,可是你不要小看他,他一天之內,就把《法華經》給背下來了,智慧通達無人能勝。哪裏因爲他長得黑黑醜醜,不能小看。有道之人,豈是世俗分別所能知。看到說這個上師還不如我長得帥就想,他怎麼能教我,我很多地方都比他強。他怎麼能做我的師父。有人說,年齡這麼小,我今天都四十好幾,五十好幾了,和尚是那麼的年輕,二十幾歲,叁十幾歲,年齡比我小一大截,所以他這個傲慢心難去,有時候就想,要是這個年齡大的就好了,這種心是一種凡情俗見,其實他如果真正爲道而來,爲修法而來,他就不會這樣想,他爲俗情而來,他就會這樣想。爲什麼這樣說。有的人想,年輕啊,沒有那種感覺的父愛,他爲尋求父愛而來,他會做是想。有人貪色,貪這些名聞利養,就要求他的上師也要這樣。這是一種凡情俗見,不足爲取。如果爲法而來,法其在年高。對不對,有道之人,豈在年高,跟這無關。不可爲外在的威儀相而輕師,輕師當然會慢法。這是內在的聯系,怎可如此。這是疑慢,名爲障定。它當然就障礙禅定。教他修禅定的師父,他多看不起,他還能升什麼禅定功德。要想除滅這個障礙,要象《摩诃焉論》中說的那樣去善想,比如說,臭皮囊中還放著金子,你不能說只要金子,不要臭皮囊,你說扔了,那金子呢,放到哪裏去?就像以前馬克思還是恩科斯說過,你想倒嬰兒,你要把洗澡水倒了,你不能把嬰兒也一起倒下去,對不對,嬰兒在洗澡,你們一倒,我要倒汙水,結果把嬰兒也給倒了。這個比喻有點象皮囊中盛金,與貪金而棄其臭囊,修行人不能這樣想。雖然你有時候看過去,這個師長有時候是不清靜的,也應該生佛想。那如果上師真的不清靜呢?那是因爲你心不清靜。所以應該把上師的一切言教,視爲方便法教爲要,這樣的人,不會偏離正道,所以應當以師如佛想。88.37.3我們爲什麼以師如佛想,我們看佛,覺得佛是最完美的,一切都是清靜的,所以要以這種眼光來看…
《童蒙止觀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