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是妄念,仍舊是凡夫知見。不能頓悟,就不要去高談唯心淨土,還是老實念佛穩妥。
199.看印光大師的在家男女學佛程式上說,修習禅定,就是修習止觀,而念佛就是修習止觀的一種方便法門。爲什麼很多書上說禅淨不能雙修呢?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怎麼不容許禅淨雙修呢?但必須深刻理解什麼是禅,什麼是淨,如果不明白道理,就會錯上加錯,到那時禅不禅,淨不淨,一無所成了。你所提的印光祖師那一段話,只是說禅淨都是“止觀”,並不是教人同修禅淨,請不要誤會。
200.佛教巨星印光大師圓寂後,經中國佛教協會審議通過,列爲蓮宗十叁祖,爲全國佛教徒所矚目。後來我的哥哥卓智立在福州功德林念佛會時,據某居士說:“印公大師往生後列爲蓮宗十叁祖,這件事還有暫時性,並沒有最後確定下來。原因是福州鼓山湧泉寺住持高僧虛雲大師以及圓瑛大師還沒有圓寂,必須等二位高僧往生後,佛教會才能作最後的決定。”這件事是否實在?
名分已定,人心已歸,怎麼能夠朝叁暮四,隨意變更呢?何況虛公爲當代禅宗大德,自然有他的本宗地位。圓瑛大師禅淨雙修,和紫柏、憨山大師相同,後人自然奉爲祖師,何必一定要列爲蓮宗祖師!
201.《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查劫有大中小叁種,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是指哪一種劫?叁種劫各有多少年?西方佛國在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有沒有其他佛?
從人的壽命十歲開始,每過百年增一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爲止,以後每過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少到十歲爲止。這一增一減的時間就叫做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合爲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合爲一個大劫。《阿彌陀經》所說的十劫,按前人的說法是指大劫。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的佛土,在阿彌陀佛之前沒有成就這個世界。
202.極樂世界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往生到那個世界的人,都將候補佛位。但是,佛教教人知道苦集滅道,儒家也有憂勞興國,安逸亡身的教訓。帶業往生的人,第八識田中習氣未盡,一旦生到極樂,享受快樂,怎麼還能精進不退?
快樂可以分爲兩種,即欲樂和法樂。叁處七寶,種種莊嚴,是指欲樂,這是針對娑婆衆生所說的,隨順我們的習氣,使我們産生羨慕的心理而求往生。只要一生到那個國土,一切事物都會說法,我們的六根決定改觀,正如佛說“自然都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既然無時不念叁寶,這個心就是道心了,就是享受法樂了。這正是淨土宗的最大方便的地方。
203.《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這句話有四個問題:(1)憶和念是兩法,還是一法?(2)念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3)所見的佛是化佛還是自性佛?(4)如果是心憶心念,和禅家參話頭、看話頭有沒有不同?
第一個問題是屬于語法問題,中文裏面很多雙字詞,兩個字都是同義關系,例如“言語”、“思想”、“行動”、“歡喜”等等,“憶念”也屬于這一類。但要把它拆開來解釋,也未嘗不可。憶就是記住不忘,念就是念茲在茲。第二,是用心念。第叁,是指自性佛。第四個問題不要拘泥,經文圓通一切,不要以宗派畫範圍。但要從法門來講,自然就有區別。禅宗參話頭目的在開悟,淨宗念佛目的在往生。
204.經上說“如果有衆生想要生到我的國土來,並且具有很堅定的信心,十次念我,我就一定接引他往生。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決不成佛。”又說:“堅持念佛名號,從一天一直堅持到第七天,一心不亂,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國土。”爲什麼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前面所說的堅定的信心,是指心中已經沒有一點雜念,徹底相信。如果做到了這個功夫,那麼臨終一念就可以往生,何必還要十念呢?後面說從一天到七天堅持念佛,就是希望做到這個地步啊!
205.淨土法門說萬人修就有萬人去,爲什麼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是他們因地發心不正呢,還是他們的修法不對呢,或者是佛順應世人“先以欲鈎牽”呢?
在這裏不能用“先以欲鈎牽”這句話,發心不正,修法不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本問答已反覆強調往生不是爲了個人享受,而是爲普度衆生,只有往生後,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大學”學習,才能具備度生的本領。因此,修淨土的人,發心要正,發心要正,就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彌陀念破喉嚨,又有多大用處?
206.永明壽禅師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禅淨雙修是否比專修更加殊勝?
這是針對當時的情況勸告那些參禅人的,因爲禅的境界高遠,而淨的方法穩當,所以有禅有淨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淨入禅不是人人能夠做到的,如果好高骛遠,必然前功盡棄。四句話合起來看,才能有一個全面的意思。我們要好好體會壽禅師的原意啊!
207.念佛用心念心聽的方法,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否相同?可不可以稱爲實相念佛?這個能的心和能聽的心是一還是二?
心念心聽與觀音圓通法門“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不很相同,但能念能聽的心,並沒有兩個,聽的時候就是念的時候。但也可說是兩回事,聽和念不是很清楚嗎?好比太陽當空而照,照射當然就有光明,這個照射和光明,可以說是一個,但又不是一個啊!
208.古代大德說:“能否往生,就要看這個人有沒有信心和願力;等級高低,就要看這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現在有人具備了信願行,但不能發大菩提心,只希望往生極樂國土享福,這樣就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心相應。如果這個人有很強的信心和願力,他是否能夠往生?
也能夠往生,只不過相當人天或聲聞的地位。不發大心,難以候補佛位。既然已經具備了很強信心和願力,又一心念佛,就具備了往生資糧,因爲真心念一句彌陀就消八萬四千劫大罪,他虔誠地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自然因念佛而得慈力加持而往生,只因爲不能發大菩提心,所以暫時還與佛相隔,只能相當人天或聲聞的果位。但是,繼續修行,就會發大菩提心。不發大心,是不能成佛的。
209.極樂國土人民有無限的壽命,又不斷有往生極樂的人,爲什麼回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普度衆生的菩薩卻越來越少呢?
我們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大千世界中一粒微塵,就中國來說又只不過是這個微塵世界中一小部分。但是,短短千多年,已經有那麼多淨宗祖師和淨土聖賢降生我土,怎麼還說少呢?即使到今天,也大有人在,否則淨宗早就消滅了。
210.曾經聽到一位居士說,娑婆世界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才最徹底,因爲心即是佛,也就是淨土,那麼我們修淨宗的人又何必求生淨土呢?
這些似是而非的話,最能害人。你難道不知道我們想往生西方,是爲了擺脫生死輪回;西方人想回娑婆,是學已成就,乘願度衆生。凡夫和聖人完全不同啊,求生的意義就有根本區別了。某居士說求心,請問剛剛入門學佛的人,知道心是什麼?即使知道,又怎麼個求法?怎能用一句空話了事?心就是佛,就是淨土,話雖不錯,但請問某居士有心沒有,他如果有心,他是否就是佛?
211.《阿彌陀經》有“有迦陵頻伽共命等鳥,這些鳥晝夜不斷說出和雅的法音”等句子,可見西方佛國也有晝夜的分別。這個國土的晚上是不是指鳥聲停息花兒閉合,還是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黑暗?
西方實際上沒有晝夜之分,這裏只不過用花合、雨花等計時罷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光明,全靠太陽,極樂世界到處都是光明,絕對沒有黑暗。
212.念佛的人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過去和未來?
知道過去和未來是屬于神通方面的事,與了生脫死沒有關系,不要因求神通而不自覺地進入魔境。必須知道念佛是爲了求生西方,一旦到了西方,六種神通就已全部具備了。
213.給亡父亡母誦什麼經,可以使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咒沙法,可以采用,記載在大藏經秘密部。
214.念佛完畢後回向,不知是一天回向一次,還是一個月回向一次?我以前念佛忘記了回向,現在再回向還有用嗎?
最好念一次回向一次,以前念的現在回向當然有用,一句佛號就是一顆金剛種子,千生萬劫都不會消滅。
215.妻子剛生産幾天,突然遇到蓮友去世,不知道她是否可以參加助念?
生孩子不久的人,氣血虧損,不適宜參加助念,並不是因爲不幹淨就不能參加助念。佛看到我們衆生,就像父母看到子女,子女危急時呼喚父母,父母不管子女處于什麼狀況,都會去挽救啊!所以生産時仍舊要念佛,求得佛的加持,順利度過産期。
216.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複我,我就信佛。
從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師回答:“阿彌陀姓憍屍迦,父親名叫月上,母親名叫殊勝妙顔,出自陀羅尼集。”還有《鼓音王經》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做妙喜,國王叫做憍屍迦,祖父叫做清泰國王,父親叫做月上轉輪王,母親叫做殊勝妙顔王後,生下叁個兒子,大兒子叫做月明,二兒子叫做憍屍迦,叁兒子叫做帝衆。”這一段記載很詳細,可告訴那個提問的人。但信佛有信佛的緣分,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爲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請你轉告他,佛法是救衆生離苦得樂的大事,叁寶是無上福田,千萬不要當兒戲看待,如果隨便開玩笑,就會引來禍患,毀了自己的前途。
217.《阿彌陀經》說念佛人一天到七天一心不亂,臨終時就可以往生淨土。依據經典,只念七天,時間很短促,那麼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臨終時能否往生淨土?有沒有必要天天念佛一直到臨終爲止?
念七天後結果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才能往生。即使達不到這個境界,也已經種下很深的善根了。達到了這個境界,仍然要天天念佛,一直到命終佛來迎接。…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