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 第二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經文。

   “第叁得閑居靜處。閑者不作衆事名之爲閑。無愦鬧故名之爲靜。有叁處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極近叁四裏。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愦鬧。叁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這裏講到第叁種條件閑居靜處,即處所,也就是說第一不要多迎衆事,事情很多,我們平常說要閑下來,今天忙這明天忙那,這樣的條件都不具足,首先一個是閑。二要沒有愦鬧,所以名之爲靜,安靜的地方。如果你這個地方吵吵嚷嚷,人來人往,你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非常的複雜,每天都有人找你每天都有人跟你說話,那你說你怎麼修行辦道呢?所以要有安靜的地方要閑靜,閑居靜處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略舉叁處可修禅定,非常好。一個是深山絕人之處,這個非常好,比如說現在智光師父他出家,他在雲林寺裏面,雖然談不上非常深的深山,但確實也是人際關系很少,而且環境清幽,無內在關系之幹擾,在其中修禅是絕佳之處。所以稱爲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可以修頭陀行的,在阿蘭若非常寂靜的地方,就是離開這個聚落叁四裏遠這樣的地方,離城市有些距離,放牧聲絕,象車聲人聲的吵雜基本上聽不到,鬧中取靜,沒有這些愦鬧,這是第二,遠離愦鬧,這也是個好地方。叁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比如說到寺院裏面去,清淨的寺院,沒有這些居士整天在那裏吵吵鬧鬧,沒有一心辦道的妨礙,清淨伽藍中。現在很多寺院就具備這種情況,在裏面閑居靜處去修禅,這是第叁種情況,清淨伽藍。這叁種地方是屬于修禅的最好的地方。不鬧不吵沒有外緣幹擾,在清淨的伽藍中,這叁種情況提供叁種標准,聯系我們在實際當中與你的現實當中,比如說你做什麼工作,你的家人狀況怎麼樣,你的朋友交往圈子怎麼樣,你所居住的場所怎麼樣,你應該根據這叁點的要領盡量去創造。有的說這叁點我一點也做不到算了,我就不修禅了,不是這樣想的,這些阿蘭若處要我們自已去創造。這要看你自已這種修禅的心迫切不迫切,你的出離心強烈不強烈,如果一個人真的出離心很強烈,對這個修道他有這份心的話他會努力去創造的,而不是以此爲借口。我們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指我們今天衆生修道的緣很難具足,所以一定要做此善想。好了,我們把這個具緣第一繼續講完。要具五緣,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叁種情況,下面再來看下面第四種情況應該具備什麼情況來修禅。

   “第四息諸緣務。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爲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叁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舍。此爲息諸緣務。”大家理解一下這四種息諸緣務,什麼是緣務,也就是說這四種緣務它妨礙我們專心地進入禅修,大家先了解一下再說。第一治生緣務,爲了謀生作種種有爲事業,比如說做生意啊,作人際應酬這些東西。第二息人間緣務,比如說朋友親戚之間有很多人事往來這種。第叁種工巧技術緣務,比如說做木工,學醫術學唱歌學彈琴等等,對不對,學做木工學算卦算命等等這些所謂的世間工巧技術醫方禁咒等等,有的學畫畫學書法這些東西都妨礙我們去修禅,這是第叁種。第四種是學問緣務,比如說去學習讀誦聽學聽講等等,天天忙個不停,今天又哪裏道德教育班開班了,明天又哪裏什麼什麼課程要上學了等等。這些東西統統都叫緣務。攀緣之心使你不能載道,由此可見我們修禅者是過一種非常簡樸的生活,而且是盡量的少事情爲好,大家要正確理解。有的說我要工作我要吃飯,這些事情你都不讓我去做那我該怎麼辦呢,不現實啊,所以我現在不修禅了,我不能修禅了。剛才前面已經提到了,應該怎麼正確認識這個問題。首先你要認識我今天之所以要爲了在世間存活著,今天想要修道,卻不得不去做這些事情來維持自已的生計,所以首先人要知道這是一種業報,我的福報是不行的,這是第一個認識。第二個認識,我們既然已經處在這樣的因緣當中,不得不去爲些事間之務的時候,當然你要同時想到,你不能說我不去做事情,你不能說我幹脆就不去上班了,這些所有的該盡的責任我都不要去盡了,然後以此來給自已找一個借口,不去工作,工作也叁心二意,然後處在一種既沒有專心修道又沒有把世間的事情做好的狀態。今天我們這種修行人很多,要引起注意,這樣是不對的。所以我們前面說,你要明白這此東西對于我們初學者來說會妨礙我們的道心,我們要感歎福緣的不具足,你要盡力去創造這種條件,離開這種緣務,能做到盡量去做到,這樣才能增上我們的修行,如此才名爲善想。所以說知足少量,知量知足,這點非常重要。很多事情並不是說你無法修禅,而是你自已以此作爲一種借口而逃避修行。所以大家這兩種極端都不要走,這是爲要。下面再來看爲什麼要息諸緣務呢?“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這種行道的事情就算是報廢了,根本就做不成。這個大家都非常理解。這個不難理解。

   最後是第五,近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修道的第五個緣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有叁。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叁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示教利喜。略明五種緣務竟。”這是最後一種,親近善知識。我們平常說善知識通常是指能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實際上善知識也稱善友,有叁種含義。第一種外護善知識,這容易理解,他爲你作種種的安排,供養你修道,幫助你修道,起到一種護法的作用。你每當修到什麼他都會用他的財力用他的行爲用他的工作來幫助你,在外面上保護你不相擾亂,這種稱爲外護善知識,這種善知識有很大的恩德。比如說過去在叢林中,大家在禅堂裏面一心辦道,周圍有很多的信衆跑來幫忙應供,這種稱爲外護善知識。第二同行善知識,就是同道者。同修道友真正的同修道友,共修一道,大家修的道是一樣的,互相勸化互相勉勵,互相鼓勵,而且互相非常了解不會互相擾亂,這個互相之間的言語有助于我們發心向道,有助于我們保持禅修一種優良的環境,而不是互相讓對方謎失正道産生邪見。最近這幾天我們在不斷地講道友之間的因緣,真正的道友應該是共修一道,互相勸化不相擾亂,我給大家提出了幾點,互相之間要愛語慈心相向要如法行事要清淨自已和內觀,這很重要,我一共是講了這些要點,目的就是爲了這些。這樣同修道友之間就真正地變成了同行善知識,就如同普賢行願品裏說的,在任何時候同學都能聚會,這就是同學,修道的同學,難得可貴的同行善知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緣。叁者最後一個是最集中的教授善知識,他指導修道的次第,以種種內外方便的禅定法門示教令行,對你進行指導。你修禅的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你通地及時的彙報,通過善知識的及時的提醒都能夠使你免除這種修道的歧途和種種的魔境,這叫教授善知識。這是最最最重要的善知識。

   以上略明五種緣務境已經全部說完了。要想修道,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裏面第一講到具緣第一,一共講了五點,我們來複習一下,這個具緣第一五點都有哪些?第一首先講到持戒清淨的問題;第二講到的是關于衣食的問題,即衣食具足的問題;第叁講到關于能夠得到閑居靜處修道場所的問題;第四應該是息諸緣務,這種妨礙修道的雜事雜務止息它;第五講到一個親近善知識的問題,也就是要有一個非常好的道侶,以前道家講到一個叫財侶道伴,講的大致是這方面的事情。我們這分列五點所說已經非常詳盡了,大家好好地記住這五點,平常在修行當中在生活當中要以此來衡量自已,要感歎自已福緣之不具足,同是要努力精進地來創造這樣的緣起來修道,但是這點要特別提醒一點的就是,這裏面也講到,比如說雪山大士那是因爲堪忍力成,我們今天不屬于這樣的人,我們不能自已覺得自已就是這樣的人,比如說好象環境我能夠做到我就修這種無謂的苦行,這是一種極端;另外一種覺得我既然如此我就俗心載道,在意行禅,管它外在環境怎麼樣,就是我說的酒肉照喝照吃,外面卡拉OK的巴這些亂七八糟的朋友照交,然後號其名曰我此乃行菩薩道,欲緣念心,就是說我是在這個塵世間行道,會更容易修成,持這種邪見。初心行道者應盡量住阿蘭若處,盡量地遠離這些惡友惡知識,盡量地放下這些妨礙道心的緣務,如此方爲修行正道,這點千萬千萬要注意。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我來做一個回向。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刹土,吾等發願與衆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爲得文殊妙智慧,普願十方諸衆生,速往勝妙諸佛刹。

   願我常生諸佛前,願我能遇善知識,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衆生叁寶緣, 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 願我爲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憍慢,慈悲喜舍利人天, 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衆生成佛道!

   彌勒尊佛!謝謝大家!今天就講到這裏,祝大家早成道業,六時吉祥!

  

  

《童蒙止觀 第二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