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文。
“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这里讲到第三种条件闲居静处,即处所,也就是说第一不要多迎众事,事情很多,我们平常说要闲下来,今天忙这明天忙那,这样的条件都不具足,首先一个是闲。二要没有愦闹,所以名之为静,安静的地方。如果你这个地方吵吵嚷嚷,人来人往,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非常的复杂,每天都有人找你每天都有人跟你说话,那你说你怎么修行办道呢?所以要有安静的地方要闲静,闲居静处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略举三处可修禅定,非常好。一个是深山绝人之处,这个非常好,比如说现在智光师父他出家,他在云林寺里面,虽然谈不上非常深的深山,但确实也是人际关系很少,而且环境清幽,无内在关系之干扰,在其中修禅是绝佳之处。所以称为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修头陀行的,在阿兰若非常寂静的地方,就是离开这个聚落三四里远这样的地方,离城市有些距离,放牧声绝,象车声人声的吵杂基本上听不到,闹中取静,没有这些愦闹,这是第二,远离愦闹,这也是个好地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比如说到寺院里面去,清净的寺院,没有这些居士整天在那里吵吵闹闹,没有一心办道的妨碍,清净伽蓝中。现在很多寺院就具备这种情况,在里面闲居静处去修禅,这是第三种情况,清净伽蓝。这三种地方是属于修禅的最好的地方。不闹不吵没有外缘干扰,在清净的伽蓝中,这三种情况提供三种标准,联系我们在实际当中与你的现实当中,比如说你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状况怎么样,你的朋友交往圈子怎么样,你所居住的场所怎么样,你应该根据这三点的要领尽量去创造。有的说这三点我一点也做不到算了,我就不修禅了,不是这样想的,这些阿兰若处要我们自已去创造。这要看你自已这种修禅的心迫切不迫切,你的出离心强烈不强烈,如果一个人真的出离心很强烈,对这个修道他有这份心的话他会努力去创造的,而不是以此为借口。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指我们今天众生修道的缘很难具足,所以一定要做此善想。好了,我们把这个具缘第一继续讲完。要具五缘,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三种情况,下面再来看下面第四种情况应该具备什么情况来修禅。
“第四息诸缘务。有四意。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大家理解一下这四种息诸缘务,什么是缘务,也就是说这四种缘务它妨碍我们专心地进入禅修,大家先了解一下再说。第一治生缘务,为了谋生作种种有为事业,比如说做生意啊,作人际应酬这些东西。第二息人间缘务,比如说朋友亲戚之间有很多人事往来这种。第三种工巧技术缘务,比如说做木工,学医术学唱歌学弹琴等等,对不对,学做木工学算卦算命等等这些所谓的世间工巧技术医方禁咒等等,有的学画画学书法这些东西都妨碍我们去修禅,这是第三种。第四种是学问缘务,比如说去学习读诵听学听讲等等,天天忙个不停,今天又哪里道德教育班开班了,明天又哪里什么什么课程要上学了等等。这些东西统统都叫缘务。攀缘之心使你不能载道,由此可见我们修禅者是过一种非常简朴的生活,而且是尽量的少事情为好,大家要正确理解。有的说我要工作我要吃饭,这些事情你都不让我去做那我该怎么办呢,不现实啊,所以我现在不修禅了,我不能修禅了。刚才前面已经提到了,应该怎么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首先你要认识我今天之所以要为了在世间存活着,今天想要修道,却不得不去做这些事情来维持自已的生计,所以首先人要知道这是一种业报,我的福报是不行的,这是第一个认识。第二个认识,我们既然已经处在这样的因缘当中,不得不去为些事间之务的时候,当然你要同时想到,你不能说我不去做事情,你不能说我干脆就不去上班了,这些所有的该尽的责任我都不要去尽了,然后以此来给自已找一个借口,不去工作,工作也三心二意,然后处在一种既没有专心修道又没有把世间的事情做好的状态。今天我们这种修行人很多,要引起注意,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前面说,你要明白这此东西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会妨碍我们的道心,我们要感叹福缘的不具足,你要尽力去创造这种条件,离开这种缘务,能做到尽量去做到,这样才能增上我们的修行,如此才名为善想。所以说知足少量,知量知足,这点非常重要。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你无法修禅,而是你自已以此作为一种借口而逃避修行。所以大家这两种极端都不要走,这是为要。下面再来看为什么要息诸缘务呢?“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这种行道的事情就算是报废了,根本就做不成。这个大家都非常理解。这个不难理解。
最后是第五,近善知识,这个非常重要。修道的第五个缘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略明五种缘务竟。”这是最后一种,亲近善知识。我们平常说善知识通常是指能教导我们佛法的善知识。实际上善知识也称善友,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外护善知识,这容易理解,他为你作种种的安排,供养你修道,帮助你修道,起到一种护法的作用。你每当修到什么他都会用他的财力用他的行为用他的工作来帮助你,在外面上保护你不相扰乱,这种称为外护善知识,这种善知识有很大的恩德。比如说过去在丛林中,大家在禅堂里面一心办道,周围有很多的信众跑来帮忙应供,这种称为外护善知识。第二同行善知识,就是同道者。同修道友真正的同修道友,共修一道,大家修的道是一样的,互相劝化互相勉励,互相鼓励,而且互相非常了解不会互相扰乱,这个互相之间的言语有助于我们发心向道,有助于我们保持禅修一种优良的环境,而不是互相让对方谜失正道产生邪见。最近这几天我们在不断地讲道友之间的因缘,真正的道友应该是共修一道,互相劝化不相扰乱,我给大家提出了几点,互相之间要爱语慈心相向要如法行事要清净自已和内观,这很重要,我一共是讲了这些要点,目的就是为了这些。这样同修道友之间就真正地变成了同行善知识,就如同普贤行愿品里说的,在任何时候同学都能聚会,这就是同学,修道的同学,难得可贵的同行善知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缘。三者最后一个是最集中的教授善知识,他指导修道的次第,以种种内外方便的禅定法门示教令行,对你进行指导。你修禅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你通地及时的汇报,通过善知识的及时的提醒都能够使你免除这种修道的歧途和种种的魔境,这叫教授善知识。这是最最最重要的善知识。
以上略明五种缘务境已经全部说完了。要想修道,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里面第一讲到具缘第一,一共讲了五点,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个具缘第一五点都有哪些?第一首先讲到持戒清净的问题;第二讲到的是关于衣食的问题,即衣食具足的问题;第三讲到关于能够得到闲居静处修道场所的问题;第四应该是息诸缘务,这种妨碍修道的杂事杂务止息它;第五讲到一个亲近善知识的问题,也就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道侣,以前道家讲到一个叫财侣道伴,讲的大致是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这分列五点所说已经非常详尽了,大家好好地记住这五点,平常在修行当中在生活当中要以此来衡量自已,要感叹自已福缘之不具足,同是要努力精进地来创造这样的缘起来修道,但是这点要特别提醒一点的就是,这里面也讲到,比如说雪山大士那是因为堪忍力成,我们今天不属于这样的人,我们不能自已觉得自已就是这样的人,比如说好象环境我能够做到我就修这种无谓的苦行,这是一种极端;另外一种觉得我既然如此我就俗心载道,在意行禅,管它外在环境怎么样,就是我说的酒肉照喝照吃,外面卡拉OK的巴这些乱七八糟的朋友照交,然后号其名曰我此乃行菩萨道,欲缘念心,就是说我是在这个尘世间行道,会更容易修成,持这种邪见。初心行道者应尽量住阿兰若处,尽量地远离这些恶友恶知识,尽量地放下这些妨碍道心的缘务,如此方为修行正道,这点千万千万要注意。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我来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愿我能遇善知识,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 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 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憍慢,慈悲喜舍利人天, 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弥勒尊佛!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早成道业,六时吉祥!
《童蒙止观 第二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