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 第三讲

  《童蒙止观》第三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贱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沈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人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 

   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我们讲解《天台小止观》第三章,已经讲到诃欲第二,在上面我们讲到在修习止观之前首先要具缘第一,已经讲解完毕,接下来讲诃欲第二,来看下经文。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这一章要讲到诃欲。“欲”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世间的五欲,一种感观对外界所产生的贪欲。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我们欲爱众生整天到晚都在这种贪欲之中,但是,这里面告诉我们,要想修习止观坐禅必须对这种贪欲有所诃责,要深明贪欲之危害。所谓五欲者在世间人看来是所渴爱乐,执着不舍,一直在追求和享受其中。但是对于修道者来说这是洪水猛兽,是毒蛇,必须远离。所谓欲者岂是说能远即能远者,这里面说到一个修道。那么这里所说的诃欲第二,有诃责的意思,诃责就是不以此为善,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明确,这是不好的,这是妨碍修道,妨碍进行坐禅的,首先要有正知正念。当然,不是说你马上就能达到五欲,但是也不能说我现在一时达不到五欲,甚至反过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使我们的心不能进入到修道之中去,这点很重要,所以这是诃欲第二。在心识里面对五欲的贪着进行诃责,有这样想的人名为善想,持这样见的人名为正见。我们知道在尘世中,我们凡夫轮回在六道中,可以说是无一不苦,那这种苦苦的苦象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并不是我们现在眼前种种受用如何的缺乏,而是我们的内心因为无明起惑的原故而对外界贪着不舍,也就所谓的贪欲不断。我们日常的那种贪求追逐享受的心它正是导致苦的因,如此名为世间之因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正知见,要明白苦谛和集谛的道理。苦何名为苦,苦的因是什么?苦从何而来?苦乃集而来,集召而来,贪欲之集召而来,简单讲就是这样,要有基本的正观念。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这一章首先要作如是想。深思因为无始以来这种贪欲爱染之心可以讲是根深蒂故,我们修道的人从现在开始向了宣战,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这种对自我的执着对贪欲的执着他会不断不断地以种种面目来自我维护,他会不断地在内心好象悦服你自已:哎~这道有什么好修的,所谓的佛陀离欲即灭苦之道这现实吗?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坚定地走上修行的道路很关键很关键一点就在于这一点上没有看破,不能获得正知见。也可以这么说,今天的人修道很难证果很难真正地趋入佛法的修习,最关键时关键还在于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那既然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欲没有生起诃责之心,却反以此为乐,甚至有的行者甚至贪欲行道,认为我修的是大密法,我的根基非同一般,那么我放纵这种贪欲好象亦能成佛道,那作如是想者则离道甚远。所以今日修行者多证果者少,这个修习想寻求禅定之道获得智慧之门者多,却注重戒律之行持,行持这种离欲之道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说得到圣果很艰难。何以故?不是圣果难修,乃是其道不正。所以首先要建立这样一个正知见,诃欲。这里说的是诃欲第二,是按顺序来说,其实呢以修道来说诃欲第一。前面讲要具备五种因缘,这里讲修道第一个首先第一个就要诃责贪欲,我们讲下去。这里智者大师说了,凡欲修习止观首先必须先要诃责,这点很重要,要诃责这颗贪欲之心。我们修道其实都是围绕这个而来的。比如我们上一讲讲到要蓄衣,如何蓄衣第三种情况讲到多寒国土而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其百衣之外亦说净,资粮知足,这里面其实也说到一个贪欲的问题。比如说前面讲的要需说净,这个在前一章我们没有很详细地进行解释,这个说净的意思其实上也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这种贪欲,说净,比如说把我们统统受用的种种必需之物,比如说百衣等物,比如说一百件依服每一件都不同不重复不浪费都只是必需的。说净就比如说这件东西我观想我供养给佛法僧三宝,这一切都供养给三宝,然后这些东西都是上师三宝所赐予我的,那既然是赐予我的我要倍加珍惜这不是我的自已的财物,所以这也是为了起这种珍贵想远离这种贪欲而产生的。所以说修道的核心在于离欲。因为从世间因果来说苦的原因是因为贪欲,那么灭苦就是在于离欲,那如何灭苦呢?也就是说通过修道达到对实相的了悟,从而远离对种种外境内境的贪着这个名为修道。那以如是灭谛和道谛名为出世间因果。所以说视出世间因果都围绕着一个欲字而展开,因为欲而受苦,因为离欲而解脱,所以说也是围绕着苦字而展开。而苦字最极精要者即是跟这个欲有关,所以我们回想一下《楞严经》里面一开篇也是从这个最极之贪欲与男女之贪淫这个缘起而开演,这也是大家能不能真修实证一个最关要最关要的地方。我们来看“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这里总说,五欲者就是世间的色声香味触,因为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我们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这个最眼前最现实最能让我们心生贪着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外尘,世间外尘五欲它能够逛惑一切凡夫未得道果未得圣智者,心很难离开这些染着,所以令生爱着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种爱着我刚才说了这是过罪过失,所以我们不应当亲近,越亲近则染着越深,就象抽烟一样,越抽瘾越大,我们去亲近这些能让我们心生爱着之物,那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贪爱,所谓身心越来越麻木,他的欲望就越来越高,沉溺于此种爱欲者他只要回观反照内心他就会明白确实如此。今天的人我们物质生活很丰富,大家都说这个社会是现实的,那我的人生也应该是现实的,那所谓的现实无非就是说这些色身香味触的现实享用罢了。大家以这个作为人生的第一幸福。殊不知若人沉轮于贪图感观之享乐则去道甚远啊,那么生命中的罪业他也就越积造越大,那人生的苦难也越来越难以避免了。所以今日佛陀的教言难以被一般人所接受,这个确实是有其原因。也是我们今天人业重的缘故,业越重越没有办法听闻这样的教法。有些同修尽管已经归入佛门,但是对于这于这一点没有真正地认识。都心存侥幸,也是怀着这种爱染之心进入佛门。所以这样的人他非常在乎,他知道他自已不是离欲的人。比如说他想亲近善知识他就会非常在乎这位善知识是不是非常圣洁的人,如果善知识稍微有一点显示出和常人差不多,他马上就会心生疑谤,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期盼呢?这其实也是因为他自已对这种欲苦的认识很强烈的缘故。他认误未必是正确的,他也知道自已内心深处允满了贪欲,他不从自身去要求,他认为依照外在的力量就能够使自已得到一种清净的果实。所以说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即使归入佛门或者依止善知识修行他也难逃其心,这个今知明为俗心非为道心。何为道心呢?道心应是深知自已贪欲之过患,诃责之而猛然地忏悔自已,努力踏实地用功修行办道,使内心渐渐地远离这种贪欲,然后依师教而奉行,以自已的闻思修行来体证佛法,这样才是真正的修道行人,能免于种种偏道歧途。所以今天讲的这个非常重要,也是第一重要。虽然章节为诃欲第二实为诃欲第一。比如说从戒律上来说,在家人讲到杀盗淫妄酒,杀字摆在第一位,但是讲到出家戒律是淫字摆在第一位,何以故,因为贪淫之心之难,色欲实是凡夫众生最难最难超越的一个关口,所以说戒律显示如此也表明了修道最终的归处是何…

《童蒙止观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