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經文。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好,這裏頭,我們知道,首先第一個,應該棄除的是貪欲。這個在诃欲第二裏面有說到這個欲的問題,那前面所說的應該是指,外五塵中,所謂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聲香味觸五塵,他對于外塵所産生的貪欲。那現在所說的禅定,是對于內心中的五種蓋禅,應該是指,內在意根當中,所生之欲。那麼這裏說到,修行的人,他端坐修禅的時候,心裏就會升起種種的欲覺,念念相續,輾轉不停,要麼就思想,過去發生的事情,要麼就考慮未來要發生的事情,要麼就對于眼前,當下事情,輾轉,不停不停地思考,想象,都顯現爲一種欲求,所以稱爲心生欲覺。而且他是念念相續,念念相續。外在的五塵,所謂前塵影事,轉入到我們的意根當中,那我們的意根會不停不停地會攀援,思前慮後,雖然這個意根的這個攀援亂想,他不同于以上所說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攀染的五塵,但是,他這是一種,內心中,不斷翻滾的妄念,因爲他去追逐前塵,所以他另外的別生一種貪欲,比如前面我們所說的,眼根所看到的色塵,他會升起貪欲,那麼意根呢,他會攀援前面所說的五塵,那麼他在內心當中,別生一種貪欲,所以說,內中起欲,因爲他是一種內在的欲想,所以說您看,雖然說,有個修行人端身正念,在那裏修禅,身體外表上一動不動,看起來非常莊嚴,像一個修道者,但可能是徒有虛表,內在的那種翻滾,外面看不出來,雖然外具威儀,可能內心中胡思亂想,動想西想。這種想,可能某種因爲,想起,前人美貌,或心生愛染,或者想起曾經去過什麼地方,喜歡那種風情,心生愛染,或者聽到可愛的聲響,而産生欲想,如是種種思量分別,念念相續,就像瀑布一樣,綿延不絕,前面後面無有停息。甚至于想著想著都忘記自己在這裏坐什麼,所以說呢,這種妄想,伴隨著種種欲念,就會把我們禅定這顆心給埋沒了。那麼禅定的功德就不能生長,所以這實在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礙,而我們如果能夠馬上覺察到這種妄想,這種亂想的過失,因爲覺察的緣故,就可以馬上當場把他舍棄掉。古人有說這樣一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一旦覺察,馬上把他棄舍,這個非常重要,那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産生呢?這裏面,經典舉的是術婆伽的例子。那術婆伽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淫女子,她因爲淫欲心從內噴發而出,尚且燒毀她自身,身體都燒壞了,欲火焚燒。欲心內發,可把身體燒毀,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根呢?所以說,內心中,欲火不斷,怎麼會不把心中的所有善法銷毀殆盡。那麼貪欲深重的人,去道甚遠,對不對?所以這裏講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也就是爲什麼呢?因爲欲是種種惱亂住處。如果人的心貪著于這種欲望,那麼就根本無由近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心中貪欲不舍,那是不可能進入禅定的,所以要極其對治。好,看下面這個除蓋偈中怎麼說:
入道慚愧人 持缽福衆生
雲何縱塵欲 沈沒于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樂 即不爲所欺
這個除蓋偈說的非常好,這裏面什麼意思呢?理解一下。什麼叫“入道慚愧人,持缽福衆生”?這以出家沙門作爲代表,他已經舍俗向道,心中應當于欲身,生大慚愧、生大怖畏,悲憫衆生,迷失正道,舍欲而行托缽乞食法。象這樣的沙門,求道者,雲何去放縱自己的塵欲呢?雲何這個字,帶點呵責,責備的意思,也就是這樣,爲什麼還要去自縱放情于五欲六塵。作爲一個修行人,面對著這種欲塵,當即舍棄!你爲什麼還要去放縱自己這種欲望而沈沒在五情當中不能自拔?沈沒于這種喜怒哀樂之中,對吧?懷著種種欲想。已經決定舍棄五欲之樂,棄之而不顧,怎麼今天入道了,反而還想去得到呢?這就如同愚癡的人,還去吃吐掉的食物,對不對?已經吐掉了,怎麼還撿起來拿來吃呢?這豈不是迷中被人,比迷人更加迷阿!“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這裏講到欲的相狀,種種的欲望,我們在求他的時候很苦啊。所謂求不得的苦,得到以後,很擔心他失去,不常保,心生多怖畏。當失去這一切,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又心中更加熱惱,欲望會更加的炙勝,所以叫做,“失時懷熱惱”,糾纏不息,稱爲惱,煩熱不已。所以說欲望,在他追逐得到和失去的整個過程當中,其實一切都沒有什麼可樂之處。那麼欲望,既然有如此之多的過患,我們憑什麼能將他舍棄呢?後面就點明了棄欲之辦法,是什麼?“得深禅定樂,即不爲所欺 ”,用禅定之樂,去代替欲望之貪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要勤修諸禅定,能夠得禅定者能安樂行,因爲他身心輕安,內心離欲。所以因爲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趨入智慧,到智慧完全明朗的時候,就會連根拔起,斷除貪欲之無明禍根,這樣生死流轉則有熄。佛道,反複地告訴我們,戒定慧,這是一條達到解脫的必經之路,之所以被欲樂所欺,這裏面說到,沒有得深禅定的緣故。所以說,真正體驗過禅定快樂的人,他知道,世間這些欲樂的滿足,根本無法與禅定樂相比,那當然了,我們要真正的超離世間,還應該進一步地舍離對禅定樂的貪著,這樣才能真正超離輪回。但是,這個獲得禅定樂,禅定從哪裏生呢?從離欲升起,從離開欲望而升起的喜悅,這是一種善樂,法樂。我們走過這樣一個過度的過程,最終就將獲得解脫,所謂佛法如舟筏,到彼岸以後,舟就可以扔了,那麼這個禅定樂的獲得,也就像我們到彼岸的船一樣,如果我們藉由禅定樂舍棄了世界之欲樂,不爲其所欺,然後,仗著禅定之東風,仗著定力深入地內觀,覺破身心實相,而獲得智慧的解脫。那這生死大事,不是已經了脫?這一生所做,不是已經承辦?對不對?大家要這樣正確的理解,要反求世間之欲樂爲對禅定樂之追求,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因爲一個人,漸漸離欲,修習禅定時候,會升起樂甯無念,這就是禅定中的樂受。這種樂受,可以使我們安樂地住在世間,內心不爲所擾亂,當然具備很大的功德,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智慧,我們就能夠如願了。所以今天很多人呢,修禅的一點經驗都沒有,他也不知道什麼叫禅定樂?什麼叫禅樂爲食?不知道。然後,他就高喊著,哎!這個對禅定樂的一種追求啊,他說,這也是一種執著。那好了,你這也不執著,那也不執著,一點修行的功德都沒有,你到哪裏去悟真正的實相呢?對不對?不應該如此。應該遵循戒定慧這種次第來修行,應該有個正知見在這裏頭。所以,這就是第一,棄貪欲,內在的貪欲。禅定來棄它,還是要有一個正知見去除它,呵斥它。
再來看,第二,棄嗔恚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腑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爲九惱,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爲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第二個就說到了嗔恚蓋,嗔恚什麼意思,嗔就是心裏不接受,所謂,就是嗔恨,不接受,感到不舒適,不喜歡。心裏有怨氣,覺得不滿,這叫嗔。恚的程度就嚴重了,他生腦了,甚至發怒了,發火了,這就稱爲嗔恚。所以說這個嗔火是很厲害的。古人曾經這樣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之火焰燒盡功德之林。起一念之嗔,能燒滅菩提之種。可見這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它是墮入惡道之因緣,是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嗔心起來的時候,佛法根本就沒有。佛法的根本慈悲爲懷,慈悲爲懷者,怎麼會內心懷著一棵嗔惱,嗔也是墮入惡道之因緣,嗔毒如果過于炙勝,他必墮地獄無疑,那是法樂之冤家。一個人內心不能安住,充滿了這種嗔惱,他怎麼會得到法樂呢?那種禅定樂,智慧樂都得不到。所以稱爲法樂之冤家,爲善心之大賊。一個人心中如果,充滿了不滿,怨恨,抱怨的時候,他心中何來有善呢?所以說,內心慈忍,沒有嗔惱的人,他心是善的。所謂仁者無憂,智者無慮,大家要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我們總是說,別人不好,別人不好,不該這樣,不該那樣,卻沒有看到自己內心實際上給嗔毒所惱,若你心中無嗔,何來如此分別,對不對?後面還有一句,種種惡口之腑藏。那麼什麼叫惡口之腑藏呢?腑藏好象就是說,惡口罵?由嗔心而起麼?所以嗔是腑藏,所以要知道,這個惡口,罵得這個罪過是很大很大的。古人曾經說過這樣“一言能興邦,一言亦能喪邦”,這個話說得好,能夠振興一個國家,說得不好,哪怕只有一句話,這回破壞一個國家。喪邦阿,國破家亡,口業之造罪,不可不慎。所以說,我們坐禅的時候呢,應該這樣來如理思維。你要這樣想:此人他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怨,就是這個人,他來損腦于我,或者說,損腦我所親愛的人,或者講親戚也可以。那同時又在贊歎我的敵人,我的怨家。那麼這叁種沖突,過去,他有惱我,惱我親戚,贊我怨家,這叁種。那麼未來也是這樣,以此類推,就有九種,是名九惱。這個聽得明白。現在有惱我,惱我親,贊我怨家,這叁種,那麼貫穿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叁叁得九,不是稱爲九惱麼?因緣這種種九惱生種種的嗔恨心,由嗔恨心而生怨心,由怨而生煩惱,由是嗔恨煩惱起來,怨路叢生,那麼就把本有之真心,消亡殆盡,所以說,這稱爲蓋,把它給蓋住了。所以修行的人,應該馬上棄舍這種嗔心,不要讓它增長。所以有的人生起氣來呀。越來越氣,面紅耳赤,爲什麼會這樣呢…
《童蒙止觀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