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 第三讲▪P3

  ..续本文上一页,狭路相逢躲也没地方躲,要作如此想。“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一生从少到老乃至死亡了还要贪着,人死以后的景象其实也可见一斑,一生中贪着爱欲不舍,从爱欲中来从爱欲中去,所以很多人死的时候就会显现出这种爱欲难舍的景象,所以很难住生净土。如果说是照看过死人的人就非常清楚,从男众来讲从女众来讲,很多人死了以后,虽然他的年龄很大了,但是他显现出来的景象是一种男女欲爱之后的景象,这个大家可以去参详,可见人之欲爱之深至死难舍。很多的人虽然说年纪大了,看起来好象是已经没有能力去追逐世间男女了,但是他的淫心并没有断除。所以以前我常说,越老越淫,非常之痛苦。人的皮肉渐渐地皱了,身根越来越没有力量越来越没有能力了,在远远地看着这些年轻人心生嫉妒,但是仍然执迷不悟,他只是觉得人生已去,他只是觉得我现在只是没有能力再享受了,所以他孤苦铃丁。所以说这样的人他很痛苦这一生,贪着五欲至死不舍,而且后受无量苦恼,因为其果报是欲往下堕。所以这五欲法跟畜生同有,不会比畜生好多少。所以说跟蓄生是一样的。所以说人活着一生只是为了这个跟蓄生有什么两样呢。所以说人一生活着只有真正遇到佛法去修行那生命才有意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成为恩爱奴,成为欲望的奴仆,成为他的奴隶。“坐此弊欲沈堕三涂。”这是果报。“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我今发心想修禅,这种欲望又成为我修禅定的障碍,所以我现在往前走,前路茫茫,当下想修又被障碍,所以说此乃大贼,当急远之。应当速速远离,生起这样的正知见。所以诃欲乃名第一。

   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人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 

   这个禅经偈中说到,生死不断绝,就是贪欲滋味的缘故,好象贪欲别有一翻滋味一般,种种贪欲之事。养冤入丘冢,虚受诸辛苦。什么是养冤,可以说是途受劳碌奔波。贪着五欲的人身臭就如死尸一般,九孔常流不净。所以说养冤入丘冢,人死了后不是埋到坟墓里去吗?这一生辛辛苦苦的不是虚受百般苦吗?九孔常流不净之物。比如说眼睛有眼屡耳有耳污鼻有鼻涕身有大小便常流不净,这种情况就象是厕所中的虫在粪中游戏快乐。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厕所中蛆蛆的故事,你用竹竿把它挑开它会拼命地往回爬,人之贪着五欲亦复如是。因为他看不破识不透,所以说愚人身无异。智者应观身。当知我们自已的自身,从外面来看好象都是很清净的,其实里面都是臭秽不堪,就象花瓶里面放着很污秽的粪屡,所以一旦这个瓶子破了,那么这些肮脏的东西都会流在外面,必知唯孔不及。我以前也打过一个比方,就象插满鲜花的厕所,这个厕所铺满了鲜花,撒满了香水,一时走进去好象一点也不臭,实际上它是厕所,臭不可闻,人的身体也是如此。所以智慧的人应该观察这个身心不可贪着,因为一切贪着皆来自对身心的贪着。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对于世间的所谓的欲乐就没有这样的牵累,也无所欲,这样则无有挂碍,无有挂碍者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对吧。所以说如此不染世乐者无欲者是名真涅槃,什么叫涅槃?涅槃并不是说你去到一个地方叫涅槃,真正在内心中离欲得清凉即名涅槃。所以我们应该“如诸佛所说。一心一意行。数息在禅定。是名行头陀。”这是佛陀告诉我们解脱之正道。必须生起定解,明白贪欲之过患,故为诃欲第二。好了,今天我们这个诃欲第二就讲解到这里。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好好去体会一翻,一定要生起这个正确的知见。这个非常的重要,其实我们学佛的人能不能真正地学佛关键就在这里。比如说我发心现在出家,其实最大的一个就是从现在起我知道离欲乃名圣道,我以此凡夫之身愿成道果,要出家而修道。出家意味着远离世间之男女,我不再享受这些世间之欲爱之缠绵,这很关键。我们今天的人之所以不能走出来,其实说穿了还是因为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有正知见,虽然一时不能完全地离欲,但是不可迷失正见。所以要朝着这方面去努力,如果你真的出家了,那出家其实已是在修道上走出了一大步,已成功一半了,因为你发心对了,这非常关键。所以大家平常每当这种贪欲现前的时候,你要提起正念,这些享受之因正是痛苦之因,这是导致种种苦患之源,一定要针砭诃责远离之。所以说诃欲第二是名为要。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接下来要讲的是弃盖第三,说到禅定的五种盖禅,所以要远离之才能得禅定。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最后作一个回向。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骄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弥勒尊佛!谢谢大家!祝大家六时吉祥!早成道业!

  《童蒙止观》第三讲补充教言

  悲华禅师讲

   很多人心里一直在倒来倒去,一直在矛盾之中,我到底是出家还是不出家?其实倒来倒去还是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出家有两意,首先第一个还是为了解脱自已,对不对,你怎么解脱自已?离欲则解脱。还有一个出家第二意是为了住持佛法,普法度众生,就这两个意思。所以说女子出家最低限度做到修行解脱她自已,但问题是女人业重,因为各种缘起的缘故,她这个出家非但没有好好地解脱自已,还经常给佛门添麻烦,所以说为什么遮止,不能轻易地令其出家。一样地,你出家不是解脱自已,那你出家做什么?出家来出家去,不出家也好,出来出去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你能不能远离这个世间的贪爱,对不对,所以我们今天讲外具五缘第二诃欲,这个欲都是外在的欲,对这能不能够生起正确的知见,自已渐渐地逐步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所以大家很在乎这些,你若是不在乎这些的话,你就不会在乎去观察这个上师到底有没有离欲,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样怎么样,这其实就出于你的这颗心。因为你自已的心对世欲贪着不舍,然后你自已有没有真正去反观自照去忏悔去悟道,结果反过来通地外在的东西去评判。有的人掩盖了自已内心的这种真实发心,一直在研究佛法教理,你研究那么多做什么,对不对?然后研究来研究去,看来看去用来评判用来鉴别,结果越滑越远。你没有从先止息自已的烦恼开始修道,没有走上渐渐离欲的正途,对不对,所以他就不重视戒行的操守,觉得那个东西不重要,然后慢慢地他很容易滑向歧途偏道,因为邪见如此,夫复可救啊,对不对?所以这有内在的因缘的。所以最近这几天我们讨论大家能认识到这样一个层面上来吗?很重要啊,宁可破戒不可破正见;持戒得升天,正见得涅槃啊。涅槃是生死解脱,升天暂时升天也只是的福报而已,福尽还堕,所以正见很重要。所以今天讲的诃欲第二实际上是诃欲第一了。所以大家要注意,这要点之要点在于获得正见,回去要好好想,一定要好好想,不要让自已的内心被这个欲染所迷惑,因为人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会找种种的借口,世上的男女大抵如此。说来说去,倒来倒去无非为了一个东西,对吧,欲心蒙蔽不是一朝一夕啊,能够真正地认识,能够真正地看破,所以说今生福缘能不能真正让你走上修道的路,要看你自已了。首先要获得正知见,不要因为自已一时做不到而心生邪念拒绝,或者心生邪染,以邪见来散播,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思考,静静地坐在那里反复地把这话提起来思考。前几天跟大家说了,人生修道是为什么?人生为什么苦,苦在哪里?为什么会苦?我们人世间所做种种什么是导致痛苦的因呢?到底什么东西的积聚使我们痛苦不断?这世间的因果要吃透,要真正地认识获正见。那出世间的因果呢,什么样才是真正地离苦呢?离欲才叫做真正地离苦,你能不能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呢?怎么样才能够获得离欲的道路呢,所以讲到八正道,讲到种种修道的正道,六度万行,这都是一样的道理,他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所以说知道这个核心了知这个正道名为得正见者,得到这个正见就能够安康地行走在这个正道之上。一样的道理,从最初皈依三宝发心来了解佛教去皈依,到后来去深入地去依止一位善知识去修道,他其实所走过的路程都是一样的,必须朝着这个方向走才会生起正信,只是不断地深入的区别罢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无始劫来习气难断,非一朝一夕所能了知。我们一方面修行要破除知见上的障碍,一方面要慢慢明白为什么自已很多行为不如法会导致我们不能解脱。所以说一边修这个智慧资粮,一边要积累福德资粮。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这样就不会迷失正道。

   我过几天就要走了,有的人心里着急,因为他跟着上师现在很多基本的东西还没搞懂,心里又急切,有的修法急切,很珍惜。有的人好象觉得无所谓,这跟他的初发心有关系。不管他怎么发心,人生时日无多,你每天听法你都要想到这种机会不会很多,所以天天要无常死想,这个不能断,你一旦忘记了无常死想,你的道心肯定有偏堕,你肯定会堕落的,这是必堕无疑的。所以说你如果念念不忘无常死想,一心向道,那你不会退堕。那这样慢慢地善根增长,福德禅定智慧增长,那将远离世间之贪欲,那你就会获得清凉解脱。大家好好地去想一想,对欲…

《童蒙止观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