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 第叁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狹路相逢躲也沒地方躲,要作如此想。“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一生從少到老乃至死亡了還要貪著,人死以後的景象其實也可見一斑,一生中貪著愛欲不舍,從愛欲中來從愛欲中去,所以很多人死的時候就會顯現出這種愛欲難舍的景象,所以很難住生淨土。如果說是照看過死人的人就非常清楚,從男衆來講從女衆來講,很多人死了以後,雖然他的年齡很大了,但是他顯現出來的景象是一種男女欲愛之後的景象,這個大家可以去參詳,可見人之欲愛之深至死難舍。很多的人雖然說年紀大了,看起來好象是已經沒有能力去追逐世間男女了,但是他的淫心並沒有斷除。所以以前我常說,越老越淫,非常之痛苦。人的皮肉漸漸地皺了,身根越來越沒有力量越來越沒有能力了,在遠遠地看著這些年輕人心生嫉妒,但是仍然執迷不悟,他只是覺得人生已去,他只是覺得我現在只是沒有能力再享受了,所以他孤苦鈴丁。所以說這樣的人他很痛苦這一生,貪著五欲至死不舍,而且後受無量苦惱,因爲其果報是欲往下墮。所以這五欲法跟畜生同有,不會比畜生好多少。所以說跟蓄生是一樣的。所以說人活著一生只是爲了這個跟蓄生有什麼兩樣呢。所以說人一生活著只有真正遇到佛法去修行那生命才有意義。“一切衆生常爲五欲所使。名欲奴仆。”成爲恩愛奴,成爲欲望的奴仆,成爲他的奴隸。“坐此弊欲沈墮叁塗。”這是果報。“我今修禅複爲障蔽。”我今發心想修禅,這種欲望又成爲我修禅定的障礙,所以我現在往前走,前路茫茫,當下想修又被障礙,所以說此乃大賊,當急遠之。應當速速遠離,生起這樣的正知見。所以诃欲乃名第一。

   如禅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這個禅經偈中說到,生死不斷絕,就是貪欲滋味的緣故,好象貪欲別有一翻滋味一般,種種貪欲之事。養冤入丘冢,虛受諸辛苦。什麼是養冤,可以說是途受勞碌奔波。貪著五欲的人身臭就如死屍一般,九孔常流不淨。所以說養冤入丘冢,人死了後不是埋到墳墓裏去嗎?這一生辛辛苦苦的不是虛受百般苦嗎?九孔常流不淨之物。比如說眼睛有眼屢耳有耳汙鼻有鼻涕身有大小便常流不淨,這種情況就象是廁所中的蟲在糞中遊戲快樂。以前我跟大家講過廁所中蛆蛆的故事,你用竹竿把它挑開它會拼命地往回爬,人之貪著五欲亦複如是。因爲他看不破識不透,所以說愚人身無異。智者應觀身。當知我們自已的自身,從外面來看好象都是很清淨的,其實裏面都是臭穢不堪,就象花瓶裏面放著很汙穢的糞屢,所以一旦這個瓶子破了,那麼這些肮髒的東西都會流在外面,必知唯孔不及。我以前也打過一個比方,就象插滿鮮花的廁所,這個廁所鋪滿了鮮花,撒滿了香水,一時走進去好象一點也不臭,實際上它是廁所,臭不可聞,人的身體也是如此。所以智慧的人應該觀察這個身心不可貪著,因爲一切貪著皆來自對身心的貪著。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對于世間的所謂的欲樂就沒有這樣的牽累,也無所欲,這樣則無有挂礙,無有挂礙者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對吧。所以說如此不染世樂者無欲者是名真涅槃,什麼叫涅槃?涅槃並不是說你去到一個地方叫涅槃,真正在內心中離欲得清涼即名涅槃。所以我們應該“如諸佛所說。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禅定。是名行頭陀。”這是佛陀告訴我們解脫之正道。必須生起定解,明白貪欲之過患,故爲诃欲第二。好了,今天我們這個诃欲第二就講解到這裏。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一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好好去體會一翻,一定要生起這個正確的知見。這個非常的重要,其實我們學佛的人能不能真正地學佛關鍵就在這裏。比如說我發心現在出家,其實最大的一個就是從現在起我知道離欲乃名聖道,我以此凡夫之身願成道果,要出家而修道。出家意味著遠離世間之男女,我不再享受這些世間之欲愛之纏綿,這很關鍵。我們今天的人之所以不能走出來,其實說穿了還是因爲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有正知見,雖然一時不能完全地離欲,但是不可迷失正見。所以要朝著這方面去努力,如果你真的出家了,那出家其實已是在修道上走出了一大步,已成功一半了,因爲你發心對了,這非常關鍵。所以大家平常每當這種貪欲現前的時候,你要提起正念,這些享受之因正是痛苦之因,這是導致種種苦患之源,一定要針砭诃責遠離之。所以說诃欲第二是名爲要。好今天就說到這裏,接下來要講的是棄蓋第叁,說到禅定的五種蓋禅,所以要遠離之才能得禅定。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裏,我們最後作一個回向。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刹土,吾等發願與衆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爲得文殊妙智慧,普願十方諸衆生,速往勝妙諸佛刹。

   願我常生諸佛前,時時能遇善知識,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衆生叁寶緣,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願我爲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驕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衆生成佛道!

   彌勒尊佛!謝謝大家!祝大家六時吉祥!早成道業!

  《童蒙止觀》第叁講補充教言

  悲華禅師講

   很多人心裏一直在倒來倒去,一直在矛盾之中,我到底是出家還是不出家?其實倒來倒去還是這樣一個問題,因爲出家有兩意,首先第一個還是爲了解脫自已,對不對,你怎麼解脫自已?離欲則解脫。還有一個出家第二意是爲了住持佛法,普法度衆生,就這兩個意思。所以說女子出家最低限度做到修行解脫她自已,但問題是女人業重,因爲各種緣起的緣故,她這個出家非但沒有好好地解脫自已,還經常給佛門添麻煩,所以說爲什麼遮止,不能輕易地令其出家。一樣地,你出家不是解脫自已,那你出家做什麼?出家來出家去,不出家也好,出來出去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你能不能遠離這個世間的貪愛,對不對,所以我們今天講外具五緣第二诃欲,這個欲都是外在的欲,對這能不能夠生起正確的知見,自已漸漸地逐步地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呢,所以大家很在乎這些,你若是不在乎這些的話,你就不會在乎去觀察這個上師到底有沒有離欲,在這個問題上怎麼樣怎麼樣,這其實就出于你的這顆心。因爲你自已的心對世欲貪著不舍,然後你自已有沒有真正去反觀自照去忏悔去悟道,結果反過來通地外在的東西去評判。有的人掩蓋了自已內心的這種真實發心,一直在研究佛法教理,你研究那麼多做什麼,對不對?然後研究來研究去,看來看去用來評判用來鑒別,結果越滑越遠。你沒有從先止息自已的煩惱開始修道,沒有走上漸漸離欲的正途,對不對,所以他就不重視戒行的操守,覺得那個東西不重要,然後慢慢地他很容易滑向歧途偏道,因爲邪見如此,夫複可救啊,對不對?所以這有內在的因緣的。所以最近這幾天我們討論大家能認識到這樣一個層面上來嗎?很重要啊,甯可破戒不可破正見;持戒得升天,正見得涅槃啊。涅槃是生死解脫,升天暫時升天也只是的福報而已,福盡還墮,所以正見很重要。所以今天講的诃欲第二實際上是诃欲第一了。所以大家要注意,這要點之要點在于獲得正見,回去要好好想,一定要好好想,不要讓自已的內心被這個欲染所迷惑,因爲人要一個東西的時候,他會找種種的借口,世上的男女大抵如此。說來說去,倒來倒去無非爲了一個東西,對吧,欲心蒙蔽不是一朝一夕啊,能夠真正地認識,能夠真正地看破,所以說今生福緣能不能真正讓你走上修道的路,要看你自已了。首先要獲得正知見,不要因爲自已一時做不到而心生邪念拒絕,或者心生邪染,以邪見來散播,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思考,靜靜地坐在那裏反複地把這話提起來思考。前幾天跟大家說了,人生修道是爲什麼?人生爲什麼苦,苦在哪裏?爲什麼會苦?我們人世間所做種種什麼是導致痛苦的因呢?到底什麼東西的積聚使我們痛苦不斷?這世間的因果要吃透,要真正地認識獲正見。那出世間的因果呢,什麼樣才是真正地離苦呢?離欲才叫做真正地離苦,你能不能真正地認識到這一點呢?怎麼樣才能夠獲得離欲的道路呢,所以講到八正道,講到種種修道的正道,六度萬行,這都是一樣的道理,他必須圍繞著這個核心而展開。所以說知道這個核心了知這個正道名爲得正見者,得到這個正見就能夠安康地行走在這個正道之上。一樣的道理,從最初皈依叁寶發心來了解佛教去皈依,到後來去深入地去依止一位善知識去修道,他其實所走過的路程都是一樣的,必須朝著這個方向走才會生起正信,只是不斷地深入的區別罷了。所以大家要知道無始劫來習氣難斷,非一朝一夕所能了知。我們一方面修行要破除知見上的障礙,一方面要慢慢明白爲什麼自已很多行爲不如法會導致我們不能解脫。所以說一邊修這個智慧資糧,一邊要積累福德資糧。福慧雙修,定慧等持,這樣就不會迷失正道。

   我過幾天就要走了,有的人心裏著急,因爲他跟著上師現在很多基本的東西還沒搞懂,心裏又急切,有的修法急切,很珍惜。有的人好象覺得無所謂,這跟他的初發心有關系。不管他怎麼發心,人生時日無多,你每天聽法你都要想到這種機會不會很多,所以天天要無常死想,這個不能斷,你一旦忘記了無常死想,你的道心肯定有偏墮,你肯定會墮落的,這是必墮無疑的。所以說你如果念念不忘無常死想,一心向道,那你不會退墮。那這樣慢慢地善根增長,福德禅定智慧增長,那將遠離世間之貪欲,那你就會獲得清涼解脫。大家好好地去想一想,對欲…

《童蒙止觀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