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第四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大家請隨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我們今天繼續講解天臺小止觀的棄蓋第叁,這個也是我們的正式第四講。在今天講解棄蓋第叁之前呢,我們穿插一下,把這個爲什麼會有這本小止觀的緣起,其中有一段故事,說給大家聽一下。這個天臺小止觀——這本童蒙止觀是智者大師對他在家的俗兄,就是他在家時的兄長陳針而說的。這裏面有一段故事,這裏我們先介紹一下智者大師,然後再說一下爲什麼智者大師會給陳針說這樣一個小止觀呢?智者大師是五代時候的陳遂人,俗性陳,世世代代是穎川人,因爲晉時爲了躲避戰亂,然後在荊州之華容,在那裏安置,他的父親起祖在梁元帝時被封爲益陽侯,他的母親徐氏,她生下智者大師的時候,夢見香煙五彩萦回入懷,又夢見口吞白兔,因是而發孕。在智者大師誕生的時候,紅光聳宵,遍照天宇,周圍的鄰居看到了以爲是失火了,爭相過來觀看,其實並沒有什麼火災這樣的事情,這個時候智者大師就誕生了,那孩子誕生了是不是要慶祝啊?家人就宰殺生畜(葷菜),來做食慶典,這個時候火滅湯冷,這事情做不成了。然後來了兩位僧人,敲門說:“此兒道德所種,必然出家”,說完就隱身了。智者大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父母親視如掌中之珠,智者大師在他襁褓的時修就能夠合掌,坐時其面必向西,七歲到了寺庵,出家師父教他普品門,口誦一遍即能成誦,到十七歲時欲發心出家父不許,當時夜夢身至一高山下臨大海,上有僧舉手召之,複伸臂至山麓,接師入伽藍,僧複謂曰:“汝後當居于此。當終于此”。此山即天臺山是也。故智者之後住天臺蓋有夙緣也。年十八時父母相續逝世,即辭兄陳針出家于湘洲果緣寺,依舊師法緒出家,至二十歲盡受具足戒,精研戒律,凡開遮持犯,微細戒品無不通達,並精通方等大乘經典,後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曆二旬,誦遍叁部,盡顯方等聖像現前,一夜夢諸經像雜滿亂室,覺自身處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則整理經書,此即表師後來並如來本懷,判五時八教,所有大小圓鈍,分別清楚,無混亂之弊;後聞南嶽慧思大師至光州大蘇山,即往禮拜,師曰:“而昔與吾同在靈山共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乃命其誦法華經,精進持誦,所謂切柏代香,卷簾進月,深心精進,不殆不辍,不起妄想分別,暮則誦念法華經,經過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裏面有:“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忽然入定,于定中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是知釋迦牟尼佛現今仍在靈山說法,衆生障深慧淺故未知見,師即所將證悟者禀知南嶽大師,南嶽大師聽後感歎曰:“非汝莫證,非余莫識。然後又告增進功夫,大師複加功用行,是夜精進,功愈百年,當時南嶽告智者曰:汝所得者,乃“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也。獲世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莫能及矣!當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師依止南嶽大師約有七載,後南嶽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講,大師種無礙辯,唯叁叁昧及叁觀智,用以咨審,余悉自裁。南嶽手執如意,臨席贊曰:“善哉善哉,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余老矣,久羨南嶽,當往居之,願爾弘揚大法,勿作佛法斷種人也。”師即奉訓,不扈從往南嶽,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出至金陵,時節魏失大勢,無從請法。有僧名法濟,自矜禅學,大師偶遇之,彼倚臥而問大師:“爲一人于定中,聞攝山動地。知有僧诠練無常,此何定也
”智者對曰:“邊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法濟即驚起而爲師曰:“我嘗得此定爲人說,即失此定”。從此名聞朝野,使當時宰官聞風而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後帝亦來聞經,遂拜爲國師,皇後皈依。待叁十八歲時爲大衆曰:“余始作講經,聽者寡而獲益者衆,今第二會講經,聽衆叁四百,而獲益者反少;第叁會講經,聽衆四五千,而獲益者更少,足證佛法之不易入也,如此弘法無益于事,余將去天臺山隱居”。師至山時見有神僧居定光庵中,是平素相識者,問曰:汝認識我否?“師即知前于夢中所見者是,定光謂智顗曰:“此處金地,是吾所住,此山銀地,汝宜居焉”,智者乃于北峰創立伽藍,是夜聞空中鍾馨之聲,正顯大師得助之相。寺北別峰名華頂,師往頭陀。忽于後夜大聲雷震,風雨驟至,諸魔鬼魅狀甚恐怖,大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後魔複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擾亂之,師爲深念思下,了達一切皆是幻化,本無所見,未已見一神僧曰“製敵勝怨乃可爲勇”。後將天臺山四面之海水共叁百裏盡做放生池,正顯慈悲濟物爲大師之本懷爾。後至荊州玉泉山,建立道場,光盛伽藍,爲之獻身保護,並以神力修建廟宇,請大師住息,大師于此作爲宏宗演教之意,以後說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臺宗于是長揚,門庭從此光輝。
好,從以上智者大師的略微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智者大師非常了不起,他創立了我們中國最著名的八宗之一——天臺宗,他是天臺宗真實的創始人,智者大師給中國佛教帶來極爲深遠的影響,被號爲東方小釋迦。在我們東方震旦國土,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智者大師對後人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後來也出現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說有些論後來也都假借智者大師之名來宣說,比如說今天流傳很廣的《淨土十疑論》,這個《淨土十疑論》好像也收在大藏經中,這個論其實應該來說根本就不是智者大師所作的,智者大師不可能會造這樣一個荒謬的論出來,你看說智者大師造這個淨土十疑論,今天在我們網絡上也非常幻行,大家可以看相關資料,比如說臺灣有一位禅照法師,對這個專門作過批駁,特別是我們這邊對慈宗相當了解的同修,就很輕易地看出這個論的荒謬之處。比如說淨土十疑論所講的第七疑,其中對兜率淨土的毀謗和汙蔑持一種不正見,大家不應該以此作爲修行的歸要,要避而遠之,凡是認真看過《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的人,對這個論所說的這種帶著極強烈的自我宗派、自我執著色彩的論,當有個正知見去辨別,那這種現象在我們中國也很多,有很多文章都假托過去很有影響力的人來說,這樣便于流通,當然也帶來些流弊,這是略說智者大師。
好了,再接下來說,這本我們所說的《童蒙止觀》,這個是爲智者大師他在家的俗兄陳針而說,我們來說一下陳針的故事。那這位陳針,他怎麼會成爲這本論的領受者呢?這裏也是有一段來由的,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所以此部小止觀的宣說也不是毫無因緣的,當時據說,智者大師在家有位兄長名叫陳針,剛才講智者大師略傳的時候說過,當時他在軍隊裏面是位將軍,中軍參將,他活到四十歲的時候,一天在路上遇到傳說中八仙過海中的仙人張果老。張果老對他說,“看你的相,陽壽已盡,七月必死,你可能也就是這一兩月之間,你可能都很難活過去”,陳針聞之悚然,來問計于智者,智者大師對他說,“汝聽吾言修此,即可得免”,陳針願受教,大師乃述其簡要之小止觀,令修止觀功夫,于是陳針遵循這種教導,切實地修行,到了第二年又碰到張果老,張果老看到他,感到駭然,曰,“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對曰,“非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觀坐禅功夫,故獲如是”,張果老感歎說,“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後來過了十五年,陳針在夢中夢見一個天宮,上面書寫著“陳針之壇十五年後生此”,後來,陳針果然于十五之後與他的親戚們辭別,臨終的時候跏趺而坐,安祥而逝。所以說由這段記載可以知道說,以上我們所見的小止觀法門,確實是智者大師爲他的俗家兄長陳針所說。這裏可能有人說,“啊?他修小止觀,最後得升天,那升天不是還要墮落了嗎?那這個小止觀有什麼好修的?”大家要搞清楚,陳針他所修行的止觀,雖然最後的果報是往生天道,這個我們也不能一概認爲說,當然他的原因是爲延年益壽,。但是我們看小止觀後面智者大師的開示就會知道,這個不是僅僅爲了升天,是爲欲令其稱佛道了生脫死,這是智者大師之本懷,也是我們修行止觀的真義。你看書中最後在第十章證果那一章中詳細地講到成佛之果位的問題,不是爲了其他的事情來的。那還有一點,修證的人,修道以後,此世命終,他往生的果報土也不一定,有的可能再往生人間,有的可能再往生天道,初果羅漢尚且天上人間往返最遲七次,證得四果阿羅漢完全解脫。所以大家不要認爲一往生天道,就好像是天道法門,就如同說,我們說到彌勒淨土法門,不是說一往生兜率天,那是天道欲界,就墮落了,不能這樣想,這樣想就太愚癡了,兜率淨土是彌勒菩薩所建立的淨土,是最極殊勝和方便的,不能以凡情俗見去會知。
好,以上略微插一下,講一下智者大師的由來和這本小止觀的緣起。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棄蓋第叁。什麼叫棄蓋第叁?先說個玄義。棄蓋,就是棄舍禅定中的蓋彩。這種蓋彩就像把善根給蓋住,纏縛著我們的善根不能開顯,使我們禅定福德不能升起,它對禅定是個妨礙,一共分爲五種,是稱爲五蓋。所謂的貪欲、嗔恚、睡眠、調舉、疑蓋。一共五種。大家等會兒詳細了解一下,這五種障礙禅定的相狀,那麼在我們修禅的過程中,要因此不斷地升起正覺,正知,你覺知到,哦,這個是禅定中的蓋禅,我必須呵責舍棄。對吧,這是我們要學習棄蓋第叁的用義,然後時時保持正念,能夠升起正知,使自己的心免于掉五蓋禅之中,那這個就是我們學習蓋禅的意義,下面來分別解說。到最後的時候,我再給大家揭示五蓋禅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要點。好,…
《童蒙止觀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