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 第四讲▪P6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上师才对。有人说,上师不是佛,佛又不是上师,佛那么大的功德,你这样想的时候,跟师法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修道人的正想。你如果这样想,马上就要除灭,为什么说,赞美意味着轻蔑,他明明赞美我的上师不得了,功德怎么样,其实你这样分别的时候,就是最没有信心的人,有一天,你发现不是的,第一个说坏话的就是你。因为你是从外在上这样想,你没有想到说,这个上师传我法,他所做的一切皆是方便。虽然一时不清静,马上转念,是我眼根不清静,千万不能这样,更何况,你跟上师结下这种法缘的关系。就算这个上师很坏,你要去诽谤他,你也是犯重罪的。这点非常重要。世间愚痴的人不懂得这个要妙,所以他何能够顺利地修道呢?这依止了就要作如是观,不如是观,即名罪过。你想,世间的父母啊,有没有说父母的好坏,而嫌弃父母呢?对不对,如果不孝的儿孙,世人所唾弃,那么上师是法父阿,他教你法,你内心的善根,由此而出生,对不对,就相当于他生下你,如同世间之父母,你对他大逆不道,去疑谤他,想想都不该,对不对?愚痴之人,才这样想去做,对不对,哪怕他教过你一字一句,你如果不把他当师想,而起疑谤心,你都是罪恶滔天,这样的人内心会狂乱,知道么?如果他不忏悔这个罪障,则会得颠狂之报,很危险很危险。你想一想,对不对,世间常理都能够通的。对父母尚且不可如此,更何况对上师呢?对不对?所以这称为疑师。疑师之人,你不得禅定。好,第三,疑法。我们来看正文:

  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后面等一下,我们来看这个疑法,什么叫世人多执本心?世人多执着于他原来的那些东西。所谓自我的那些东西。他喜欢的,他不喜欢的,他认为对的,他认为错的,有的人学过佛,有的人没有学过佛,这种本心都有,多生执着。所以世人多执本心。他所受的法,跟他平常所想的不一样,可能正对着他而来,这法看起来,好像不通凡情,甚至有损他的自我。所以他不能即兴。虽然他尽心受行呢,虽然他怀着恭敬心去接受这个法去修行,但是如果心底生忧郁,那这个法就不会熏染他的心。这个防御正说,这个法就入不了他的心。心生忧郁入不了心。必须信静,信受奉行,佛经上经常讲这四个字,信受奉行,皆大欢喜。所以说,对法的疑惑,也是一种障碍。你要知道为法为什么不能当即生信,因为执着本心的缘故。所以说,为什么法不能真正染心呢,是因为心生忧郁的缘故。所以必须信静,对法信受奉行。好了,下面解释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看原文:

  

  如人在岐路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抟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偈语的意思,其实也是很明白的。比如说,有人走在歧途,比如说三岔路,路很多,不知道往哪里去,心如果疑惑,肯定不知道往哪里去。因为他忧疑不定,对诸法实相疑复亦如是,也是这样。诸法是什么呢?是大小乘法阿,凡圣法阿,偏圆渐顿如是等诸佛阿,这些法,如果内心生疑惑。他就没有一个定相。无门可入,措手不及,其实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一皆入于实相圆通。佛法如大海,无量无边。倘若心生疑惑,即不能得入。所以说疑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后面讲,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你要知道这个疑惑是从愚痴颠倒中而生。于一切恶中,又产生诸恶。从恶至恶,从迷入迷。所以称,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 于中莫生疑。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恶中之恶,辗转相生,对这个善法,生死涅槃都不能获得。对这些真实之法,不应该生疑惑,什么叫善法呢?善法就是涅槃之法。不善法,就是生死轮转之法,生死是迷阿,涅槃是悟阿。所以在一切诸法之中,必定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真正之法。那即然有迷有悟,有正有邪。那当然是有的,所以你为什么去怀疑呢?所以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生灭之中有不生灭等等,所以不可生疑惑。因为诸法实相不可思议。我们往往疑惑就是因为在抉择。他偏执于一方,所以才生疑惑。一个人如果怀疑别人不好,首先,他要认为他自己好,对不对,如果他自己觉得自己不好,他怎么会说别人好或者不好。对不对,一样的道理,对一个忏悔的人,惭愧心生的人,他不会看到别人不好。对不对,是么?首先,他自己觉得自己是善人,执着所谓本心啊,对不对。执着本心。他才会说他比较好的多,实际上诸法实相,无好也无不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坏不可思议啊。所以你以这种分别取舍之心,怎么可以趋入正法呢?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不相应的缘故。疑跟诸法实相不相应。疑惑之根生后,要想断除这种疑阿,其实很困难。所以说不能马上就断掉,我们活在世上,虽然有疑惑,如同经中所讲的,这个疑惑很大,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所以在虽有疑,当随喜善法,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这个对我们的劝告。虽然我们还有疑惑,但是我们应该随喜什么?善法。我们能把握的,就要如是增上,比如上师给你说的一些法,虽然有些东西,你一下子搞不懂,但是能把握住得,劝我们,好好地恭敬善法,平常要如理如法地思维。怎么认真地修道,来坚持善行等等,这些善法你可以把握,你应该随喜善法,不要因为心生疑惑,而丧失般若之正法,你不要认为,那个东西,你讲的太玄妙了,有的人,他心不能入这个,遇到这种微妙之境界的时候,他心就不能取舍了,他以这种很狭劣的心去判断,这时候,当然就会心生邪念。疑师,疑就会产生谤么。称为疑谤。所以一个人跟着师父,学佛修行,疑谤的危险始终存在。要想消除,那就是随喜善法。按照如师教言,闻思如法地修证,一边修证,一边智慧增长,信心慢慢地增长,这样可保得渡,可你偏离此法,越过这样界限,具备这种自己所不知的法,升起判断,那当然会有疑谤,所以刚才前面所讲的,疑师之法是相同的,所以这里面就说的很清楚,就象我们走在十字街头,三岔路口,到底谁是谁非呢?所以,必须具备择法的人,所以,利好者行之。什么叫利好者,法听了,可以调整我的内心相续,对我自己清净烦恼有好处,那你就要毋庸置疑,勇猛精进地去修行,对不对?超最好的方向走。那天对一个居士我就说,你对上师很有信心,这里一个上师,那里一个上师,这里一个藏地活佛,那里一个喇嘛,对不对,所以你没有信心。我给个例子告诉他,如果你对上师信心不二,如果你当下看到你的上师跟女人在一块,请问,你产生什么心啊?他马上感觉,是阿?其实,他没有信心。对不对,那该怎那么办呢

  如果照这么说的话,谁都不要相信了,我说不对,你超你最爱的地方去走,最能够帮助你的,正如经文所说的利好者应逐。往最稳妥的地方走,什么叫最稳妥?能够调伏自己内心相续,能使你更能明白你的自我的地方去走,所以说,这个就不要疑惑了。这样一路走下去,信心就逐步逐步地坚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你看方向对,朝着这个地方走,一门深入,自然而然就会到家,归家为重。所以佛法大海,是信为能入,最终自谓能渡。所以没有信心,虽然在佛法当中,信心指的是正信哦,不是前面我们所讲的邪信。我上师很厉害,人家都说上师很厉害,我跟着他跑,这就叫邪信。这不是真实的信心。真实的信心来自这个法。对于法听闻,来调整自己的内心,升起相应。所以没有信心,就不能跟佛法相应,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所以叫做终无所获。前面所说的如是种种因缘,应该觉之,疑悔之过患,应当速速弃之。好,我们继续学下去看。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嗔恚盖。即嗔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凉快乐。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后面这个是总说。对五盖进行总说。我们这一章讲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这章非常重要,五盖之法,已经包含了一切之不善法。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一问一答。假问答来除去我们心中的疑惑。

  有人问,不善之法很多,无量无边,为什么偏偏舍弃贪嗔痴这五盖法呢?回答说:这五盖中就具有贪嗔痴三毒等分,等分就是支分的意思,由此演变出来的那些,因此,四法是为根本。贪就是贪欲。嗔就是嗔恚。痴,就是愚痴。这三者各有所属,为等分一种,则遍受前贪嗔痴三种烦恼。意思是一念当中,他具有贪嗔痴,贪而复嗔,嗔而复痴,或者三毒对峙,一起起来。三毒同生,故名等分烦恼。支分开来有各种情况,有人先贪后嗔,有人先嗔后痴,然后这三毒一起同时起来,那不是说很单独,交错在一起的。一思一念中,都具备着贪嗔痴,恶法虽多,合起来,也不足八万四千个。通过这样根本和等分之区分,那么演变出来,就成了八万四千个。而八万四千个也是以贪嗔痴等分而为根本。所以这里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谓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尘劳门就是说懒屋,心生种种邪见烦恼,对不对,这前面说的五盖,都能无污染,自心清净。所以称为尘劳。劳就好像劳役,很辛苦,我们人每天被烦恼所驱使,就象一个奴隶,被他主人天天驱逐着干活,旷劫轮回,无有了期。但是这…

《童蒙止观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