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 第四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當即覺察,沒有升起正念,他不會說,“阿!嗔心一起,燒毀功德林”,很恐怖,所以,急令斷除,所以它是不斷地增長,如果我們能夠,當下覺察,知道嗔毒所害,那麼馬上正念現前,一轉這個念頭,嗔恨心,起碼它不會越演越烈,這個急斷,所謂馬上斷除,這個稱爲棄嗔恚蓋。再看下面:

  

  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樂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嗔則安樂  殺嗔則無憂

  嗔爲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什麼東西,使我們沒有安樂阿?什麼事情使我們失去了無憂惱呢?什麼事情是毒之根呢?什麼物是毒之根呢?佛陀回答:都是什麼?嗔!把嗔給滅了,這一切都沒有了,由此可知,如上面所說,“如是知已。當修慈忍以滅除之,令心清淨。 ”

  所以說,怎麼樣來對治嗔毒啊?修慈忍,慈心向物,慈心待人。所以講,彌勒菩薩,大慈彌勒菩薩,不斷地祈禱菩薩,令我們升起慈心忍,有了慈心就不會對人生嗔,同時要學會安忍,不發作,別人損腦于我,首先要想到,我要慈心相向,內心安忍,以這種慈忍之心來對治,就可以滅除嗔心,令心恢複清靜。如果心中,懷著這種嗔恚,就是心不清靜。所以我們平常經常這樣講,清靜清靜,清靜不清靜是不是表象上的清靜不清靜?不是。你比如說,一個人,他眼睛從來都不看這個錢,手也不碰這個錢,是不是就一定說明,這個人就不貪財了呢?是吧?不見得吧?一個人從來什麼東西都遠離的,這不表明,他的內心就清靜,所以清靜不清靜在于內心,自己,看看你的內心清靜不清靜?如果你內心清靜,看外面也挺清靜的。如果你自己的內心不清靜呢?外面哪來的清靜?對不對?這就是心靜則佛土淨的道理。由內而外,你不看自己的內心清靜了沒有,老是看外面,外面怎麼可以看的出來。所以什麼叫清靜?沒有那種貪欲和嗔恚,這種種的蓋禅,沒有這些惡法,即名清靜。所以說,什麼東西能殺掉這個安樂呢?什麼東西可以殺掉這個,沒有憂惱呢?沒憂,什麼叫沒憂?安樂,什麼叫安樂?安樂就是安樂,安樂就是涅磐,涅磐是最安樂的。無憂惱是什麼意思?無憂就是得到菩提。所以無上涅磐,寂滅之樂,無上菩提,這種覺悟法樂。所以,如果能證到清靜涅磐,就能安穩快樂在這種沒有憂惱之境地。如果殺去了安樂,那麼就不能獲得安樂。如果把這個無憂去掉了,就充滿了憂愁,所以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前面和佛一問一答,所以說不安樂,這個就是生死。有憂就是煩惱,所以說什麼東西是叁毒之根呢?什麼東西可以把一切的善法都吞滅破壞呢?這個是嗔毒。所以說嗔恚,這要深知嗔恚之危害,稱爲毒之根,能滅一切的善。所以古人有一首偈語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修行這種慈忍之心,讓心清靜。我們再來詳細地講下這個嗔心,都有哪些?這個嗔,也不出叁種,所謂非禮嗔,執禮嗔和诤論嗔。第一種,這個嗔本身沒有什麼理由,第二是自己認爲他有理他無理,執著理而嗔。還有一種是诤論,互相之間辯論,有個輸贏問題,對錯問題,所以我們修的慈忍,反過來,也剛好對治這叁種。如果我們能修這種生忍慈,就可以對治這種非禮的嗔。如果能夠修法緣慈,就可以對治這種執理的嗔。如果修無緣慈,則能對治诤論嗔。所以沒有什麼理不理的。執理慈呢,也可以說,修這種法緣慈。遇到這些不管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你對還是我錯,好與壞,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在真實的理地裏,其實眼前刹那刹那當下産生,過後就沒了,本來就空空如也,有什麼好嗔的。對內觀沒有我,對外也沒有人。既然無我無人,何嗔之有啊?所以這種方便對治的慈忍,用法理所産生的慈忍,來對治,就能遠離嗔蓋,那麼好了,嗔心如果靜了,何愁心不清靜?那麼我們這個止觀就能修行成功。對不對?所以大家平常要去看,你這個升起的心,你要馬上明白,這種嗔恚之心。不管你是出于什麼理由而生嗔,不管你是覺得對方沒道理,還是覺得你自己挺有道理的,還是你覺得你非要跟他說一下,把道理說清楚,你才罷休,這些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只要升起嗔心,皆是不對。嗔心起來,沒有什麼有理、沒有理之說,而重要在你的心,有沒有慈忍之心。我們要這樣觀察,如果內心失去了慈忍,那麼嗔心自然會升起。反過來,如果內心能常生慈忍,那麼嗔心自然無由地生。這就叫做非此即彼的道理,大家細細思量。平常的時候,要反觀內照,在一舉一動,一心一念當中去覺察自己。如果發現自己的心陷入了嗔恚,馬上急急斷之對治,千萬別讓其放任,就像火焰一樣,越燒越猛,最後把整個功德林給燒毀了。這個嗔恚之害,就是無有過之之害,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一發起火來了,什麼事情都完蛋了,事後後悔也來不及,這是第二,嗔恚蓋。

  第叁棄睡眠蓋。什麼叫睡眠?我們看一下原文:

  內心昏闇名爲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爲眠。以是因緣名爲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最爲不善。何以故。諸余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

  睡眠蓋很特殊,首先明白什麼叫睡眠。 我們說睡眠睡眠不是睡覺麼?這是現在的語言,過去睡眠,睡和眠兩個字不一樣,程度不同。內心迷迷糊糊,昏昏暗暗,昏頭昏腦,這叫睡。五情,喜怒哀樂憂思等等這個情緒,障蔽著內心,所以會顯現爲昏昏沈沈。內心中充滿著欲望,情緒很躁動的人,他就表現爲昏昏沈沈。你跟他說話,他也聽不懂在說什麼,那麼他就放任自己,他的行爲就很難端莊,他就會隨隨便便,走動阿,行爲比較放浪。那麼好了,這個發展到嚴重,他就會,偎臥睡熟,睡著了,迷迷糊糊,最後,幹脆什麼都不知道,這稱爲眠,性質是一樣的,程度不同。所以這個睡眠蓋很厲害,能夠破除,今世、後世,實樂發心,及後世升天之涅磐,這些善法都得不到。如是善法最爲不善,這個是很嚴重的,爲什麼說它最爲不善呢?因爲前面我們所說的貪欲嗔恚。如果我們覺察到,去想辦法對治它,就有辦法把它除滅,但是這個睡眠和死掉差不多,很難覺察,不能覺察,因爲不覺,所以難于除滅,這是第叁種蓋禅,更嚴重,稱爲睡眠蓋。如能端坐,比如說,他內心中不生什麼貪欲,也沒有什麼好生氣,也沒有什麼,他挺舒服地坐在那裏,有人就打坐,坐在那裏很舒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哦,一看,坐在那裏好幾個小時,但是他實際上六識昏昏,貪著睡眠,他整天在這個糊裏糊塗裏面坐鬼家夥計,對不對?那什麼叫睡眠呢?內心昏暗不是名睡麼?他就會放浪形骸,天天到晚,坐兩下就躺到床上去了。所以說這個睡眠,有些人整天到晚,過這種懶洋洋的生活,這種睡眠蓋,他什麼事也不幹,壞事也不幹,那也就算了,他實際上是空過光陰而已,但是更嚴重的是,你如果這樣做的話,能夠破掉,今世後世的真實法樂之心,那麼後來世的升天及涅磐等,你將永遠的死去,所以這種惡法,最爲不善。以前有位,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陀尊者,這個尊者修道的時候,很喜歡睡覺,當時世尊就喝斥他,“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內,一睡一千年,永不聞佛名字”。當時被佛陀呵斥以後,他內心感到驚恐,然後,長坐不臥,最後把眼睛搞瞎了,佛陀悲憫于他,教他金剛照明叁昧,最後獲證天眼通。這個在愣嚴經裏面有說,可見睡眠之危害,古人曾經說,熟眠象小死,睡覺象小死差不多,所以莫以睡眠因,空過一生,成天到晚,懶洋洋的睡覺,世俗人以此爲樂,所謂財色名食睡,但是作爲修道人,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們不要讓我們自己整天到晚昏昏沈沈,昏昏沈沈聽法也聽不進去,也聽不懂,每天就這樣耗費時光,昏昏沈沈久了以後,這種內心的貪欲和嗔恚,它慢慢就會升起來,他一個人呆著,天天睡,還好,一遇到外緣,他那種貪欲和嗔恚比誰都強,所以末法當中,這種昏昏沈沈很有禅定功夫,我們同修裏面就有這種情況,他經常給人家講,我定力很高,怎麼個很高定力,他整天到晚的昏昏沈沈,然後你問他,你打坐能打多久,我一坐下來,還好幾個小時,你看他平常,跟他說話,他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迷迷嚷嚷。打個比喻,象你這樣的人呢。走路走的好好的,也會掉到臭水溝裏,他的這個記前忘後,顧此失彼,他平常做事情,就會顯示出一種迷迷嚷嚷的,爲什麼會這樣流露出如此,其實這樣的人,是一種,原先的時候貪欲很重,經常內心也起嗔惱的人,因爲這種業習串習久了,所以現在,他強製自己不升貪欲,不升嗔惱,那麼他就整天到晚混混沈沈,所以說,這是叁毒俱全,貪嗔癡叁毒都在的,所以要知道睡眠之害,我們來繼續看下去。

  如佛諸菩薩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  爾時雲何安可眠

  眠爲大闇無所見  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诃睡眠蓋。

  來,我們看一下,佛與諸菩薩诃睡眠弟子的偈,看他這裏面說的多好,趕快起來,不要躺著抱著臭屍睡。睡覺就象抱著死屍睡覺一樣。種種不淨假名人。就像得到重病,就像箭射入體內,這個病還沒有治好,傷還沒有治好,種種苦痛所集,怎麼可以去睡覺,就像被人綁住了將要拿去殺掉,災害馬上就要降臨,你怎麼還在睡覺,內心的心結都沒有打開,這些煩惱就像賊一些奪去了內心的功德,這些害都沒有除,你就如同跟一個毒蛇在一起安居一樣。跟毒蛇睡在一個房間裏,可怕啊。也象兩軍對陣,在兩個刀刃之間阿,刀馬上就砍下來了。你還在那裏安心睡覺,所以說睡眠就象巨大無比的黑暗,什麼都看不見,天天欺诳我們,把我們所有的光…

《童蒙止觀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