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公師訓集錦▪P7

  ..續本文上一頁果存此心,佛即鑒臨。”

  力避塵染

  雪公言:“凡夫之身,業重障深,終日爲煩惱所牽。雖聞佛法,僅爲因地學者,日常一切均應簡素,力避塵染,惟恐妨害道心。果地菩薩,乃滿分二嚴,百福俱足。凡聖之別,一爲纏縛,一爲自在。故我輩凡夫,自應竭力出纏,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曠達。”

  出世易入世難

  雪公雲:“入世應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孝悌忠信,不使有缺,此是律己。再進六度四攝,善巧方便,廣度衆生,超到彼岸,此是利他。上舉二條皆是學佛入世應爲之道,明乎此,則知出世易而入世難。”

  德能待人

  雪公言:“待人一切容忍,自謙贊他,體恤慰問,平等周到,不念舊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恒,方能生效。德是因,功是果,故佛經雲功德。能者多勞,勞是因,功是果,故世法雲功勞。若德與勞皆無,則亦無有功矣。”

  德智雙攝度家人

  雪公言:“欲轉移家人統一佛化,自必以身作則,清淨叁業,有苦自吃,有利均他,至誠無僞,行之有恒,家人即被化矣。尚須自明佛理,知見正確,運用善巧方便,言語契機。前者是德攝,後者是以智攝,則對方如坐春風,必心誠悅服矣。”

  第一念

  雪公言:“念佛之人,平素宜練習第一念先念佛之法。何謂第一念?即睡醒時,初起之念,及用心工作至完畢時,初換之念,此皆爲第一念。宜先念佛號,習成自然,以防無常遇難,神識猝驚,昏悶伏住,迨至中陰身現,驚定念起,若仗夙習第一念先念佛之力量,此中陰身亦能往生也。”

  信願懇切

  正念佛時,如何才算信願懇切?

  雪公言:“信環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線是極樂,可出危險,但在此時,即是生死關頭,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鈎索,要一齊斬斷,方能向前奔去,少一遲疑,即落坑矣!”願與同修共勉!

  如是聞應如是修

  雪公言:“凡學菩薩,誰不曾發四弘誓願?首句“衆生無邊誓願度。”第叁句“法門無量誓願學。”即如是聞,應如是做,然亦不必待到證果,方行度衆。只能知一分,向人施一分。知十分,向人施十分,隨緣隨分,便大佳矣!”

  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雪公言:“凡皈依叁寶,修學佛法者,平素只許供奉佛像,以明專一。家中不能佛神雜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並日日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響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廟。佛法平等,雖不供奉,並非侮慢,偶爾遇到,宜起恭敬。”

  功課以外之用功法

  有問除念佛功課以外,有無其他用功法呢?雪公雲:“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滄海納百川而不溢

  有問:無量衆生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如何容納得了?

  雪公雲: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大鏡含萬象而有余。世間之物,尚且如是,何況彌陀廣大願力及不可思議力,成就無邊莊嚴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衆耶?

  成佛?成魔?

  雪公曾雲:“倘有學問,遇佛遇魔,皆得利益,否則迷頭轉向,俱是障礙。學問就是不使感情沖動,要用理智觀察,盛衰苦樂,稱譏毀譽八件事,就是學問的試金石。有理智的遇著,起警覺,不搖動,擇道固執,樂來小心戒慎,苦來加忍精進,能這樣便是遇佛著佛,將來成佛。尚感情的遇著,起迷惑,心搖動,漸離開道,合意就貪戀染著,違意就心灰意冷,這樣便是遇魔著魔,將來成魔。”

  世法無常必求解脫

  雪公近年來,常勉弟子要自立向道,並言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弟子曾懇求老恩師再多住世廿年,因爲大家道業尚未堅固,猶須仰賴老人家慈悲提攜,廿年後要往生,弟子們功力成熟了,世緣也盡了,屆時一起隨老恩師直奔西方。

  雪公笑言:“天下無此等便宜美事,世法無常,大家必求解脫。各人拿出誠心來,站住人格,修心養德,自有因果。”

  大乘根器

  雪公雲:“觀音菩薩,誓度盡衆生,方成正覺。地藏菩薩,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願力何等宏深,吾人能以菩薩心爲心,方不愧大乘根器,方得上品往生。”

  忍中行

  雪公老師雲:“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學辦事得有次第,務求不亂。說話則須簡要詳明。辦佛家事,得一切忍耐,吃了小苦,會有小報應。吃了大苦就有大報應。經上說:“叁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大家要在“忍”字上下功夫,一切求其規矩行事。”

  樂多苦少不易修

  雪公雲:“天上樂多苦少不易修。樂多則貪著不舍,苦少則道心不生。試看人世,膏粱之家,有幾個人覺悟生死無常,生發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歡暮樂,過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點的小富貴,尚且迷住,何況天上大樂乎?奉勸大家,天上卻去不得!卻去不得!”

  君子之德隱

  雪公在世時,一再告誡弟子,要本著誠心來修道辦事。老人家嘉許默默行善,不自我宣傳之弟子。他說:“君子之德隱,愈秘密去做,愈能養德,只要有德不必去度化人,自能感人。”

  初機學人切忌輕發

  雪公雲:“初機之人,教相不明,力求修學,而不輕發,可以遠過咎也。”因爲勸他者必先自修,正人者必先正己。

  證與悟

  問:證與悟有何區別?

  雪公雲:疑雲消散,照澈真實,謂之爲悟。智慧圓成,生死了脫,謂之爲證。

  轉障礙成助緣

  雪公雲:“家人有障礙,當系夙生業緣,宜平心靜氣,善巧化導,不可生嗔。一面再默禱佛菩薩加被,久必被化。佛爲度一個衆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可轉障礙而成助緣。”

  擇善固執

  雪公雲:““擇善固執”是文化之義蘊,人生百歲,輪回之苦,不堪言狀,況有隔陰之迷。“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倘不以“至死不變”之恒常心學道,何以解脫?余于禅、密亦皆涉獵,卻無法行之,以其難斷見思惑,惑不斷,不得解脫。幸淨土唯伏惑即可往生,吾人知此,應執之不變,以求了生脫死。”

  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學佛人常疑道:“我一心念佛禮佛,何以都未睹佛身呢?”

  雪公言:“佛與菩薩皆多化身,落葉飛花,皆可悟道。是落葉飛花,皆佛化身,在自己根器利鈍,悟與不悟。昔釋尊在舍衛國,分明佛身現世,而舍衛城中之人,僅有叁分之一信者,又有何說?佛菩薩之身,無刹無時而不現,要在衆生有緣無緣而已。”

  求道與求名

  雪公雲:“求道與求名,是兩相背馳,故真實學人,必遠名聞利養,此關不破,遑能論道?”

  生到極樂有進無退

  雪公雲:“此世界之人,根既劣,環境亦惡,修行進退不定,故少成就。縱小有成就,遇順逆境,搖動其心,又失其果。勸他修者,受人譏诮,或遭困難,亦退其行。生到極樂,則有進無退,靡不成就者。”

  說長道短

  雪公言:“從前人不講究傳話,現代的人好傳話,傳什麼話?好話不傳,專傳惡語,無形之中挑撥惡感。尤其學佛的人,跑這道場,跑那道場,這個道場說說,那個道場說說,來回地扯上一套,挑撥惡感,並不是有心挑撥惡感,而在無意之中造成亂子。”

  簡要詳明

  雪公老師教導學生說,在未說話以前,心裏要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後?要有次序,《禮記》上有“安定辭﹂就是這道理,總之說話要簡要詳明。

  亂七八糟的心

  雪公雲:“凡事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你的心裏就亂七八糟,有亂七八糟的心,就有亂七八糟的事,修淨土就是得一心不亂,終日亂成一團,如何能以往生?”

  拿修定當飯吃

  雪公雲:“要知吃飯養假身,修定養法身,無論如何忙,想必不忘吃飯,爲何不能修定?假身數十年,氣化春風,肉作灰土,法身百千劫,叁途六道,頭出頭沒。兩天不吃飯,假身無大害,人偏忘不了吃,兩天不修定,法身染無明,人卻忘忽了修。若拿修定當吃飯,就是好辦法。”

  佛教精神何在

  有人問 雪公:“佛教精神何在?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雪公雲:“謹行四宏誓願,便是真佛教徒。若做不到,但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即是行道。自淨其意者,是除妄念,守正念。守正念者,即是淨禅密律等法,任擇一種,信受笃行。果能如此,是真佛徒,再能自行化他,便是大乘佛子矣。”

  平心自省

  雪公雲:“嗔恨心起,此是缺乏修養,他人有錯,看不順眼,自己有錯,卻看不見。若能平心自省,恐怕自己之錯,比他還多。果能看出自己之錯多時,就是修養有進步,見人也就順了眼,嗔心自然就能控製。”

  臨財毋苟得

  雪公雲:“以自己一分的勞力,得一分的報酬,如此得來之財,都是正當。財來了,要問“是不是我所應得?”應得,一個月一百萬元都不算貪。因此不在多少,而在應不應該。不應該的,叫“苟”,“苟得”即苟且要,凡事苟且就沒有“敬”字,不苟且即恭敬,遇見財物不能苟苟且且的取來,這非常重要。”

  所習必有業

  雪公講《禮記》雲:“凡爲人子,有父母在,農、工、商、法、醫,必得有職業,不能遊手好閑。無事掃街去,不許閑著。業即職業,時間到,得工作去,心在無事之時,就亂七八糟,有職業,心就歸一。掃地,心就在“地”上,如此,心就收起來。“小人閑居爲不善”,心一閑著,無所不至,什麼壞事都幹得出,有職業,心就定于上。”

  自求多福

  雪公雲:“汝等供佛就供佛,古來聖賢,一律恭敬,不毀謗,亦不必供奉。若求其賜福,則枉然也。佛都不會賜福,衆生必得自求多福,果若真心實意爲之,不求福報,福報自來,求福則須秉天良而行。”

  伏惑

  雪公言:“幼兒教育全在父母身上,他靠父母給他伏惑,常常的教訓他別說瞎話。嘴裏胡說八道,言爲心聲,心不正,口才亂言。所以孩童自幼,父母幫助他建立人格,伏住一些惡習氣,否則習氣一旦染濁,長大便難以改正。”

  減損緣

  雪公雲:“念佛,是惡因的減損緣,能將惡種子蝕腐。例如:種子在地遇水,便生芽,不遇此增上力,則種子仍伏地中。反之種子在地遇石灰硝酸之類,便漸蝕腐。”

  信解行證

  雪公…

《雪公師訓集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