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智與後得智
“根本智”與“後得智”這個問題我以前講過,你是後來的所以沒有聽到。我曾經講過:如果把修行圓滿用100%來形容的話,你得到了“根本智”,只是獲得了30%,還有70%是屬于“後得智”。
後得智是從哪裏得到的呢?也是在禅定中得到的。但是後面70%的禅定功夫,不像前面30%的禅定是與世隔絕修來的。羅漢都已經得到了根本智,但他們沒有得到後得智,所以他不敢、也沒有(後得智的)資本出來弘法。
許多修行人得到根本智以後,爲什麼不願意要後得智呢?既然還有70%的後得智他沒有證得,他爲什麼不要呢?他是不敢要!因爲如果你沒有這個定力和智慧的話,想要獲得70%的後得智,反而有可能會失去30%的根本智。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某某老修行,修行很高了,明心見性了,就出來度衆生,結果呢,反被衆生度了!最後連自己見到的那一點點根本的東西,也一去不複返了。一別永不再見了!
過去有許多祖師、禅師,得到根本智以後,還要出去行腳幾十年。既然已經明心見性了,得到根本智了,爲什麼還要出去行腳幾十年呢?說明他們知道後得智的重要性。如果把整個修行過程比喻成10年的話,你花3年的時間可以得到根本智,而後得智你還要花7年的時間才能夠得到。
何爲“根本智”、何爲“後得智”?明心見性就是根本智,“後得智”指的是世間學問。實際上世間學問也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世間法!不通“世間法”,就不會使用“佛法”,佛法的“用”,是世間法。得到了出世間法,你不通達世間法,你根本沒辦法把自己的出世間法給推銷出去!
我們經常聽到,甚至看到,有些人肚子裏面很有文化、學曆很高,可是開口講話人家卻聽不懂,讓他做起事情來一塌糊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些高中文化的人講起課來,比大學畢業的人講的課,學生更易懂、更願意接受。按道理來講一個文化低的人怎麼會講得過一個文化高的人呢?可事實就是這樣。
不過你們會問,一個真正得到了根本智的人,在語言般若、文字般若上是不是無礙的?答案是肯定的,絕對無礙!既然是無礙,爲什麼還要學習後得智呢?佛菩薩既然證得法身,爲什麼還要修報身、化身呢?不修化身,得不到後得智,無法生大妙用。
何爲“報身”呢?我們現在這個肉身就是“業報身”。佛菩薩度衆生,完全可以使用他的化身,根本不需要業報身,也就是這個肉身。但是如果他沒有這個肉身,他就感受不到衆生的喜怒哀樂。他只能夠理解而無法感受。大家必須知道,理解和感受,它們是兩重意思。有過相同的經曆,才會有共同的感受。否則的話,你只能說“理解對方”,而不能說“感受”!
過去有許多修行高的人,在走的時候,四大一樣會有病、一樣會痛不堪言!有很多後生就心生疑惑:一個得道的人,身體爲什麼也會生病、四大爲什麼也會不協調呢?因爲他要度衆生,就必須要和衆生站在一起,才能夠有衆生的感受,才能夠更好地度衆生。
你們都聽說過趙州和尚,八十歲了還在行腳。爲什麼要行腳呢?通常大家都說是“跟衆生結緣”,爲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結緣呢?真的是跟衆生結緣嗎?你說修行修的是這顆心,“心”又怎麼修呢?靠什麼修呢?你們會說靠定力修。“定力”是怎麼得來的呢?坐在山洞裏面,與人隔絕、與事隔絕,你覺得自己內心很清淨,如如不動!學佛修道不是自己受用,是爲了他人受用。
閉關修煉,從表象上來看離開了社會,實際上短暫地離開社會、離開人群,是爲了更快、更久地深入人群、深入社會。真正的出世,是爲了入世;真正的入世,是爲了出世。
大家來到這裏都想修行,都想閉關,這麼說來你們都是想積極地入世?實際上你們都顛倒了,你們認爲這樣做是爲了積極地出世。真正的積極地出世,應該體現在積極地入世上。只有積極地入世,才能把我們的定力修出來,把智慧修出來,把心修煉好。
一個人不接觸事,定力和智慧根本沒辦法出現。即便你認爲出現了,那也只是小定、小慧,不堪衆生一擊!這也就是爲什麼羅漢和獨覺佛不敢度衆生,也不願意度衆生。
我曾經講過,羅漢不能夠續佛慧命!別看他已經證得羅漢果了,他沒辦法續佛慧命、沒辦法弘揚佛法,只能夠短暫地自己受用,還不能夠長久地受用。要想長久地受用,必須要回小向大。羅漢就像一棵長在花盆裏的花木一樣,它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要想長成參天大樹,必須把花盆打爛,從花盆裏面移栽到大田裏面。
發大乘心的人,雖然他還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還沒有達到羅漢的層次,但他發的心是菩薩的心 ,是佛的心;雖然他的定力和智慧現在還趕不上羅漢,但他就像是在大田裏培育的一棵小樹苗一樣,一旦時機成熟,他很快就能夠成長參天大樹!
別看你花盆裏的花木現在長得非常茂盛,長得一米多高,甚至幾米高了,但是長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也長不上去了,甚至會越長越矮,最後這棵花木會鏽死掉。你們有沒有見過一種長在花盆裏叫做“千年矮”的花木?這種花木在前十年會長得非常茂盛,可是超過十年後,會越長越矮。一方面是受花盆的限製,另一方面它的本質就是長不高。這就相當于羅漢的發心,其道理是一樣的。他沒有回小向大,這意味著花盆裏的花木沒有把花盆敲掉,跳進大田裏。
這幾天我去看望一位老前輩,在座的很多人都見過,就是湖北大別山的那位老齋公。他在山上隱修了幾十年,從2000年開始出山,正式出來接觸衆生。用他那種特有的方式度化衆生。他前幾天圓寂了,他弘法的時間只有叁年。
他已經是預知時至、來去自由了,可是在他最後的叁年,他還是出來度衆生了。雖然在這叁年當中度的衆生不多,但他敢出來度衆生,他這一念之間就是佛菩薩了!如果他一輩子不出來度衆生,他永遠是個羅漢。
出來度衆生,不在于你度多少,你敢從花盆裏跳出來,這一念之間,你就是佛菩薩!爲什麼在最後幾年還要出來度衆生呢?剛才講過,積極地入世,是爲了徹底地、圓滿地出世。
知道你們大家都想閉關,我應該高興才對,說明你們都是爲了將來積極地入世啦!可是你們的修行理念都錯了,自己還不知道。你們以爲采用這種方式,現在積極地避世,將來能夠積極地離開這個世界!
實際上你們采用這種方式,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目的的!你的“後得智”沒有得到,你不可能徹底、圓滿地離開這裏。人生是一場經曆、是一種體驗,修行也是一種體驗,只有你完全投入進去、體驗了它、經曆了它,才能夠完全超越它。你從來沒有經曆過、體驗過的,你不可能超越它。你不了知它,怎麼去超越它呢?
大家誤以爲得到了根本智就能夠弘揚佛法,這是錯誤的認知。菩薩道裏面有這樣一句話:“未成佛先跟衆生結緣”,實際上跟衆生結緣的同時,就是在修煉自己。把成佛、成菩薩的這個因已經種下去了。如果你不跟衆生結這個緣,埋頭苦修,最終充其量是個小乘的羅漢。
爲什麼社會上許多人都說修行人是自私自利的?你仔細看一看身邊的修行人,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怎麼能夠出去弘揚佛法、說服信衆呢?怎麼能夠讓身邊的人接受你呢?修行人最愛說一句話:“怕背衆生的業障!”你開悟幹什麼呢?你成佛菩薩幹什麼呢?你成了佛菩薩,就是要背衆生的業障!否則的話你成一個阿羅漢就行了。
短時間地把自己封閉起來,享受禅悅,過了這個階段,再重新回小向大,把羅漢的“我執”,就像敲花盆一樣地敲爛掉,跳出來!如果不通曉這個道理的話,你是沒辦法完成羅漢的修行過程的,菩薩的修行過程你也沒辦法完成!
你越不出去接觸人、接觸事,就越不願意接觸;越不願意接觸,就越不會接觸。假如你真的修得了一點根本智,證得了羅漢的果位,那也應該恭喜你!事實上你把自己封閉起來,連羅漢的智慧和定力也沒有修出來,後得智你也沒有得到。
修行,究竟是先修後得智,還是先修根本智呢?因緣而定。我們在座的很多都是童貞出家,十五、六歲就出家了,像這一類型的人,多數都是先修根本智,後修後得智。也有許多人四、五十歲,六十歲出家,應該說他們的後得智基本修完了,像這一類型的人,下手修的話,應該直接修根本智。
修行的人都會經常反複地修,修完了根本智,又去修後得智;修完了後得智,又修根本智,反複地體驗。佛法的根本,不是落在定力上,而是落在智慧上,也就是落在妙用上。如果你認爲自己有定力、有智慧,可是你生不起妙用,可以肯定你的定力、你的智慧都是偏差的!也可以說你並沒有修出來。如果你真的得到了“根本”,再修“後得”的話,那是輕而易舉的。
千萬不要誤以爲佛法它最後是爲了定、爲了慧,絕對不是!而是“用”。可是看看我們在座的修行人,哪一個會妙用、會起用呢?一個得到“出世法”的人,他不通曉“世間法”,是沒辦法度衆生的!他不通曉世間法,就不了解衆生,既然不了解衆生,又如何度衆生呢?
大家都聽說過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出來度衆生就失敗了,因爲他講的是大乘法,衆生接受不了。後來他又講“四谛法”,就有人接受了。而他在臨終的時候說的法,還是回到他最初講的法上來。講人生、講宇宙是常、樂、我、淨的。
有許多老師出去度衆生,都是衆生喜歡什麼就講什麼。衆生認爲自己是佛,這個老師就給他印證:“你就是佛”,甚至是“古佛再來”!那麼這些學生們聽來聽去連佛祖都沒有了,最後他就是佛祖了!如果我們真的是佛祖再來,羅漢轉世,爲什麼現在這麼迷失呢?爲什麼這麼散亂呢?
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聞到佛法,又出家修學佛法,不知是哪一劫、哪一世種了這個因,現在才能夠發芽。我們現在發芽,都是通過外緣,很少是由自己內心萌發的!
修行人脫離社會、脫離人群、脫離家庭,絕對不可能得到“後得…
《降伏其心 叁 根本智與後得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