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第四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大家请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我们今天继续讲解天台小止观的弃盖第三,这个也是我们的正式第四讲。在今天讲解弃盖第三之前呢,我们穿插一下,把这个为什么会有这本小止观的缘起,其中有一段故事,说给大家听一下。这个天台小止观——这本童蒙止观是智者大师对他在家的俗兄,就是他在家时的兄长陈针而说的。这里面有一段故事,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智者大师,然后再说一下为什么智者大师会给陈针说这样一个小止观呢?智者大师是五代时候的陈遂人,俗性陈,世世代代是颖川人,因为晋时为了躲避战乱,然后在荆州之华容,在那里安置,他的父亲起祖在梁元帝时被封为益阳侯,他的母亲徐氏,她生下智者大师的时候,梦见香烟五彩萦回入怀,又梦见口吞白兔,因是而发孕。在智者大师诞生的时候,红光耸宵,遍照天宇,周围的邻居看到了以为是失火了,争相过来观看,其实并没有什么火灾这样的事情,这个时候智者大师就诞生了,那孩子诞生了是不是要庆祝啊?家人就宰杀生畜(荤菜),来做食庆典,这个时候火灭汤冷,这事情做不成了。然后来了两位僧人,敲门说:“此儿道德所种,必然出家”,说完就隐身了。智者大师,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父母亲视如掌中之珠,智者大师在他襁褓的时修就能够合掌,坐时其面必向西,七岁到了寺庵,出家师父教他普品门,口诵一遍即能成诵,到十七岁时欲发心出家父不许,当时夜梦身至一高山下临大海,上有僧举手召之,复伸臂至山麓,接师入伽蓝,僧复谓曰:“汝后当居于此。当终于此”。此山即天台山是也。故智者之后住天台盖有夙缘也。年十八时父母相续逝世,即辞兄陈针出家于湘洲果缘寺,依旧师法绪出家,至二十岁尽受具足戒,精研戒律,凡开遮持犯,微细戒品无不通达,并精通方等大乘经典,后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经,历二旬,诵遍三部,尽显方等圣像现前,一夜梦诸经像杂满乱室,觉自身处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则整理经书,此即表师后来并如来本怀,判五时八教,所有大小圆钝,分别清楚,无混乱之弊;后闻南岳慧思大师至光州大苏山,即往礼拜,师曰:“而昔与吾同在灵山共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乃命其诵法华经,精进持诵,所谓切柏代香,卷帘进月,深心精进,不殆不辍,不起妄想分别,暮则诵念法华经,经过二七日,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里面有:“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忽然入定,于定中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是知释迦牟尼佛现今仍在灵山说法,众生障深慧浅故未知见,师即所将证悟者禀知南岳大师,南岳大师听后感叹曰:“非汝莫证,非余莫识。然后又告增进功夫,大师复加功用行,是夜精进,功愈百年,当时南岳告智者曰:汝所得者,乃“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乃“初旋陀罗尼”也。获世无碍辩,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莫能及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师依止南岳大师约有七载,后南岳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讲,大师种无碍辩,唯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咨审,余悉自裁。南岳手执如意,临席赞曰:“善哉善哉,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余老矣,久羡南岳,当往居之,愿尔弘扬大法,勿作佛法断种人也。”师即奉训,不扈从往南岳,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出至金陵,时节魏失大势,无从请法。有僧名法济,自矜禅学,大师偶遇之,彼倚卧而问大师:“为一人于定中,闻摄山动地。知有僧诠练无常,此何定也
”智者对曰:“边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法济即惊起而为师曰:“我尝得此定为人说,即失此定”。从此名闻朝野,使当时宰官闻风而来亲近求法者不计其数,后帝亦来闻经,遂拜为国师,皇后皈依。待三十八岁时为大众曰:“余始作讲经,听者寡而获益者众,今第二会讲经,听众三四百,而获益者反少;第三会讲经,听众四五千,而获益者更少,足证佛法之不易入也,如此弘法无益于事,余将去天台山隐居”。师至山时见有神僧居定光庵中,是平素相识者,问曰:汝认识我否?“师即知前于梦中所见者是,定光谓智顗曰:“此处金地,是吾所住,此山银地,汝宜居焉”,智者乃于北峰创立伽蓝,是夜闻空中钟馨之声,正显大师得助之相。寺北别峰名华顶,师往头陀。忽于后夜大声雷震,风雨骤至,诸魔鬼魅状甚恐怖,大师安心空寂,诸魔自退,后魔复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扰乱之,师为深念思下,了达一切皆是幻化,本无所见,未已见一神僧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后将天台山四面之海水共三百里尽做放生池,正显慈悲济物为大师之本怀尔。后至荆州玉泉山,建立道场,光盛伽蓝,为之献身保护,并以神力修建庙宇,请大师住息,大师于此作为宏宗演教之意,以后说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台宗于是长扬,门庭从此光辉。
好,从以上智者大师的略微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位智者大师非常了不起,他创立了我们中国最著名的八宗之一——天台宗,他是天台宗真实的创始人,智者大师给中国佛教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被号为东方小释迦。在我们东方震旦国土,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智者大师对后人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也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有些论后来也都假借智者大师之名来宣说,比如说今天流传很广的《净土十疑论》,这个《净土十疑论》好像也收在大藏经中,这个论其实应该来说根本就不是智者大师所作的,智者大师不可能会造这样一个荒谬的论出来,你看说智者大师造这个净土十疑论,今天在我们网络上也非常幻行,大家可以看相关资料,比如说台湾有一位禅照法师,对这个专门作过批驳,特别是我们这边对慈宗相当了解的同修,就很轻易地看出这个论的荒谬之处。比如说净土十疑论所讲的第七疑,其中对兜率净土的毁谤和污蔑持一种不正见,大家不应该以此作为修行的归要,要避而远之,凡是认真看过《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的人,对这个论所说的这种带着极强烈的自我宗派、自我执著色彩的论,当有个正知见去辨别,那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也很多,有很多文章都假托过去很有影响力的人来说,这样便于流通,当然也带来些流弊,这是略说智者大师。
好了,再接下来说,这本我们所说的《童蒙止观》,这个是为智者大师他在家的俗兄陈针而说,我们来说一下陈针的故事。那这位陈针,他怎么会成为这本论的领受者呢?这里也是有一段来由的,所谓法不孤起仗缘乃生,所以此部小止观的宣说也不是毫无因缘的,当时据说,智者大师在家有位兄长名叫陈针,刚才讲智者大师略传的时候说过,当时他在军队里面是位将军,中军参将,他活到四十岁的时候,一天在路上遇到传说中八仙过海中的仙人张果老。张果老对他说,“看你的相,阳寿已尽,七月必死,你可能也就是这一两月之间,你可能都很难活过去”,陈针闻之悚然,来问计于智者,智者大师对他说,“汝听吾言修此,即可得免”,陈针愿受教,大师乃述其简要之小止观,令修止观功夫,于是陈针遵循这种教导,切实地修行,到了第二年又碰到张果老,张果老看到他,感到骇然,曰,“汝得不死,岂食长生不死之药乎?”对曰,“非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观坐禅功夫,故获如是”,张果老感叹说,“佛法之不可思议,能起死回生,可谓希有”。后来过了十五年,陈针在梦中梦见一个天宫,上面书写着“陈针之坛十五年后生此”,后来,陈针果然于十五之后与他的亲戚们辞别,临终的时候跏趺而坐,安祥而逝。所以说由这段记载可以知道说,以上我们所见的小止观法门,确实是智者大师为他的俗家兄长陈针所说。这里可能有人说,“啊?他修小止观,最后得升天,那升天不是还要堕落了吗?那这个小止观有什么好修的?”大家要搞清楚,陈针他所修行的止观,虽然最后的果报是往生天道,这个我们也不能一概认为说,当然他的原因是为延年益寿,。但是我们看小止观后面智者大师的开示就会知道,这个不是仅仅为了升天,是为欲令其称佛道了生脱死,这是智者大师之本怀,也是我们修行止观的真义。你看书中最后在第十章证果那一章中详细地讲到成佛之果位的问题,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来的。那还有一点,修证的人,修道以后,此世命终,他往生的果报土也不一定,有的可能再往生人间,有的可能再往生天道,初果罗汉尚且天上人间往返最迟七次,证得四果阿罗汉完全解脱。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一往生天道,就好像是天道法门,就如同说,我们说到弥勒净土法门,不是说一往生兜率天,那是天道欲界,就堕落了,不能这样想,这样想就太愚痴了,兜率净土是弥勒菩萨所建立的净土,是最极殊胜和方便的,不能以凡情俗见去会知。
好,以上略微插一下,讲一下智者大师的由来和这本小止观的缘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弃盖第三。什么叫弃盖第三?先说个玄义。弃盖,就是弃舍禅定中的盖彩。这种盖彩就像把善根给盖住,缠缚着我们的善根不能开显,使我们禅定福德不能升起,它对禅定是个妨碍,一共分为五种,是称为五盖。所谓的贪欲、嗔恚、睡眠、调举、疑盖。一共五种。大家等会儿详细了解一下,这五种障碍禅定的相状,那么在我们修禅的过程中,要因此不断地升起正觉,正知,你觉知到,哦,这个是禅定中的盖禅,我必须呵责舍弃。对吧,这是我们要学习弃盖第三的用义,然后时时保持正念,能够升起正知,使自己的心免于掉五盖禅之中,那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盖禅的意义,下面来分别解说。到最后的时候,我再给大家揭示五盖禅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要点。好,…
《童蒙止观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