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玉樹說起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
[ 壹•無常 ]
災難,猝不及防。盡管我們聽聞過有關無常的教言,明白萬事萬物時刻都在變化,人生不免在得與失之間起起伏伏,可我們還是難以接受生活以這樣猛厲的方式揭示無常的真相。無常,爲什麼不能來得溫和一些?
時間也是空間,隔開了災難與我們。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有隔著適當的距離,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會被情緒淹沒,太遠,就遺忘了。
無常似乎總是不夠溫和的,因爲我們只有在面對強烈的痛苦、分離或死亡的時候,才會注意到無常。佛陀說諸行無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能理解這層真理,但落實到個人體驗上,無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們的預期或喜好發展時,令人懊惱、憤慨的狀況。
說到底,我們還是不夠謙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見去認識無常。
如果我們認爲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無常是不可接受的,那麼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義。
如果我們認爲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現象理所應當比其他人、物、現象更具恒常性,那麼我們也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義。
地震後,有些弟子問我,爲什麼在全民信佛、寺廟遍布的藏區也會發生這樣的災難?
出于虔誠的信心,很多人會想:凡是與佛教相關的東西都應該能夠憑借某種神秘的力量而逃脫無常的定律。看來大家還是願意相信在二元認知的範疇內存在一個恒常的東西,期待自己敬仰傾慕的人、自己喜愛、熟悉的事物和狀況永遠保持讓人滿意放心的那個樣子;然而佛陀希望我們明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凡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會耗盡,都是無常的,沒有例外。
即使佛陀本人也示現了疾病、衰老和圓寂。在佛陀的教法下,具足地道功德和神變的結集經教的五百阿羅漢,以及後世無數的大成就者,四大自在,水不能溺,火不能焚,遠離損害,最終也都一一趣入涅槃。
當年學者雲集、盛極一時的印度那爛陀寺,曾是佛法傳播的中心,後被外道侵占、摧毀,如今只剩下荒野裏幾處殘垣斷壁。蓮花生大士開光的桑耶叁層寶頂宮殿,遭受火災,毀于一旦。阿育王興建的佛塔,美侖美奂,轉眼間也化作風中的粉末,消逝無蹤。
佛陀傳下來的八萬四千法門,無數的經典,一部部都將失傳。光芒萬丈的教法,給無量衆生帶來利益、引導我們究竟解脫的具有不可思議加持力的教法,終將示現湮沒在時光的長河中。
叁寶的護佑和加持不是要強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覺,讓我們相信自己套上了一個“金鍾罩”,從此刀槍不入,水火不侵。懷著這種心態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我們只會更脆弱。叁寶的加持,關乎我們內心的轉化。不論通過何種形式表達對叁寶的皈依,如果我們的內心因此而不斷向良善的方向轉化,空性的見解和菩提心不斷增上,那便是得到護佑和加持了,因爲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一個人的內心堅韌、寬廣。
有人說這次地震,震區的藏族人面對家破人亡,表現出的是別樣的悲傷。沒有恸哭。沒有呼喊。街邊的廢墟提醒著地震的剛剛發生,而整個城鎮的氛圍卻是平靜的。
人們積極地自救,互相幫助。年僅幾歲的孩子都硬是靠手挖,把壓在廢墟下面的奶奶救了出來。有的人自己家裏遭了災,失去了親人和房子,但是活下來的人一起步行了近一個小時,去幫助另一個朋友。
帳篷醫院裏,年輕的母親用藏袍兜著一歲大的女兒,見有人向孩子表示友好,她轉過身讓小孩離人家更近一些,語言不通,她回頭輕輕地笑。她的丈夫在地震中去世了。
十一歲的邬金丹增和叁歲的妹妹成了地震孤兒,媽媽去世,爸爸不知在哪裏。他每天照顧受傷的妹妹,陪她玩,哄她睡覺。他說自己要想辦法養活妹妹。趁妹妹睡覺的時候,他去安置點的空地上同小夥伴踢球。他說:如果我妹妹一醒,我就不能陪你玩了,快點踢。他背著妹妹去已成廢墟的家裏把媽媽喜愛的塑料花挖出來。他希望媽媽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幸福,也希望“媽媽,保佑我們”。
有的家庭誰也不提逝去的親友,但每晚睡覺前,都各自躺在帳篷裏默默地念經。不想打擾其他人。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懷念死去的親人。
大多數家庭都有親人去世、財産損失,有的一貧如洗,但是他們說:只要別人會好,我們就會好。
……
由于佛法的熏陶,在這片高原上生活的很多人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項基本的事實——無常。他們不認爲事情必須按自己的心意發展才對。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這不過是事物平常的狀態。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在繁華中,在廢墟中,生活都在繼續。
關于無常,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叫喬達彌的婦人,她年幼的孩子病逝了,她非常傷心,到處問有沒有藥能讓她的孩子起死回生。後來,她找到佛陀請求幫助。佛陀說,我可以爲你製這種藥,但需要特殊的配料。你去城裏找一戶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向他們要一些芥菜籽拿回來給我。于是,喬達彌高興地去城裏挨家挨戶打聽,卻發現所有人家都曾有人去世。她終于意識到並不是只有她一個人遭受失去親人的痛苦。
她再次來到佛陀面前,佛陀悲憫地開示:你以爲只有你在受苦,而事實是一切都是無常。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無常,都在面對痛苦和死亡。我不知道怎樣的痛苦和死亡才算溫和。也許是因爲我身份的原因,周圍認識我的人如果親戚朋友遇到不幸、災難之類的事,總會告訴我,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安慰和幫助,所以幾乎每一天,我都會聽到一些壞消息。這給我很好的機會,讓我熟悉人間的苦難、世事的無常,也讓我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
大多數人面臨死亡,不論何種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極度惶恐的。他們所有的知識、技能、思想都只能應對現世的、與生相關的問題,而死亡是什麼,該怎麼辦,他們很少考慮過。
人的一生即使不經曆大災大難,也是很短暫的,幾十年轉眼就過了。也許是日子太平靜,人們輕易就忘記老之將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說年輕人,連很多老人也是這樣,好像相信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前年春天,我在劄熙寺見到那裏的老喇嘛日嘉,八十歲了,修行還是不怎麼精進。他可能覺得自己是索南嘉措上師的外甥,與衆不同,不必爲死後能否解脫的事擔心。我當時說了他一頓,死亡近在眼前,他一定要抓緊時間修行。沒想到當年秋天,他就去世了。由于長期接受佛法的教育,面對生活中一般的變化和痛苦,我想日嘉喇嘛應該能夠坦然處之,但死亡是極其劇烈的變化,伴隨巨大的恐懼和痛苦,我不知道沒有做好充分准備的他該如何面對。
面對死亡,順利地走過死後中陰的陷阱,是藏族人生命中的大事。只有修行成就很高的人才能做到死生自如,在死亡來臨時自主地決定何去何從;而一般人在感受到死亡的劇烈痛苦時,都不免驚慌失措,全然忘記平日的修行,喪失對中陰境相的判斷力而誤入歧途,失去解脫的寶貴機會。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在一旁安慰、提醒、指導亡者克服死後的驚恐,鎮定下來,清晰無誤體認自性之明光,或者辨認其後出現的諸佛菩薩清淨刹土之顯現,那麼亡者即可獲得解脫。誠信佛教的藏人在親友死後,一定會想辦法爲亡者超度,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死後中陰這個至關重要的階段。這次地震中,家裏有人不幸遇難的話,活下來的其他人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有多悲痛或者以後的日子怎麼過,而是一定要想盡辦法找到亡者的屍體,爲他們超度,因爲活著的人還有機會修行,還可以繼續爲解脫做准備,而死去的人若不能把握住這次機會,再循業流轉,以後還有沒有這麼好的解脫的因緣就很難說了。無論天葬、火葬或其它喪葬形式,都有特殊的超度儀軌和安排,不是簡單地把屍體處理掉。對佛教徒來說,幫助親人獲得解脫就是對他們最有力、最有意義的關懷。
人生短短幾十年,我們要面對大大小小無數的變故,要一次一次痛苦地面對親友的離世,最後是自己離世。
如果能認真把佛陀的教言融會于心,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更從容一些。
[ 貳•因果 ]
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衆多因果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認識能力的局限,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無限的因果相續中有限的某個片段。當事物的來龍去脈在空間或時間的跨度上超過了目前的認識範圍,人們很自然就會懷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我們要知道,細說從頭,連神通廣大的阿羅漢也不能完全說清楚啊。
據說佛陀有一位叫周利盤陀伽的弟子。他當初想出家,卻被佛陀其他的弟子攔在門外。佛陀問:爲什麼不讓他出家?那些弟子都是有神通的阿羅漢,說觀察過這個人,五百世都沒有跟佛結過緣。佛陀就說:你們只能看到五百世之內的因緣,五百世以前他曾投生爲一條狗,無意間供養過我,跟我結了緣,所以這一世會跟我出家學法。
南瞻部洲是業力之地。投生到這裏來的衆生,絕大多數是被往昔的業力牽引而來,所以這一生的際遇不僅與此生的身心活動有關,而且反映出前世的行爲所産生的後果。有些果報的起因可能要追溯到幾世、幾百世之前,但是不論時間隔多久,果報都不會自動消失。拿惡業來說,清淨惡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主動地積植德行,忏悔、清淨業障;或者被動地等因緣成熟、果報顯現,顯現後因果自然了結。
當年,舍衛城的帕吉波國王率軍進攻釋迦部落,大肆屠殺釋迦族人。佛陀的聲聞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爲了保護佛陀的親人,用神力把他們裝在鐵缽中舉到半空,以爲這樣就能…
《從玉樹說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