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与“后得智”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你是后来的所以没有听到。我曾经讲过:如果把修行圆满用100%来形容的话,你得到了“根本智”,只是获得了30%,还有70%是属于“后得智”。
后得智是从哪里得到的呢?也是在禅定中得到的。但是后面70%的禅定功夫,不像前面30%的禅定是与世隔绝修来的。罗汉都已经得到了根本智,但他们没有得到后得智,所以他不敢、也没有(后得智的)资本出来弘法。
许多修行人得到根本智以后,为什么不愿意要后得智呢?既然还有70%的后得智他没有证得,他为什么不要呢?他是不敢要!因为如果你没有这个定力和智慧的话,想要获得70%的后得智,反而有可能会失去30%的根本智。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老修行,修行很高了,明心见性了,就出来度众生,结果呢,反被众生度了!最后连自己见到的那一点点根本的东西,也一去不复返了。一别永不再见了!
过去有许多祖师、禅师,得到根本智以后,还要出去行脚几十年。既然已经明心见性了,得到根本智了,为什么还要出去行脚几十年呢?说明他们知道后得智的重要性。如果把整个修行过程比喻成10年的话,你花3年的时间可以得到根本智,而后得智你还要花7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
何为“根本智”、何为“后得智”?明心见性就是根本智,“后得智”指的是世间学问。实际上世间学问也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世间法!不通“世间法”,就不会使用“佛法”,佛法的“用”,是世间法。得到了出世间法,你不通达世间法,你根本没办法把自己的出世间法给推销出去!
我们经常听到,甚至看到,有些人肚子里面很有文化、学历很高,可是开口讲话人家却听不懂,让他做起事情来一塌糊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高中文化的人讲起课来,比大学毕业的人讲的课,学生更易懂、更愿意接受。按道理来讲一个文化低的人怎么会讲得过一个文化高的人呢?可事实就是这样。
不过你们会问,一个真正得到了根本智的人,在语言般若、文字般若上是不是无碍的?答案是肯定的,绝对无碍!既然是无碍,为什么还要学习后得智呢?佛菩萨既然证得法身,为什么还要修报身、化身呢?不修化身,得不到后得智,无法生大妙用。
何为“报身”呢?我们现在这个肉身就是“业报身”。佛菩萨度众生,完全可以使用他的化身,根本不需要业报身,也就是这个肉身。但是如果他没有这个肉身,他就感受不到众生的喜怒哀乐。他只能够理解而无法感受。大家必须知道,理解和感受,它们是两重意思。有过相同的经历,才会有共同的感受。否则的话,你只能说“理解对方”,而不能说“感受”!
过去有许多修行高的人,在走的时候,四大一样会有病、一样会痛不堪言!有很多后生就心生疑惑:一个得道的人,身体为什么也会生病、四大为什么也会不协调呢?因为他要度众生,就必须要和众生站在一起,才能够有众生的感受,才能够更好地度众生。
你们都听说过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在行脚。为什么要行脚呢?通常大家都说是“跟众生结缘”,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结缘呢?真的是跟众生结缘吗?你说修行修的是这颗心,“心”又怎么修呢?靠什么修呢?你们会说靠定力修。“定力”是怎么得来的呢?坐在山洞里面,与人隔绝、与事隔绝,你觉得自己内心很清净,如如不动!学佛修道不是自己受用,是为了他人受用。
闭关修炼,从表象上来看离开了社会,实际上短暂地离开社会、离开人群,是为了更快、更久地深入人群、深入社会。真正的出世,是为了入世;真正的入世,是为了出世。
大家来到这里都想修行,都想闭关,这么说来你们都是想积极地入世?实际上你们都颠倒了,你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积极地出世。真正的积极地出世,应该体现在积极地入世上。只有积极地入世,才能把我们的定力修出来,把智慧修出来,把心修炼好。
一个人不接触事,定力和智慧根本没办法出现。即便你认为出现了,那也只是小定、小慧,不堪众生一击!这也就是为什么罗汉和独觉佛不敢度众生,也不愿意度众生。
我曾经讲过,罗汉不能够续佛慧命!别看他已经证得罗汉果了,他没办法续佛慧命、没办法弘扬佛法,只能够短暂地自己受用,还不能够长久地受用。要想长久地受用,必须要回小向大。罗汉就像一棵长在花盆里的花木一样,它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把花盆打烂,从花盆里面移栽到大田里面。
发大乘心的人,虽然他还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还没有达到罗汉的层次,但他发的心是菩萨的心 ,是佛的心;虽然他的定力和智慧现在还赶不上罗汉,但他就像是在大田里培育的一棵小树苗一样,一旦时机成熟,他很快就能够成长参天大树!
别看你花盆里的花木现在长得非常茂盛,长得一米多高,甚至几米高了,但是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也长不上去了,甚至会越长越矮,最后这棵花木会锈死掉。你们有没有见过一种长在花盆里叫做“千年矮”的花木?这种花木在前十年会长得非常茂盛,可是超过十年后,会越长越矮。一方面是受花盆的限制,另一方面它的本质就是长不高。这就相当于罗汉的发心,其道理是一样的。他没有回小向大,这意味着花盆里的花木没有把花盆敲掉,跳进大田里。
这几天我去看望一位老前辈,在座的很多人都见过,就是湖北大别山的那位老斋公。他在山上隐修了几十年,从2000年开始出山,正式出来接触众生。用他那种特有的方式度化众生。他前几天圆寂了,他弘法的时间只有三年。
他已经是预知时至、来去自由了,可是在他最后的三年,他还是出来度众生了。虽然在这三年当中度的众生不多,但他敢出来度众生,他这一念之间就是佛菩萨了!如果他一辈子不出来度众生,他永远是个罗汉。
出来度众生,不在于你度多少,你敢从花盆里跳出来,这一念之间,你就是佛菩萨!为什么在最后几年还要出来度众生呢?刚才讲过,积极地入世,是为了彻底地、圆满地出世。
知道你们大家都想闭关,我应该高兴才对,说明你们都是为了将来积极地入世啦!可是你们的修行理念都错了,自己还不知道。你们以为采用这种方式,现在积极地避世,将来能够积极地离开这个世界!
实际上你们采用这种方式,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你的“后得智”没有得到,你不可能彻底、圆满地离开这里。人生是一场经历、是一种体验,修行也是一种体验,只有你完全投入进去、体验了它、经历了它,才能够完全超越它。你从来没有经历过、体验过的,你不可能超越它。你不了知它,怎么去超越它呢?
大家误以为得到了根本智就能够弘扬佛法,这是错误的认知。菩萨道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未成佛先跟众生结缘”,实际上跟众生结缘的同时,就是在修炼自己。把成佛、成菩萨的这个因已经种下去了。如果你不跟众生结这个缘,埋头苦修,最终充其量是个小乘的罗汉。
为什么社会上许多人都说修行人是自私自利的?你仔细看一看身边的修行人,哪一个不是自私自利?怎么能够出去弘扬佛法、说服信众呢?怎么能够让身边的人接受你呢?修行人最爱说一句话:“怕背众生的业障!”你开悟干什么呢?你成佛菩萨干什么呢?你成了佛菩萨,就是要背众生的业障!否则的话你成一个阿罗汉就行了。
短时间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享受禅悦,过了这个阶段,再重新回小向大,把罗汉的“我执”,就像敲花盆一样地敲烂掉,跳出来!如果不通晓这个道理的话,你是没办法完成罗汉的修行过程的,菩萨的修行过程你也没办法完成!
你越不出去接触人、接触事,就越不愿意接触;越不愿意接触,就越不会接触。假如你真的修得了一点根本智,证得了罗汉的果位,那也应该恭喜你!事实上你把自己封闭起来,连罗汉的智慧和定力也没有修出来,后得智你也没有得到。
修行,究竟是先修后得智,还是先修根本智呢?因缘而定。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童贞出家,十五、六岁就出家了,像这一类型的人,多数都是先修根本智,后修后得智。也有许多人四、五十岁,六十岁出家,应该说他们的后得智基本修完了,像这一类型的人,下手修的话,应该直接修根本智。
修行的人都会经常反复地修,修完了根本智,又去修后得智;修完了后得智,又修根本智,反复地体验。佛法的根本,不是落在定力上,而是落在智慧上,也就是落在妙用上。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定力、有智慧,可是你生不起妙用,可以肯定你的定力、你的智慧都是偏差的!也可以说你并没有修出来。如果你真的得到了“根本”,再修“后得”的话,那是轻而易举的。
千万不要误以为佛法它最后是为了定、为了慧,绝对不是!而是“用”。可是看看我们在座的修行人,哪一个会妙用、会起用呢?一个得到“出世法”的人,他不通晓“世间法”,是没办法度众生的!他不通晓世间法,就不了解众生,既然不了解众生,又如何度众生呢?
大家都听说过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出来度众生就失败了,因为他讲的是大乘法,众生接受不了。后来他又讲“四谛法”,就有人接受了。而他在临终的时候说的法,还是回到他最初讲的法上来。讲人生、讲宇宙是常、乐、我、净的。
有许多老师出去度众生,都是众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众生认为自己是佛,这个老师就给他印证:“你就是佛”,甚至是“古佛再来”!那么这些学生们听来听去连佛祖都没有了,最后他就是佛祖了!如果我们真的是佛祖再来,罗汉转世,为什么现在这么迷失呢?为什么这么散乱呢?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闻到佛法,又出家修学佛法,不知是哪一劫、哪一世种了这个因,现在才能够发芽。我们现在发芽,都是通过外缘,很少是由自己内心萌发的!
修行人脱离社会、脱离人群、脱离家庭,绝对不可能得到“后得…
《降伏其心 三 根本智与后得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