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你會不會把他拉開、會不會把他罵一頓不讓他玩?我想這個問題大家都會回答。做父母的是否會在旁邊急得又跺腳、又叫又罵,告訴他:有真車不玩,爲什麼非要玩這個玩具車呢?
爲什麼作爲一個大人來講,你給他玩具車,他也不玩?這就是佛門裏面所講的“見地”!他已經成長起來了,已經認識到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了。
一旦他認識到真的以後,他就有膽識去學真的、去開這部真車了!即便是很累,他也願意去學,尤其是在學的過程中,如果是很用心的話,他會忘掉周圍的一切。只有等他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的時候,他才能夠完全和這個車融爲一體。
會開車的人都知道,人、車和路,叁者合而爲一,才能夠把這個車開好,才算是你開到家了。那麼我們學佛在即將入道的時候,也是這樣,把自己忘掉了,甚至在用功的過程當中,連方法也忘掉了,沒有感受到自己在使用一個方法,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順利!
爲什麼修到這個程度,會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這個法呢?那是因爲他通過“謙恭心”這個手段走進去了,才有這種狀態。一個人的謙恭心是很難培養起來的,爲什麼有些人的謙恭心培養不起來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他的業障深重!
我們見到佛能夠生起恭敬心,爲什麼你見到佛生不起恭敬心呢?這就是業障!你又想學佛,謙恭心又生不起來,你又怎麼解釋呢?往往會爲自己開脫、找理由,說是和他沒有緣!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存在你跟這個佛有緣,跟那個佛沒有緣。佛與佛是同一體的!
在最初培養謙恭心的時候,可以通過一種有爲的方法、勉強自己的方法,強迫自己去做,學著奉獻、學著順從。時間一久,自己的謙恭心就産生了,“我執”就會逐漸、逐漸地退到一邊。我們每個人在接受一件新鮮事物之前,幾乎都是通過一種有爲的手段去接受的。一旦接受了以後就會進入到一種自動的狀態裏面,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就進去了!
大家是否聽說過“習慣成自然”這句話?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連頭都不會磕,而且在磕頭的時候,看到人多,自己的臉都紅,不好意思磕頭。我自己就有過親身體會,我出家以後第一次回家看父母的時候,還換上俗家的衣服回去,不好意思穿出家人的衣服。
爲什麼自己願意當和尚,回家看父母又不好意思穿和尚衣服呢?我不知道你們在座的是否有過類似我這樣的情況,不過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穿著這身和尚衣服,走到大街上感覺到無限光榮、無限自豪!
真的,我知道這身衣服很難穿得起來!而且我穿了十幾年了沒有脫掉。曾經和我一起有幾十個人在穿這身衣服,已經有一半人脫下這身衣服了。雖然他們還有信仰存在,但是這身衣服他們穿不起來了!也許我這身衣服穿得不是那麼整齊、那麼莊嚴,但始終還是穿在自己身上沒有放棄。
稍微出家久一點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寺廟一直沒有動,就像是生根了一樣,而出家人呢?一年會換好幾輪!去年冬天我回到我讀書的地方 ——廈門,那裏的領導已經換了十幾輪了,也就是說一年就換一次!而寺院呢?依然如故。自古就有“鐵打的寺廟,流水的僧”一說。
我們在學靜坐的時候,心裏的妄念與煩惱,同這個道理一模一樣!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煩惱。而每一個念頭出現以後,都不會定在這裏不跑掉。如果你真的産生了一個念頭沒有走掉的話,這也是一種定。問題是每一個念頭都留不住,念念都在跑、都在産生。
不論你産生出哪一種念頭,你學佛的謙恭心與奉獻精神必須始終存在。因爲學佛,是從奉獻中學;悟道,是從謙卑中悟。你要想入道,在此之前你首先是要悟道。你不悟道,就不明白方向;你的方向找不到,你是不可能入道的。
剛才講到,見地的一半是謙恭心、是奉獻精神。這種奉獻不是專指佛門裏面的奉獻,你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你都可以借助這些事情來奉獻你自己。你只有通過不斷地奉獻,才能夠使自己博大的心量打開。既然是學佛,就要具備佛的心量,你以凡夫的心量永遠沒有辦法與佛相應。
你如果采取一種索取的方式來學佛,如果你很細心的話,你這樣做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自己越來越孤立!身心會越來越幹枯。因爲入道,靠這個法脈的力量、靠傳承的加持力。你如果沒有謙恭心和無我的心,這種加持力和法脈的力量你也得不到!
因爲這種傳承的力量,它沒有辦法進入一個凡夫的心態裏面去。雖然它的力量很大,但是凡夫的我執和狹隘更堅固。爲什麼有的人學東西特別快,有的人學東西很慢,我們通常說“這個人的頭腦很複雜,外面的東西進不去”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你是想要學東西,那麼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的頭腦給空掉,放棄過去原有的成見。一個明師的力量雖然無處不在,但是一個凡夫的我執與成見也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我執和成見放棄的話,無論你采用任何一種方法來修煉,都沒有辦法進入到核心裏面,只能夠在核心外面轉來轉去。
我們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學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頭腦裏面所有的成見都放到一邊,否則的話,是沒有辦法學進去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並不是說我們過去所學的東西都不要了,而是爲了學到更新、更多、更好的東西,把我們原有的東西先放到一邊。不是說不要了、不用了,將來還是要用的。
就像你想把新家具搬到你的房間裏面去,必須要把你房間裏面原有的舊家具先整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挪出更大的空間,才能夠把好的家具搬進來。
你們春節期間來了一些新到的人,聽我講的開示比較少,我想今天給你們多留點提問的時間,對于自己修行途中不了解的問題,可以隨便提出來。
如果一個人在世俗上就是貪生怕死、貪圖享受,那麼,他有一天出家當和尚了,還是貪生怕死,還會貪圖享受!一個人無論做什麼,只要是投入,他都會成功。他只要是敢做,也會成功!
現在的人已經沒有這個膽量了,尤其是現在學佛的人,更沒這個膽量了!比起世俗的人差多了,簡直沒辦法和世俗的人比。世俗的人他有那股力量存在,他有那種忘我的精神去追求世俗的功名,一旦轉向學佛修道,同樣還會是不要命地來學佛修道!
既然我們已經是學佛修道的人了,我們又貪生怕死、貪圖享受、沒有忘我的精神,那就意味著我們過去沒學佛之前也是這樣。有一天我們不學佛了,也還是這樣。
問:學佛的人能不能莊嚴國土?
師:莊嚴不了。學佛的人莊嚴不了國土,連自己的房間都莊嚴不了。你們去看看學佛人的房間,都像個狗窩、像個豬窩一樣,他怎麼能夠莊嚴國土呢?連自己十幾平方的房間都莊嚴不起來,還莊嚴什麼國土呢?
你們可以仔細地看一下學佛人的房間,大部分都是狗窩、都是豬窩。百分之八十都是大老粗、土包子!你們可以去看看,也許我這句話表達的方式不對,因爲我本身也是一個大老粗,也沒文化,所以我表達的也很難聽。我要是個文人墨客,我會表達得非常婉轉,大家就很願意聽、很容易接受。
可是你們不幸運,碰上個大老粗在講開示,所以只能夠聽到不開心的!一個人的房間不整齊、不莊嚴,他怎麼能夠把外面的環境給整齊、莊嚴起來呢?一個人的內心一團糟、一塌糊塗,他怎麼能夠改變外面的環境,使之整齊、莊嚴、清靜呢?哪有這樣的道理?!
我以前講過一個問題,在這裏住久了的人都知道,我們這裏最早的幾個種菜的人,他菜地裏的草長得跟菜差不多,他也看不見.。我經常問自己,爲什麼菜地裏的草長得跟菜差不多呢?爲什麼他們看不見呢?
後來換了兩個北方的比丘尼(現在走了一個,還有一個在),她們兩個把菜地裏面打理得一棵草都沒有,根本找不到草!爲什麼這兩個比丘尼種菜,菜地裏面沒有草呢?爲什麼她們的眼裏容不下一棵草呢?爲什麼菜地裏一棵草都找不到呢?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
現在那塊菜地是明厚在管,也是看不到一棵草。爲什麼前後幾個種菜的區別這麼大呢?最初那幾個種菜的,他們從來不把內心裏面的貪、嗔、癡草去用功拔除,他內心裏面本身就充滿了貪、嗔、癡、慢、疑這些雜草,他看不見。他內心的草看不見,那麼外面的草他也看不見;他對內心的草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了,那麼他對外面的草也是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了。因爲他有一顆馬馬虎虎的心,到哪裏都會是馬馬虎虎、一馬虎到底!
後來換了幾個種菜的人,他對自己要求嚴,所以對環境要求也莊嚴。他不允許內心生長貪、嗔、癡的草,所以也不允許外面環境生長另一種雜草!他內心喜歡清靜、喜歡整齊、喜歡完美,所以他外面所做的一切事情也是追求完美、追求整齊。
實際上我們外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寫照,也可以說是內心的顯現。我們平常說:“這個人的心哪,很難了解、看不透。”這是俗人說的一句話,實際上你看這個人的衣著打扮、房間擺設、走路方式、坐的姿勢,就完全可以看得出他內心是一種什麼狀態。內心的形象,通過外面的舉止體現得淋漓盡致!
《降伏其心 叁 師承與法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