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公師訓集錦▪P9

  ..續本文上一頁譏誼,不免起嗔恨心,應如何是好? 雪公雲:“對自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癡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嗔心,不然他癡、我嗔,同一墮落。”

  修與學

  修與學有所分別。 雪公雲:“修須守一法,因專一始精。學應廣博,能博始達。明乎此理,修則不致雜亂無功,學亦不陷孤陋寡聞。修淨能立根生力。”

  功德大小

  有人問:“念佛、拜佛及拜神,那一種功德最大?” 雪公雲:“念佛功德最大,爲其是無漏正道,能證涅槃。拜神功德最小,以其不過對神的一種恭敬而已,無他益處也。”

  竭誠盡敬

  印袖雲:“每天愚夫愚婦,颛蒙修持,所得利益,較聰明人爲多者。一則以竭誠盡敬,專心一致;一則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 雪公亦雲:“齋公、齋婆,老實念佛、拜佛,至誠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談法理者,往往不重實行,反落在愚夫愚婦之後。”願吾等同修,發惕然警覺心。以老實修行爲重,莫忘祖師及 雪公之苦口婆心和耳提面命。

  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雪公雲:“一切衆生貪、嗔、癡充滿,何能誇心好?日日口說妄語、绮語等,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幼年背誦

  雪公日:“昔吾六周歲上學,先背叁百千千 ──《叁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詩文並行。然後再背《龍文鞭影》,至十四、五歲讀《論語》。起初只背誦,何以不開講?如“人之初,性本善”,何時爲人之初?狀元亦講不了!會論語後,才開講。”

  靜下心來

  雪公說:“學佛學儒,甚至學一切學問,必先靜下心。吾幼時讀書,叁兩行書,要坐一天,此乃《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用功法。學東西須入定,定後方靜、方安、方能思慮,思想之後方能得。”

  積陰德

  雪公:“吾學硁硁然小人哉,吾答應的事必辦到底,雖錯卻不害人,吾必辦到底。辦好事不須宣傳,不說出去最好,俗語雲:“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風揚”,不宣傳,有陰德,德更大。”

  甯要大家奴

  雪公雲:“吾等參加紅白事,要穿整齊,此乃恭敬人之禮。禮節是教人何者該辦?何者不該辦?俗雲:“甯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以小家女所見世面小,疏于禮節;在大家庭任職之奴婢所見世面多,懂得禮節,有錯稍加指正,就改過來了。”

  動物歸原

  雪公雲:“不論何事,不可越禮,不可亂次序,該做即做,不該做即不做。昔商人爲士農工商四民之末,亦能“事忙先上帳”、“動物歸原”不越禮,不亂次序。吾人應學“動物歸原”,若亂則亡,有次序,依規矩,則往生,否則歧路之中又有歧路。”

  ★雪公生活點滴

  雪公生活點滴──香不燃何以顯其香

  作者:弘安

  凡辦過衆人事者,均知人事非易,尤其佛家事業,以修行德業爲根柢,如果辦事之人,存心稍有偏頗,道場就流于熱鬧場或是非場。因而 雪公老師不時教誨弟子,凡事必須發乎誠心,多爲他人設想,萬別心存勾勾道道,這樣辦事才能免于過錯。然而在弟子們遇到逆境,垂頭拓翼之際,即慈語諄諄道:“孩子啊!修行如果這麼容易,何以要叁大阿僧祇劫?你要知道,不受魔難不成佛啊!”

  老人家引導學生發菩提心,一心向道。見弟子們略行小善,便傾囊樂助,勉勵有加,那不經意的善念,經老人家隨喜贊歎的澆灌,刹時間,就往下紮了好幾尺的根。弟子如有辦錯事者,只要稍有忏悔之念,便不計前嫌,攝受如昔,不因舊惡,而絕人回頭之意。老人家叁十多年來,長期每周講經,甘露法味,就這樣源源不斷滋潤衆生的心。有時老人家見到教界弊端,便語重心長,發言警衆,善聽者,便心生警惕,莊嚴戒行;不善聽者,則挑撥是非,傳言誹謗。叁、四十年來,老人家所受之委屈何其多?然而毫不改其行菩薩道,上弘下化的心志,老人家不只以言教傳法,並以身殉教,有弟子辦事受挫折心生退轉,向老人家言道:

  “老師,學生辦得好苦啊!往後不幹了。”

  “孩子啊!香不燃何以顯其香,我渾身是瘡疤,九十多歲的人了,早可以在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啊!要幹到死爲止。”

  老人家正是這樣,爲弘揚佛法,鞠躬盡瘁。

  雪公生活點滴──人力也要愛惜

  作者:弘安

  俗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惟艱。” 雪公老恩師以耄期之齡,據禮,已可在家安享晚輩們的侍候。然而老人家總是不樂養尊處優,只緣處處愛惜人力。

  民國七十叁年春,老人家腳踝因無名腫疾,行動不便,然精神依然矍铄,養病時,每天在床第間,猶疊高被褥,權充桌幾,讀書于其上。蓮友前來問疾,總以:“這把歲數了,能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人不能不知足啊!”來寬解探望者之心。老人家深知叁、四十年來,弟子們無時不依賴著他來厚培向道之心。故而雖染疾在身,亦不忘警醒衆生,娑婆無常,不能眷戀假合之身。

  當年養痾之時,因疾在腳上,每天敷藥卸藥,總須躺于床側間處理,時日一久,床單不免沾上許多藥水,弟子每要換下床單,老人家總是一再推托:

  “等腳好了再換,明天上藥還是會沾上的。”

  “沾上再換啊!”

  “你們不懂啊!人力也要愛惜。”

  “老師!我們年輕有很多力氣!”

  “力不能使盡,要用在最利益衆生的事情上。”

  老人家就是這樣存心,他引導學生,絕不是建立個人威望、或作爲私用。他不要大家對他歌功頌德,他總是諄諄勉勵弟子,處處要存公心。凡事只要對衆生有利益,任何辛勞,乃至頭破血流,亦應勇往直前在所不惜。而老人家個人之一切生活起居,除求秩序井然外,對“享受”二字早已無所戀求,老人家的持身儉約,處處顧念他人,正唯常人所不能。

  雪公生活點滴──成物不廢話惜福

  作者:戒光

  雪公老師,對于供養佛菩薩或祖師之供品,都盡求豐盛,以表誠敬。而送人禮物,亦非常慷慨,講求溫厚與禮敬,力避寒酸與吝啬。

  但是,老人家平素又自奉極儉,早餐只喝些許以面粉、奶粉、芝麻粉等自調的羹糊。中餐則是一小碗綠豆小米粥,佐以幾樣小菜。老人家極爲惜福,每有弟子贈送名貴水果等, 老恩師絕無獨享,一定轉分贈給蓮社聯體機構中,年邁之長者,或發心之蓮友,以嘉勉大家精勤向道。

  雪公老師,在日用之間,有很多個人居家的規矩,比如用水,每天清晨洗過臉的水,都未倒掉,而留著充當這一天洗手之用,最後再于翌晨,用來沖洗夜壺。可說物盡其用。洗臉水這樣,平素用過的水,也向不輕易浪費,常常轉爲澆樹。唯有早上洗碗的水,因略殘有芝麻粉末,而不澆灌花草。老人家常向弟子說:“有芝麻的水不可澆竹,竹最忌芝麻。”

  老人家用衛生紙,也有其儉省的習慣,他每于事先,將一張衛生紙撕成四分之一,然後放于座墊之下,一次只使用一小張。老人家在家中坐的椅墊下,都有小片衛生紙以備用。

  至于用過的包裝盒子等,只要沒壞,不管是紙盒或塑膠盒、塑膠繩、塑膠袋,亦不論其精美或普通,只要還能用,必命弟子收起來以備用,說是“成物不廢”。需用時,老人家都很清楚記得,有何物,在何處,隨時取出,都可再加以利用。

  學了佛之人,比常人更懂得“種福莫如惜福。”但是,每一個人對于“惜福”的標准不一,往往自以爲是。每看到、想到 雪公老師的惜福,真是慚愧萬分。 老恩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雖以近百之高齡,向無養尊處優或勞人服侍之心態。 老恩師每受人禮遇,則“唉!罪過!罪過!”之遜辭馬上脫口。 恩師行誼,曆曆在目,點滴追思,不勝令人緬懷啊!

  雪公生活點滴──以讀書爲休息

  作者:戒光

  雪公老恩師,平日心神都放在弘法度衆,自利利他上,極少有休閑的時候。平素在家,除念佛外,總是手不釋卷,埋首于書中。弟子不忍,常勸老人家多休息,他則說:“我這就是休息。”

  雪公老恩師府中之客廳,藏書有數千冊,那一本書放在那裏,老人家都記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糊塗。看書也不用戴眼鏡,難得的是,老人家讀書的精神,很少人可以做得到。

  在去年夏天的某日,下午叁點,老人家午睡剛起,喝杯茶,洗過手後,即開始看書。叁點半後,下了一場大雨,雷電交加,直到五點多雷雨才歇。這時,只見老人家依然端坐于藤椅上,全神在書本中。就這樣,一直看到晚上九點多才放下書本,老人家晚上是不吃的,而五、六個鍾頭的時間,老人家居然不曾伸伸腰或搖搖脖子,站起來後,也沒聽說腰酸脖子痛,那天老人家走到屋後,看見庭院濕濕的,說道:

  “哦!還下雨啊!”老人家這才知道下雨。

  其實,豈止是下雨,還有很亮的閃電,很響的雷聲,但是老人家竟然都不知道,一卷在手,心就定在書本上,這種讀書精神,多麼令人敬佩啊!

  糖果紙的啓示

  作者:戒光

  雪公老師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紙,看過老人講演稿及詩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詩文的初稿全是寫在日曆紙或作廢考卷紙的背面。而家中的紙簍,亦分裝垃圾及裝字紙二桶。因爲字紙簍中的紙,是要用燒的。

  某日,一弟子將用過包糖果的塑膠字紙,丟到垃圾桶中,後經老師問起,忙再從垃圾桶中取回。

  師問:“你將它放到那裏去了?”

  弟子答:“垃圾桶裏。”

  “你看到上頭的字沒有啊?”

  糟了!弟子心想,本以爲塑膠糖果紙,燒起來氣味難聞,所以才自作聰明的丟入垃圾桶,但老人家對字紙之恭敬,一如面對聖賢,于是慌慌忙忙,趕緊將這有字的糖果紙丟入字紙簍。

  “唉呀!撿起來!”

  忽然又聽到喝叱聲,六神無主的趕緊將它又撿起來,心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字丟垃圾桶固屬不敬,今投入字紙簍又不對,只見老師雙目炯…

《雪公師訓集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