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學佛程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證。如能燒香拜佛念經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條而實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後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證也。”
修道貴有紀律
雪公雲:“修道之人,生活貴有紀律,無紀律則心不定,道亦難上軌道。道在守一,忽然改換,今日改,明日換,換來換去,恐皆不成。但求道能專一專精,便是法供養,其余之物,量力量時,都是其次。”
正助二行除障息災
雪公雲:“正行,一句彌陀聖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助行,戒殺放生,能得天地和祥之氣。正行培善根消重罪,助行培福德得和祥,欲除障礙,此二可謂無上矣。”
時時忏悔多多行善
雪公雲:“能發忏悔,便是正知正見;肯作善事,即能希聖希賢。人爲六道善趣,又爲叁才中心,必如此立志,方不愧人。”
不慷他人之慨
雪公言:“咱這團體,以少花錢爲原則。有錢買不到道,所以不是錢在辦道。大皇帝錢很多,死了還是要下六道。我花錢,一個錢能當叁、四個錢用。我自己的錢,馬馬虎虎用可以,叫我慷他人之慨,我絕不幹。一草一木都有報應,你欠人家的早晚得還,懂局的,知道吃虧方占大便宜。”
勿好事
雪公雲:“平素千萬別好事,隨便替人出主意,一旦替人出主意,就得替人負責任,如果只會出主意而不負責任,這就沒人格。”
使歸輕安
雪公雲:“念佛之時,常起慈悲,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製,使歸輕安爲佳。”
杲日常明
雪公雲:“凡夫迷惑顛倒,乃其通常。惑則造作罪惡,更所難免。以後聞道而信,便是覺悟,皈依忏悔,是又猛進,皈依是改邪歸正,忏悔是從暗轉明。因果本由心造,罪福亦由心轉,罪惡喻如霜露,忏心喻如杲日,但求日後不再作,即是杲日常明,杲日之下,霜露不存。”
在家決不能受人供養
雪公言:“在家與出家,立場不同,學問無論到何程度,決不能受人供養、受人皈依,倘有機會,還是受戒爲正,多看淨土書籍,免行解錯誤。”
厚道
雪公雲:“中國人是講厚道的,受人點水之恩,必泉湧以報之。受人一滴水,沒這滴水活不了了,到時還你一滴水,那可不行,必須拿湧泉來報答,湧泉永遠不息,受人之恩永遠不忘,這就是中國文化,自堯舜都這樣,孔子講的也是這樣。”
心雨宜普
雪公雲:“心量無邊,念力如雨,淨土法門,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義,則知心雨宜普,寶池之蓮,本是自心,亡親神識,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並非小瓢之水,澆此則幹彼,澆彼則幹此,所可比擬。”
聞鬼
問:每聞鬼,即心驚而膽寒,如何對治?
雪公雲:鬼爲六道衆生之一,爲下叁途之受苦者,學佛人當起憐憫心,作超度想,不當畏之。其聞而恐懼,是俱生習氣固有,而世俗之恐怖宣傳亦有關系也。
如何求得善終
問:如何求得善終?
雪公答:忏悔夙業,多作善事。
清涼藥
雪公雲:“任何學佛人,要息滅貪嗔癡,必得勤求戒定慧。不守戒,不能入定,戒上不許幹之事,均爲亂心之事。一亂,不去做,即以戒限製住,所以戒曰清涼。一肚子煩惱,守了戒,就像喝了清涼藥。”
驕色
雪公雲:“凡人有驕色,即學佛之貢高我慢,一但自覺自己不錯,文必退,武必敗。”
今生求何?
雪公言:“鳥爲食亡,人爲財死,人要錢,就死得快。古時候作大皇帝的,不到一百年就滅族抄家。所以有金剛鑽、金元寶,不會了生死,尤其現今修行,想求解脫,出叁途,是難上加難。”
薦亡者
問:“臨命終時,全家能不哭泣,一意念佛,固知最有利益。別世以後,四十九天中念佛以外,要誦什麼經,最有利亡者?再請問頭七至滿七,要用什麼方法超度最好?”
雪公答:“不必多生分別。既是淨宗學人,只誦六字洪名、往生咒、彌陀經,便極妥善。如喜多加,可誦毗盧遮那佛大光明灌頂真言,或大悲咒,或拜彌陀忏足矣。”
家人不如自心
雪公雲:“人與人之間要守望相助,所以遠親不如近鄰,而近鄰又不如對門,對門不如家人,家人雖好,又不如自心。心不好,家人也辦不了,所以全在個人的心。心可以造一切,可以轉一切。心是何物?唯識學講,心不動就是本性,一動就叫心,心是念頭,而一念之差就不得了,懂此,一切事皆能解決。”
與化佛爲侶
雪公雲:“念佛之人,一念相應,即浸入彌陀光海,得與化佛爲侶。奚必曰:“命終往生,方侍彌陀哉!””
行使一生任務
問:如何行使一生任務?
雪公答:謹守本分,不損人利己,此是從消極方面講。盡心盡力,必信必忠,此是從積極方面講。如斯可爲能行其任務矣。
定功
雪公言:“定,不是坐著身子不動,行、住、坐、臥,心裏不打妄想,就叫定。心歸了一,就入了定。入了定,自自然然就開智慧,沒定是無開智慧之道理。得了智慧之後,才有神通。”
全德
雪公雲:“修行人一舉一動,完全爲利益衆生,非爲自己,此爲成正等正覺的總綱領。”
秩序
雪公言:“無論幹什麼事,有次序,就能成功。學佛之人,飲食起居,如果亂七八糟,斷定不能成功。”
因果相酬
雪公雲:“人生環境順逆,皆由遠近因果以爲支配。現受之苦惱災害,倘現在不造惡因,亦可減其助緣力,且能避免將來之發生。他人橫加侮辱,當反求諸己,定有招侮辱之道,宜自忏悔,何可與人爭鬥,怨再加深?”
虛妄分別
雪公雲:“有毛病的人才虛妄分別,以眼睛比喻,平常人眼睛好好的,不覺什麼,一但打捶它幾下,就覺滿天都是金條,所以有毛病才虛妄分別。證道歌上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但去凡情
雪公勉勵弟子們說:“修行全在個人覺悟,叁業清淨,但去凡情,將世俗事放下就成就。”
庸人
雪公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惹是生非,從中取利,渾水摸魚之人。”想想天下生變,社會動蕩,團體不安,不正是庸人從中攪擾的嗎?
學佛的入手處
雪公雲:“學佛,佛就是覺悟,從何處入手呢?先從人身上入手。人是基本問題,人是人道,成了好人,在家庭中,才能成家。家庭整理好了,出了社會,幫社會的忙。在社會上,不論地位高下,職務繁簡,盡義務是平等的。所以家庭壞,國家壞,都不埋怨,主要在求自己,自己好了,家庭就好,要是沒將自己弄好,什麼都弄不好。”
真心
雪公言:“真正終日求學,只要心裏不雜亂,將來的事情,大家均可明白。這不是神通,大家書都念過,咱們是儒佛雙修,學的是聖言量,我們沒有獨立的能力,只要“真心”,辦事有假心,一事不成。誠字二個講法,一是根本就誠,不學就誠,這是天之道。二是誠之者,人之道。咱們的能力,只能誠之者。說真話,存真心,往這上頭走,漸漸未來事,就可以曉得。”
了生死
雪公言:“學佛最要緊是後來了生死,不了生死,將叁藏十二部倒著念,會背,也沒用處。”
抱定弘誓
雪公曾言:“抱定弘誓,自行化他,逢人談話,即勸其學佛,若不如此,即是失去悲心。”想想我們可曾如此存心,時時將弘誓明記心中,逢人談話,便婉轉相告,學佛之勝妙?還是嫌麻煩,能省則省,從未趁機弘化度衆呢?
傲不可長
雪公言:“人一下生,就帶著貪、嗔、癡、慢、疑來,這“慢”就是傲慢。孩子時天真爛漫,下生帶來的種子,早有這個因,沒有增上緣,還不起現行。孩子漸漸長大,知識一開,有了增上緣,一上學,學了東西,就增傲慢。到老了,就不得了,老人愈活愈傲慢。有老人常說:“我活了一大把,還要你教!”這人一自滿傲慢,學問道德就不進步,禍亂就多了。”
黃色音樂聽不得
雪公語弟子言:“你們少聽黃色音樂,它會壞人心術。佛家眼看叁方,耳則四面八方都聽到了。黃色音樂聽不得,你念叁天好書,聽半個鍾頭黃色音樂,就壞心術。”
宗教與政治
雪公言:“宗教自古以來不談政治,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有周公、孔聖人。當和尚不涉政治,就如開藥店不賣棺材,賣棺材不開藥店。”
自卑而尊人
雪公言:“禮記上說:“禮者,自卑而尊人。”尊人,是沒階級的,都得學,只要學了,尊人者更尊,卑人者就不尊了。有富貴的人,若不自尊,便不富貴了,就下賤了。富貴人懂禮了,就不驕傲。俗言:“官大脾氣長。”這官若懂禮是“自卑而尊人”,便絕不驕傲。”
念佛憶佛
雪公言:“念佛是明記不忘;憶佛是默而識之。大家都忘不了錢,人人忘不了吃飯,以想吃飯與想錢的心,變成想佛,就成功了。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
于田殷重
雪公言:“修行好比種田,農夫靠著田地吃飯,過去,地不長五谷,長出金元寶都不行,沒了五谷,人就得餓死。而修行人修的道,就好比田地一樣。你得尊重它,還得恭敬它。因此道之厚薄全在各人,不尊重就不能得一心,一恭敬,就收心。”
修行即修念頭
雪公言:“學佛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即修念頭。大家說:“ 我不大起念頭。”到了等覺菩薩才不起念頭。無念,是無邪念,而非無正念。”
時久攝心
常有人言,念佛時,依然妄想雜陳,如何除法? 雪公雲:“此是工夫日淺之故,時久漸能攝心。現在不可勉強,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覺愈多,但于念佛之時,此六字起于心要清楚,出于口要清楚,再入于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淺矣。
覺心
有人問,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就不是佛,那麼念佛的心都是佛,有這等容易的事嗎? 雪公言:“佛非他事,只是覺心。心是什麼?不可言說。心在那裏?無處尋覓。必要追求,當知汝現前一念虛靈便是。若是緣佛而起的心,這心豈不就是佛心。否則就是其他,要從此處著眼,功夫方能得力。”
菩薩悲心
學佛以後,受了世俗人…
《雪公師訓集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