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你会不会把他拉开、会不会把他骂一顿不让他玩?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会回答。做父母的是否会在旁边急得又跺脚、又叫又骂,告诉他:有真车不玩,为什么非要玩这个玩具车呢?
为什么作为一个大人来讲,你给他玩具车,他也不玩?这就是佛门里面所讲的“见地”!他已经成长起来了,已经认识到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了。
一旦他认识到真的以后,他就有胆识去学真的、去开这部真车了!即便是很累,他也愿意去学,尤其是在学的过程中,如果是很用心的话,他会忘掉周围的一切。只有等他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的时候,他才能够完全和这个车融为一体。
会开车的人都知道,人、车和路,三者合而为一,才能够把这个车开好,才算是你开到家了。那么我们学佛在即将入道的时候,也是这样,把自己忘掉了,甚至在用功的过程当中,连方法也忘掉了,没有感受到自己在使用一个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顺利!
为什么修到这个程度,会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这个法呢?那是因为他通过“谦恭心”这个手段走进去了,才有这种状态。一个人的谦恭心是很难培养起来的,为什么有些人的谦恭心培养不起来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他的业障深重!
我们见到佛能够生起恭敬心,为什么你见到佛生不起恭敬心呢?这就是业障!你又想学佛,谦恭心又生不起来,你又怎么解释呢?往往会为自己开脱、找理由,说是和他没有缘!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存在你跟这个佛有缘,跟那个佛没有缘。佛与佛是同一体的!
在最初培养谦恭心的时候,可以通过一种有为的方法、勉强自己的方法,强迫自己去做,学着奉献、学着顺从。时间一久,自己的谦恭心就产生了,“我执”就会逐渐、逐渐地退到一边。我们每个人在接受一件新鲜事物之前,几乎都是通过一种有为的手段去接受的。一旦接受了以后就会进入到一种自动的状态里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就进去了!
大家是否听说过“习惯成自然”这句话?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连头都不会磕,而且在磕头的时候,看到人多,自己的脸都红,不好意思磕头。我自己就有过亲身体会,我出家以后第一次回家看父母的时候,还换上俗家的衣服回去,不好意思穿出家人的衣服。
为什么自己愿意当和尚,回家看父母又不好意思穿和尚衣服呢?我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是否有过类似我这样的情况,不过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穿着这身和尚衣服,走到大街上感觉到无限光荣、无限自豪!
真的,我知道这身衣服很难穿得起来!而且我穿了十几年了没有脱掉。曾经和我一起有几十个人在穿这身衣服,已经有一半人脱下这身衣服了。虽然他们还有信仰存在,但是这身衣服他们穿不起来了!也许我这身衣服穿得不是那么整齐、那么庄严,但始终还是穿在自己身上没有放弃。
稍微出家久一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寺庙一直没有动,就像是生根了一样,而出家人呢?一年会换好几轮!去年冬天我回到我读书的地方 ——厦门,那里的领导已经换了十几轮了,也就是说一年就换一次!而寺院呢?依然如故。自古就有“铁打的寺庙,流水的僧”一说。
我们在学静坐的时候,心里的妄念与烦恼,同这个道理一模一样!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烦恼。而每一个念头出现以后,都不会定在这里不跑掉。如果你真的产生了一个念头没有走掉的话,这也是一种定。问题是每一个念头都留不住,念念都在跑、都在产生。
不论你产生出哪一种念头,你学佛的谦恭心与奉献精神必须始终存在。因为学佛,是从奉献中学;悟道,是从谦卑中悟。你要想入道,在此之前你首先是要悟道。你不悟道,就不明白方向;你的方向找不到,你是不可能入道的。
刚才讲到,见地的一半是谦恭心、是奉献精神。这种奉献不是专指佛门里面的奉献,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你都可以借助这些事情来奉献你自己。你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才能够使自己博大的心量打开。既然是学佛,就要具备佛的心量,你以凡夫的心量永远没有办法与佛相应。
你如果采取一种索取的方式来学佛,如果你很细心的话,你这样做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自己越来越孤立!身心会越来越干枯。因为入道,靠这个法脉的力量、靠传承的加持力。你如果没有谦恭心和无我的心,这种加持力和法脉的力量你也得不到!
因为这种传承的力量,它没有办法进入一个凡夫的心态里面去。虽然它的力量很大,但是凡夫的我执和狭隘更坚固。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特别快,有的人学东西很慢,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的头脑很复杂,外面的东西进不去”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你是想要学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头脑给空掉,放弃过去原有的成见。一个明师的力量虽然无处不在,但是一个凡夫的我执与成见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把我执和成见放弃的话,无论你采用任何一种方法来修炼,都没有办法进入到核心里面,只能够在核心外面转来转去。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头脑里面所有的成见都放到一边,否则的话,是没有办法学进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不是说我们过去所学的东西都不要了,而是为了学到更新、更多、更好的东西,把我们原有的东西先放到一边。不是说不要了、不用了,将来还是要用的。
就像你想把新家具搬到你的房间里面去,必须要把你房间里面原有的旧家具先整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挪出更大的空间,才能够把好的家具搬进来。
你们春节期间来了一些新到的人,听我讲的开示比较少,我想今天给你们多留点提问的时间,对于自己修行途中不了解的问题,可以随便提出来。
如果一个人在世俗上就是贪生怕死、贪图享受,那么,他有一天出家当和尚了,还是贪生怕死,还会贪图享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投入,他都会成功。他只要是敢做,也会成功!
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个胆量了,尤其是现在学佛的人,更没这个胆量了!比起世俗的人差多了,简直没办法和世俗的人比。世俗的人他有那股力量存在,他有那种忘我的精神去追求世俗的功名,一旦转向学佛修道,同样还会是不要命地来学佛修道!
既然我们已经是学佛修道的人了,我们又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没有忘我的精神,那就意味着我们过去没学佛之前也是这样。有一天我们不学佛了,也还是这样。
问:学佛的人能不能庄严国土?
师:庄严不了。学佛的人庄严不了国土,连自己的房间都庄严不了。你们去看看学佛人的房间,都像个狗窝、像个猪窝一样,他怎么能够庄严国土呢?连自己十几平方的房间都庄严不起来,还庄严什么国土呢?
你们可以仔细地看一下学佛人的房间,大部分都是狗窝、都是猪窝。百分之八十都是大老粗、土包子!你们可以去看看,也许我这句话表达的方式不对,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大老粗,也没文化,所以我表达的也很难听。我要是个文人墨客,我会表达得非常婉转,大家就很愿意听、很容易接受。
可是你们不幸运,碰上个大老粗在讲开示,所以只能够听到不开心的!一个人的房间不整齐、不庄严,他怎么能够把外面的环境给整齐、庄严起来呢?一个人的内心一团糟、一塌糊涂,他怎么能够改变外面的环境,使之整齐、庄严、清静呢?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以前讲过一个问题,在这里住久了的人都知道,我们这里最早的几个种菜的人,他菜地里的草长得跟菜差不多,他也看不见.。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菜地里的草长得跟菜差不多呢?为什么他们看不见呢?
后来换了两个北方的比丘尼(现在走了一个,还有一个在),她们两个把菜地里面打理得一棵草都没有,根本找不到草!为什么这两个比丘尼种菜,菜地里面没有草呢?为什么她们的眼里容不下一棵草呢?为什么菜地里一棵草都找不到呢?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现在那块菜地是明厚在管,也是看不到一棵草。为什么前后几个种菜的区别这么大呢?最初那几个种菜的,他们从来不把内心里面的贪、嗔、痴草去用功拔除,他内心里面本身就充满了贪、嗔、痴、慢、疑这些杂草,他看不见。他内心的草看不见,那么外面的草他也看不见;他对内心的草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了,那么他对外面的草也是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了。因为他有一颗马马虎虎的心,到哪里都会是马马虎虎、一马虎到底!
后来换了几个种菜的人,他对自己要求严,所以对环境要求也庄严。他不允许内心生长贪、嗔、痴的草,所以也不允许外面环境生长另一种杂草!他内心喜欢清静、喜欢整齐、喜欢完美,所以他外面所做的一切事情也是追求完美、追求整齐。
实际上我们外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写照,也可以说是内心的显现。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的心哪,很难了解、看不透。”这是俗人说的一句话,实际上你看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房间摆设、走路方式、坐的姿势,就完全可以看得出他内心是一种什么状态。内心的形象,通过外面的举止体现得淋漓尽致!
《降伏其心 三 师承与法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