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与法脉
学佛的人经常听到一句话:“师承、法脉”,那么究竟“师承、法脉”对于学佛是不是很重要呢?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何为师承与法脉。用比较通俗简单的话来讲,师承与法脉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你修行的这个方法,来源于什么地方,是哪个派系、是出自哪一脉,是从哪个地方延续下来的。
那么我们没有法脉、没有师承,自己是不是也能够修行?是不是也能够入道?对于一个修行人,是不是一定要有师承与法脉?我们自己研究佛经,是不是也能够悟道?乃至说是否也能够解脱、甚至开悟成佛?!过去的修行人,是不是都有法脉?我们现在的修行人通过现在这种传播方式、学佛方式,是否真的就能够悟道?
因为到处都是佛经,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闻到佛法。按道理来讲,现在学佛的条件这么好,容易闻到佛法、容易得到佛经!可是为什么没有古时候证果的人多呢?
在古时候,要去拜访一位明师,要走好几个月的路,甚至要走一年、两年的时间,才能够拜访到这位明师!古时候要读一本佛经,必须要自己动手去抄写,现在我们每个学佛的人房间里面都堆了很多的书。只要听说谁是明师,马上就可以见到他。
如果我们研究过佛教的历史,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过去修行的人,都有师父教导,甚至跟随师父,一跟就是十年、二十年。而师父在教这个学生之前,学生对佛法的认识、修行的见地已经相当高了,这样师父才会传法给他,才会把法脉的力量交给他!
我们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两根电线连接的道理一样,每一个人就相当于一截电线,明师是已经和上一段电线接通了、连接在一起了的电线。每一代明师,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这种传承的方式、没有得到法脉的力量,靠自己独修独悟,也能够深入到某一个层次,但是你要想往很高的层次修的话,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纵然具备了佛性、你也有智慧,但是最关键的那一点你没有连接上!
学佛一方面是靠自力,还有一部分呢,是要靠他力,也就是说要靠师承的力量。因为每一代师承的力量,都凝聚了他几十年修行的智慧。当这个学生的见地够了以后,他能够刹那间就把师父修行几十年的功夫,全部吸收为己有!但是必须要等到这个学生在学佛上的见地跟师父一样了,这个时候,师父才能够把自己的电线和徒弟的电线连接在一起。否则的话,是接不上的。
当我们没有和法脉的力量沟通以前,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自己修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无论你怎么用功修行,都没有办法进入核心。因为在没有和法脉连通以前,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以一颗凡夫的心在看问题。既然是一颗凡夫的心,又怎么可能理解佛的境界呢?
与法脉沟通,见地固然很重要,但是在获取见地以前,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恭敬和谦卑又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把恭敬心和谦卑心培养起来以后,可以说就见地而言,他已经具备了一半了!见地与谦恭心,就传承法脉而言,谦恭心更为重要。
如果你的谦恭心没培养起来的话,你纵然具备了见地,也只能是像佛经里所说的“狂慧”!修到最后,不是与佛相应,而是与魔相应!因为虔诚与谦卑心只有佛才具备。那么我们既然是想成佛,首先就要慢慢地把自己的谦卑心给培养起来。
实际上当一个人没有和道沟通之前,谦卑心是很难培养起来的。就像一只从出生到长大以后,一直生活在水井里面的青蛙,它根本就无法想象得到天空的广大!任凭你怎么告诉它,它都没有办法想象,很难跳出自己思想的框框。
我自己有过切身的体会,我的家乡是没有大海的,我从小很喜欢站在家门口的一个池塘边上往对面看。我家门口的那个池塘大约方圆二百米,那个时候我感觉它非常大!当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面又看到了几个大的水库,就感觉到自己家门前的池塘是很小、很小的。
关于大海,也听别人说过,也在电视里看到过,心目中也把它想象得很大。我十八岁到南方厦门出家,厦门是在沿海地带,周围都是大海。当我第一次到大海边,看到大海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一望无际”,“无边无岸”!
当时我很感慨,为什么我以前怎么想象都不对?!人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是没办法想象的,而且人的想象绝对跳不出他的经历。甚至有的人经历过了以后还是无法跳出自己的思想框框!
不用说我们对佛菩萨的理解,就是我们对一些大和尚的所作所为都很难理解。能够做一番大事的人,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思想、无法想象他们的心量。除非等到有一天我们做了大事、我们变成伟人了,才能够了解伟人的心态。只有自己变得伟大了,才能够了解伟大的人。只有等到自己有一天如同井底之蛙跳到水井外面来一样,自己的思想才会来一个翻天覆地地变化!否则的话,任凭怎么说,你都难以接受、都听不进去。
一个人的谦卑心培养不起来,可以说你学佛呀,是白学了!为什么说这个谦恭心这么重要呢?(有时候我们讲“谦恭”、有时候讲“谦卑”,有时候讲“虔诚”,实际上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当一个人真正生起了谦恭心,也就是说谦虚、恭敬的心产生了以后,这个人绝对是处在一种无我的状态里面。只有处在无我的状态,才能够出现谦恭心。既然是无我,那就意味着他已经和万物同一体了,他和灵性的力量已经沟通了。
大家会问:谦恭心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实际上就学佛而言,可以说一大半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你这一生学来的。作为一个凡夫,你这一世所学的东西是来不及受用了,真的都是为来世打基础。除非你开悟了以后,这一世学的东西,这一世就能够受用。甚至你当下学的,当下就能够受用。
前几天我讲到,一个学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对真理渴望的追求者,他的思想永远不会定型,永远不会用一个框框把自己给框起来。一旦你形成了概念,也就是说你有了自己的成见,外面的力量根本进不来!
有的人虽然很渴望把自己的谦卑心培养起来,但是当种种考验来到他面前的时候,又过不了考验这一关。一个学佛的人,必须要承认,来到你面前的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人物,都是来助你成道的,都是来考验你的。你如果没有这点认识的话,你想学佛、想进步,绝对不可能!
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来到我们面前,你如果接受了他,就是一种超越;你如果躲避了他,就是一种退步。你躲避了这个环境,表面上看是你赢了,你换一个环境,同样还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类似这样的事情,还会再一次发生。
学佛修道,的确需要气魄,需要胆识。我在我们庙里今年做的台历里边有一句话谈到“无求是真求,付出是真得,愿赌服输”。我不知道你们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可以讲,学佛就是一种赌博!
这一点我是非常有体会的,在我二十二岁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进行了一场大的赌博。当我从佛学院毕业以后,很多同学都到国外留学去了,到另外一个环境去深造去了,去到某个庙里担任领导去了。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时我也动了念头想到国外去,可是还有一股力量是想闭关。而闭关结果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再三权衡,最后还是放弃了到国外去的机会,一个人跑到山洞里面去静修。
当时的心态,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大家可以想一想,把左手里面现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给扔掉了,右手去抓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右手还没有抓到,左手已经扔掉了!你们可以体会一下,这种心境是一种什么状态啊!
古人学佛的经验告诉我们,你不放弃左手,右手根本抓不到!你要想右手抓到东西,你必须先放弃左手里的东西,否则的话,你的右手永远抓不到!关键就在这里。可是右手要抓的又根本看不见、摸不着,现成的东西就在你的左手里面,你怎么敢扔掉呢?
但是我很幸运,我进洞半年以后,就已经有了消息!也就是说修行有了体验,有了境界。一个人真的想学佛的话,头脑要简单,不要把你的师父、把这个方法分析得这么多!实际上我们就学佛而言,没有白费的功夫。即便你这个师父没有成佛、你这个法不是成佛的法,只要是你当时能够受用、能够让你进步,对你而言,这个法就是好的。
并不一定你这个师父是佛,你才接受他。也许他是个罗汉,但你当时是个凡夫,你就应该向他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位很高的老师,可是我们自己的水平呢?仅仅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根本不需要大学的教授来教导我们,一个中学生足够教我们了!
为什么我们宁可不要中学生,而一定要去追求大学教授来担任我们的老师呢?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很难和一个大学教授沟通,他最容易沟通的对象也还是小学生。
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小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不是大学生否认了小学生,而是小学生会否认这个大学生。两个人只要是一开口,大学生可以认识小学生,而这个小学生是不会认识大学生的。
如果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学佛的历程,我们很多人都碰到过很多老师,尤其是出家人,碰到的师父更多。为什么我们每经历一个师父,到最后总会否认掉这个师父呢?我们是否真的拿着身心、性命跟这个师父学习呢?究竟跟随这位师傅有多久呢?我们付出了多少呢?
仅仅凭我们一时的冲动,看了这个师父的几本书,跟随了他几天的时间,通过外表来判断这位师傅,发现这位师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然后自己就又转变了方向!
一个老师啊,看着这个学生,就相当于父母看着自己的小孩子一样,看得是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又没办法告诉他,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告诉他。这个过程也确实需要,只不过有的人这个过程短一些,有的人这个过程很长、很长。
在座的有的是做过母亲或者是做过父亲的人,当你们自己的小孩子沉迷于一个玩具车的时候,当他玩得很开心…
《降伏其心 三 师承与法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