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存此心,佛即鉴临。”
力避尘染
雪公言:“凡夫之身,业重障深,终日为烦恼所牵。虽闻佛法,仅为因地学者,日常一切均应简素,力避尘染,惟恐妨害道心。果地菩萨,乃满分二严,百福俱足。凡圣之别,一为缠缚,一为自在。故我辈凡夫,自应竭力出缠,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旷达。”
出世易入世难
雪公云:“入世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悌忠信,不使有缺,此是律己。再进六度四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超到彼岸,此是利他。上举二条皆是学佛入世应为之道,明乎此,则知出世易而入世难。”
德能待人
雪公言:“待人一切容忍,自谦赞他,体恤慰问,平等周到,不念旧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恒,方能生效。德是因,功是果,故佛经云功德。能者多劳,劳是因,功是果,故世法云功劳。若德与劳皆无,则亦无有功矣。”
德智双摄度家人
雪公言:“欲转移家人统一佛化,自必以身作则,清净三业,有苦自吃,有利均他,至诚无伪,行之有恒,家人即被化矣。尚须自明佛理,知见正确,运用善巧方便,言语契机。前者是德摄,后者是以智摄,则对方如坐春风,必心诚悦服矣。”
第一念
雪公言:“念佛之人,平素宜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之法。何谓第一念?即睡醒时,初起之念,及用心工作至完毕时,初换之念,此皆为第一念。宜先念佛号,习成自然,以防无常遇难,神识猝惊,昏闷伏住,迨至中阴身现,惊定念起,若仗夙习第一念先念佛之力量,此中阴身亦能往生也。”
信愿恳切
正念佛时,如何才算信愿恳切?
雪公言:“信环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线是极乐,可出危险,但在此时,即是生死关头,须把五欲六尘这些钩索,要一齐斩断,方能向前奔去,少一迟疑,即落坑矣!”愿与同修共勉!
如是闻应如是修
雪公言:“凡学菩萨,谁不曾发四弘誓愿?首句“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即如是闻,应如是做,然亦不必待到证果,方行度众。只能知一分,向人施一分。知十分,向人施十分,随缘随分,便大佳矣!”
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雪公言:“凡皈依三宝,修学佛法者,平素只许供奉佛像,以明专一。家中不能佛神杂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并日日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响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庙。佛法平等,虽不供奉,并非侮慢,偶尔遇到,宜起恭敬。”
功课以外之用功法
有问除念佛功课以外,有无其他用功法呢?雪公云:“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沧海纳百川而不溢
有问:无量众生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如何容纳得了?
雪公云:沧海纳百川而不溢,大镜含万象而有余。世间之物,尚且如是,何况弥陀广大愿力及不可思议力,成就无边庄严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众耶?
成佛?成魔?
雪公曾云:“倘有学问,遇佛遇魔,皆得利益,否则迷头转向,俱是障碍。学问就是不使感情冲动,要用理智观察,盛衰苦乐,称讥毁誉八件事,就是学问的试金石。有理智的遇著,起警觉,不摇动,择道固执,乐来小心戒慎,苦来加忍精进,能这样便是遇佛著佛,将来成佛。尚感情的遇著,起迷惑,心摇动,渐离开道,合意就贪恋染著,违意就心灰意冷,这样便是遇魔著魔,将来成魔。”
世法无常必求解脱
雪公近年来,常勉弟子要自立向道,并言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弟子曾恳求老恩师再多住世廿年,因为大家道业尚未坚固,犹须仰赖老人家慈悲提携,廿年后要往生,弟子们功力成熟了,世缘也尽了,届时一起随老恩师直奔西方。
雪公笑言:“天下无此等便宜美事,世法无常,大家必求解脱。各人拿出诚心来,站住人格,修心养德,自有因果。”
大乘根器
雪公云:“观音菩萨,誓度尽众生,方成正觉。地藏菩萨,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愿力何等宏深,吾人能以菩萨心为心,方不愧大乘根器,方得上品往生。”
忍中行
雪公老师云:“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家学办事得有次第,务求不乱。说话则须简要详明。办佛家事,得一切忍耐,吃了小苦,会有小报应。吃了大苦就有大报应。经上说:“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大家要在“忍”字上下功夫,一切求其规矩行事。”
乐多苦少不易修
雪公云:“天上乐多苦少不易修。乐多则贪著不舍,苦少则道心不生。试看人世,膏粱之家,有几个人觉悟生死无常,生发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欢暮乐,过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点的小富贵,尚且迷住,何况天上大乐乎?奉劝大家,天上却去不得!却去不得!”
君子之德隐
雪公在世时,一再告诫弟子,要本著诚心来修道办事。老人家嘉许默默行善,不自我宣传之弟子。他说:“君子之德隐,愈秘密去做,愈能养德,只要有德不必去度化人,自能感人。”
初机学人切忌轻发
雪公云:“初机之人,教相不明,力求修学,而不轻发,可以远过咎也。”因为劝他者必先自修,正人者必先正己。
证与悟
问:证与悟有何区别?
雪公云:疑云消散,照澈真实,谓之为悟。智慧圆成,生死了脱,谓之为证。
转障碍成助缘
雪公云:“家人有障碍,当系夙生业缘,宜平心静气,善巧化导,不可生嗔。一面再默祷佛菩萨加被,久必被化。佛为度一个众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可转障碍而成助缘。”
择善固执
雪公云:““择善固执”是文化之义蕴,人生百岁,轮回之苦,不堪言状,况有隔阴之迷。“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倘不以“至死不变”之恒常心学道,何以解脱?余于禅、密亦皆涉猎,却无法行之,以其难断见思惑,惑不断,不得解脱。幸净土唯伏惑即可往生,吾人知此,应执之不变,以求了生脱死。”
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学佛人常疑道:“我一心念佛礼佛,何以都未睹佛身呢?”
雪公言:“佛与菩萨皆多化身,落叶飞花,皆可悟道。是落叶飞花,皆佛化身,在自己根器利钝,悟与不悟。昔释尊在舍卫国,分明佛身现世,而舍卫城中之人,仅有三分之一信者,又有何说?佛菩萨之身,无刹无时而不现,要在众生有缘无缘而已。”
求道与求名
雪公云:“求道与求名,是两相背驰,故真实学人,必远名闻利养,此关不破,遑能论道?”
生到极乐有进无退
雪公云:“此世界之人,根既劣,环境亦恶,修行进退不定,故少成就。纵小有成就,遇顺逆境,摇动其心,又失其果。劝他修者,受人讥诮,或遭困难,亦退其行。生到极乐,则有进无退,靡不成就者。”
说长道短
雪公言:“从前人不讲究传话,现代的人好传话,传什么话?好话不传,专传恶语,无形之中挑拨恶感。尤其学佛的人,跑这道场,跑那道场,这个道场说说,那个道场说说,来回地扯上一套,挑拨恶感,并不是有心挑拨恶感,而在无意之中造成乱子。”
简要详明
雪公老师教导学生说,在未说话以前,心里要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后?要有次序,《礼记》上有“安定辞﹂就是这道理,总之说话要简要详明。
乱七八糟的心
雪公云:“凡事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你的心里就乱七八糟,有乱七八糟的心,就有乱七八糟的事,修净土就是得一心不乱,终日乱成一团,如何能以往生?”
拿修定当饭吃
雪公云:“要知吃饭养假身,修定养法身,无论如何忙,想必不忘吃饭,为何不能修定?假身数十年,气化春风,肉作灰土,法身百千劫,三途六道,头出头没。两天不吃饭,假身无大害,人偏忘不了吃,两天不修定,法身染无明,人却忘忽了修。若拿修定当吃饭,就是好办法。”
佛教精神何在
有人问 雪公:“佛教精神何在?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雪公云:“谨行四宏誓愿,便是真佛教徒。若做不到,但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行道。自净其意者,是除妄念,守正念。守正念者,即是净禅密律等法,任择一种,信受笃行。果能如此,是真佛徒,再能自行化他,便是大乘佛子矣。”
平心自省
雪公云:“嗔恨心起,此是缺乏修养,他人有错,看不顺眼,自己有错,却看不见。若能平心自省,恐怕自己之错,比他还多。果能看出自己之错多时,就是修养有进步,见人也就顺了眼,嗔心自然就能控制。”
临财毋苟得
雪公云:“以自己一分的劳力,得一分的报酬,如此得来之财,都是正当。财来了,要问“是不是我所应得?”应得,一个月一百万元都不算贪。因此不在多少,而在应不应该。不应该的,叫“苟”,“苟得”即苟且要,凡事苟且就没有“敬”字,不苟且即恭敬,遇见财物不能苟苟且且的取来,这非常重要。”
所习必有业
雪公讲《礼记》云:“凡为人子,有父母在,农、工、商、法、医,必得有职业,不能游手好闲。无事扫街去,不许闲著。业即职业,时间到,得工作去,心在无事之时,就乱七八糟,有职业,心就归一。扫地,心就在“地”上,如此,心就收起来。“小人闲居为不善”,心一闲著,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有职业,心就定于上。”
自求多福
雪公云:“汝等供佛就供佛,古来圣贤,一律恭敬,不毁谤,亦不必供奉。若求其赐福,则枉然也。佛都不会赐福,众生必得自求多福,果若真心实意为之,不求福报,福报自来,求福则须秉天良而行。”
伏惑
雪公言:“幼儿教育全在父母身上,他靠父母给他伏惑,常常的教训他别说瞎话。嘴里胡说八道,言为心声,心不正,口才乱言。所以孩童自幼,父母帮助他建立人格,伏住一些恶习气,否则习气一旦染浊,长大便难以改正。”
减损缘
雪公云:“念佛,是恶因的减损缘,能将恶种子蚀腐。例如:种子在地遇水,便生芽,不遇此增上力,则种子仍伏地中。反之种子在地遇石灰硝酸之类,便渐蚀腐。”
信解行证
雪公…
《雪公师训集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