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 第四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看经文。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好,这里头,我们知道,首先第一个,应该弃除的是贪欲。这个在诃欲第二里面有说到这个欲的问题,那前面所说的应该是指,外五尘中,所谓眼耳鼻舌身所对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他对于外尘所产生的贪欲。那现在所说的禅定,是对于内心中的五种盖禅,应该是指,内在意根当中,所生之欲。那么这里说到,修行的人,他端坐修禅的时候,心里就会升起种种的欲觉,念念相续,辗转不停,要么就思想,过去发生的事情,要么就考虑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要么就对于眼前,当下事情,辗转,不停不停地思考,想象,都显现为一种欲求,所以称为心生欲觉。而且他是念念相续,念念相续。外在的五尘,所谓前尘影事,转入到我们的意根当中,那我们的意根会不停不停地会攀援,思前虑后,虽然这个意根的这个攀援乱想,他不同于以上所说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攀染的五尘,但是,他这是一种,内心中,不断翻滚的妄念,因为他去追逐前尘,所以他另外的别生一种贪欲,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眼根所看到的色尘,他会升起贪欲,那么意根呢,他会攀援前面所说的五尘,那么他在内心当中,别生一种贪欲,所以说,内中起欲,因为他是一种内在的欲想,所以说您看,虽然说,有个修行人端身正念,在那里修禅,身体外表上一动不动,看起来非常庄严,像一个修道者,但可能是徒有虚表,内在的那种翻滚,外面看不出来,虽然外具威仪,可能内心中胡思乱想,动想西想。这种想,可能某种因为,想起,前人美貌,或心生爱染,或者想起曾经去过什么地方,喜欢那种风情,心生爱染,或者听到可爱的声响,而产生欲想,如是种种思量分别,念念相续,就像瀑布一样,绵延不绝,前面后面无有停息。甚至于想着想着都忘记自己在这里坐什么,所以说呢,这种妄想,伴随着种种欲念,就会把我们禅定这颗心给埋没了。那么禅定的功德就不能生长,所以这实在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碍,而我们如果能够马上觉察到这种妄想,这种乱想的过失,因为觉察的缘故,就可以马上当场把他舍弃掉。古人有说这样一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一旦觉察,马上把他弃舍,这个非常重要,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产生呢?这里面,经典举的是术婆伽的例子。那术婆伽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淫女子,她因为淫欲心从内喷发而出,尚且烧毁她自身,身体都烧坏了,欲火焚烧。欲心内发,可把身体烧毁,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根呢?所以说,内心中,欲火不断,怎么会不把心中的所有善法销毁殆尽。那么贪欲深重的人,去道甚远,对不对?所以这里讲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也就是为什么呢?因为欲是种种恼乱住处。如果人的心贪着于这种欲望,那么就根本无由近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心中贪欲不舍,那是不可能进入禅定的,所以要极其对治。好,看下面这个除盖偈中怎么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 

  这个除盖偈说的非常好,这里面什么意思呢?理解一下。什么叫“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这以出家沙门作为代表,他已经舍俗向道,心中应当于欲身,生大惭愧、生大怖畏,悲悯众生,迷失正道,舍欲而行托钵乞食法。象这样的沙门,求道者,云何去放纵自己的尘欲呢?云何这个字,带点呵责,责备的意思,也就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去自纵放情于五欲六尘。作为一个修行人,面对着这种欲尘,当即舍弃!你为什么还要去放纵自己这种欲望而沉没在五情当中不能自拔?沉没于这种喜怒哀乐之中,对吧?怀着种种欲想。已经决定舍弃五欲之乐,弃之而不顾,怎么今天入道了,反而还想去得到呢?这就如同愚痴的人,还去吃吐掉的食物,对不对?已经吐掉了,怎么还捡起来拿来吃呢?这岂不是迷中被人,比迷人更加迷阿!“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这里讲到欲的相状,种种的欲望,我们在求他的时候很苦啊。所谓求不得的苦,得到以后,很担心他失去,不常保,心生多怖畏。当失去这一切,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又心中更加热恼,欲望会更加的炙胜,所以叫做,“失时怀热恼”,纠缠不息,称为恼,烦热不已。所以说欲望,在他追逐得到和失去的整个过程当中,其实一切都没有什么可乐之处。那么欲望,既然有如此之多的过患,我们凭什么能将他舍弃呢?后面就点明了弃欲之办法,是什么?“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用禅定之乐,去代替欲望之贪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要勤修诸禅定,能够得禅定者能安乐行,因为他身心轻安,内心离欲。所以因为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趋入智慧,到智慧完全明朗的时候,就会连根拔起,断除贪欲之无明祸根,这样生死流转则有熄。佛道,反复地告诉我们,戒定慧,这是一条达到解脱的必经之路,之所以被欲乐所欺,这里面说到,没有得深禅定的缘故。所以说,真正体验过禅定快乐的人,他知道,世间这些欲乐的满足,根本无法与禅定乐相比,那当然了,我们要真正的超离世间,还应该进一步地舍离对禅定乐的贪着,这样才能真正超离轮回。但是,这个获得禅定乐,禅定从哪里生呢?从离欲升起,从离开欲望而升起的喜悦,这是一种善乐,法乐。我们走过这样一个过度的过程,最终就将获得解脱,所谓佛法如舟筏,到彼岸以后,舟就可以扔了,那么这个禅定乐的获得,也就像我们到彼岸的船一样,如果我们藉由禅定乐舍弃了世界之欲乐,不为其所欺,然后,仗着禅定之东风,仗着定力深入地内观,觉破身心实相,而获得智慧的解脱。那这生死大事,不是已经了脱?这一生所做,不是已经承办?对不对?大家要这样正确的理解,要反求世间之欲乐为对禅定乐之追求,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一个人,渐渐离欲,修习禅定时候,会升起乐宁无念,这就是禅定中的乐受。这种乐受,可以使我们安乐地住在世间,内心不为所扰乱,当然具备很大的功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智慧,我们就能够如愿了。所以今天很多人呢,修禅的一点经验都没有,他也不知道什么叫禅定乐?什么叫禅乐为食?不知道。然后,他就高喊着,哎!这个对禅定乐的一种追求啊,他说,这也是一种执着。那好了,你这也不执着,那也不执着,一点修行的功德都没有,你到哪里去悟真正的实相呢?对不对?不应该如此。应该遵循戒定慧这种次第来修行,应该有个正知见在这里头。所以,这就是第一,弃贪欲,内在的贪欲。禅定来弃它,还是要有一个正知见去除它,呵斥它。

  再来看,第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腑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第二个就说到了嗔恚盖,嗔恚什么意思,嗔就是心里不接受,所谓,就是嗔恨,不接受,感到不舒适,不喜欢。心里有怨气,觉得不满,这叫嗔。恚的程度就严重了,他生脑了,甚至发怒了,发火了,这就称为嗔恚。所以说这个嗔火是很厉害的。古人曾经这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之火焰烧尽功德之林。起一念之嗔,能烧灭菩提之种。可见这个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它是堕入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嗔心起来的时候,佛法根本就没有。佛法的根本慈悲为怀,慈悲为怀者,怎么会内心怀着一棵嗔恼,嗔也是堕入恶道之因缘,嗔毒如果过于炙胜,他必堕地狱无疑,那是法乐之冤家。一个人内心不能安住,充满了这种嗔恼,他怎么会得到法乐呢?那种禅定乐,智慧乐都得不到。所以称为法乐之冤家,为善心之大贼。一个人心中如果,充满了不满,怨恨,抱怨的时候,他心中何来有善呢?所以说,内心慈忍,没有嗔恼的人,他心是善的。所谓仁者无忧,智者无虑,大家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我们总是说,别人不好,别人不好,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却没有看到自己内心实际上给嗔毒所恼,若你心中无嗔,何来如此分别,对不对?后面还有一句,种种恶口之腑藏。那么什么叫恶口之腑藏呢?腑藏好象就是说,恶口骂?由嗔心而起么?所以嗔是腑藏,所以要知道,这个恶口,骂得这个罪过是很大很大的。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言能兴邦,一言亦能丧邦”,这个话说得好,能够振兴一个国家,说得不好,哪怕只有一句话,这回破坏一个国家。丧邦阿,国破家亡,口业之造罪,不可不慎。所以说,我们坐禅的时候呢,应该这样来如理思维。你要这样想:此人他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就是这个人,他来损脑于我,或者说,损脑我所亲爱的人,或者讲亲戚也可以。那同时又在赞叹我的敌人,我的怨家。那么这三种冲突,过去,他有恼我,恼我亲戚,赞我怨家,这三种。那么未来也是这样,以此类推,就有九种,是名九恼。这个听得明白。现在有恼我,恼我亲,赞我怨家,这三种,那么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三得九,不是称为九恼么?因缘这种种九恼生种种的嗔恨心,由嗔恨心而生怨心,由怨而生烦恼,由是嗔恨烦恼起来,怨路丛生,那么就把本有之真心,消亡殆尽,所以说,这称为盖,把它给盖住了。所以修行的人,应该马上弃舍这种嗔心,不要让它增长。所以有的人生起气来呀。越来越气,面红耳赤,为什么会这样呢…

《童蒙止观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