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安心法門▪P9

  ..續本文上一頁而得這人身是白得,他們得了人身就享受人生,造了一輩子的業就完了。你們聽到佛法,聞到佛法而且接受以後,所作的業就是善的。世間法的善有超過孔聖人的善嗎?出世間法之善有超過佛法的嗎?你們聽的不是孔聖人的就是佛的,你的印象跟外頭的人印象就不一樣,你們的功德大了。但是你得發真心,每到星期叁晚上七點,就上圖書館聽經,請問:這個心是什麼心?這是初發心,每星期叁到了鍾點,這個心一動,就與千萬人大不相同,就是每星期來此種一回善根。

  心在一時之間只出一個,一個心念出去就有若幹生死種子,可怕吧!念佛是了生死的種子,這是佛法的正用處。其余都是方便法,用來慢慢地接引。法華經雲:“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佛法只有一個,沒有兩種,人只有一個性,沒有兩個性,也沒有叁個性,不過,方便有多門。有雲:淨土宗不是方便法嗎?淨土宗也是方便法,方便得特別,別宗的方便法都是斷多少惑,證多少階位,譬如一根竹子,蟲要一節一節的豎著出去,淨土宗是橫著走,在旁邊咬破,很快便鑽出去。所以他宗修行要叁大阿僧祇劫,淨土宗也許只要一個月就成功了,可是得會用方法。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等著你,等著你到極樂世界去斷惑,這是難信之法,愈學過佛的愈不信,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要想知道淨土法門的情形,你成了佛才知道,等覺菩薩也不懂得,而我們是那一尊菩薩?所以只有跟著聖言量走才能成功。

  回向發願心的“過現叁業所修世出世善,隨喜他一切叁業世出世善根”下頭有二句“真實深信,願生彼國。”真,是一點不假,實,是不打妄語,說的話,做的事,實實在在,一切都是真實的。相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生死成佛,一點都不假。

  丙二、願生彼國

  第二句是願生彼國,自己所作的善,隨喜他人所作的善,一切功德,不作他用,專爲往生西方。假使不往生西方,做這些功德就成了有漏法,這種人念佛就是知見不正,怎麼會成爲有漏法呢?念佛人還求長壽,求沒災病,求發財,這些都是有漏法,享受完功德就沒有了。淨土法門教你念佛生到彼國,是無漏法,無漏法了不得,天眼通、天耳通等五神通都不能解決生死,唯有得了無漏法,證了漏盡通,才能了生死。而得真正無漏法的只有佛一人,淨土法門就是希望我們專求無漏法,不做別用。得無漏法是很難的,淨土宗亦求無漏,那要不要斷惑?要斷,生到蓮花中以後在西方斷,蓮花開後見佛便悟無生,證得無漏法,蓮花若不開,即使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也見不到佛。下次再講回向發願心的第叁段。

  淨土安心法門(十一)

  乙叁、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動亂破壞

  淨土宗是難信之法,爲什麼是難信呢?難信的原因是什麼呢?誰能夠說出來,不學佛的人聽到淨土法門是糊裏糊塗,半信半疑;學佛的人對淨土法門也多是一知半解,學佛的人總認爲開悟才能了生死,沒開悟能了生死,誰信?然而,淨土宗的妙處就在不開悟也能了生死——先找個保險的地方,不再落入六道輪回,再求斷惑開悟。

  其實,淨土宗也要開悟,要開悟就得斷惑,但是淨土宗不在此地斷惑開悟,要在這裏開悟,我們辦不到。所以往生西方是帶業往生,帶著迷惑往生的,現在有人提倡消業往生,這就是異見,擾亂修行人,破壞念佛人的信心。

  帶業往生是帶著惑的,有分別心就叫惑,若不迷惑了還分別什麼,宋朝的永明禅師有一首四料簡可作證明。頭一首是“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禅淨雙修的人,好比帶角的虎,老虎雖然厲害,若頭上再長出像牛羊的角,那老虎更厲害了。

  第二首是“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淨土法門什麼人修,什麼人就能當生往生。有人說:“現在有很多人念佛啊!”事實上,現在並不見得有很多人真正修淨土的,光嘴修而已,原來淨土法門是不回向法門,不作他用,專接引往生,但是今人念佛卻不如法修行。有人會懷疑:“單純修淨土,什麼也沒有,就行嗎?”永明禅師這首偈子不就肯定專修淨土,就能萬修萬人去嗎?只要往生極樂,見得阿彌陀佛,還犯愁不能開悟嗎?而在淨土的蓮花分九品,蓮花開後就悟無生,蓮苞開花有一年就開的,有幾年後才開的,乃至多劫都不一定。要是在此界就開悟的,生到西方淨土就是上叁品;在此半開悟,生到那裏,就是中品;沒開悟而往生的就是下品。有人又會懷疑:在此地開悟不好嗎?在此地能開悟,當然好,往生就是上品,但是開悟不容易,在此道場聽經叁十多年了,請問;有人開悟了嗎?沒有。在娑婆世界因爲有惑業苦叁種障礙,所以悟不開,只得帶這叁障往生西方,生到淨土見了佛,斷這叁障就容易了。

  其實聽經學佛也要會悟,例如二個五是十,叁加七也是十,二加八還是十,如果只知二個五是十,叁加七,二加八,變個說法就不知是十,這就是糊塗,古人說:一悟百悟。一條悟了,其余就通通悟開了,若一竅不通,就永遠糊塗。有人認爲佛經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就自作主張說消業往生,否定不斷惑業也能往生的事實。試想:現在一般人的毛病就是有貪嗔癡,這叁種毛病叫惑,有惑就會造業,造業就要受果報,如果開悟,就無惑了,無惑就不會造業,不造業還受什麼報,便脫離生死的輪回。所以貪嗔癡是障礙,不能往生是這叁條的緣故,修通途法門不能成佛也是這叁條,所以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若無貪嗔癡便往生,成佛了,還有什麼好談的呢?今天大家若能立即把貪嗔癡去了,不但往生而已,還可成佛。

  唯識家認爲未成佛的衆生都有心識,識就是分別,分別就是有煩惱,只要一起分別就叫“惑”,這句話若聽不明白就得去體驗。對一件事情還看不明白就是迷惑,看不明白才要分別,看明白還起什麼分別?例如在此擺兩根蠟燭,一看就知是蠟燭,這叫現量,若說成是兩桶水就不是現量。凡夫不分別怎能知道是蠟燭還是水桶,這都是障礙。諸位之心即第八識,靜止才是本性,煩惱一動,本性便成心識,只有說“動心”,沒有說“動性”的,這道理要到一定程度才能說,程度不到說了,他就起煩惱。例如他本來對念佛能帶業往生沒有分別心,你卻跟他說消了業才能往生,他便心生煩惱,他的煩惱,是你給他加上去的,所以古人說:“修道時話不傳六耳。”向一個人說法時,要摒退左右的人才說法,免得旁人生出煩惱。

  淨土安心法門的回向發願心第叁條要“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破壞”我在這兒講經,我只按照祖師的注解講,當個錄者帶照著說出來,你說我有功夫,我可不敢承當,我的功夫我自己知道,譬如飲水,冷暖自知。這一碗水,我在喝,你問我是熱是冷,我沒法答覆你,我說熱你拿去喝還嫌冷呢,我說冷你喝了可能還嫌熱呢,冷熱是你自己分別,分別就是迷惑,就是生死種子。尤其是淨土法門更不能分別,別的經有佛說、有菩薩說、還有羅漢說,佛說阿彌陀經裏頭的話全是佛說的,句句都是聖言量。下等根器如鄉下老太婆還容易成功,像我這種人就麻煩了,我總得分別分別,而分別就起煩惱。

  分別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叁種,什麼叫自性分別?佛什麼都知,佛還會動心嗎?佛不動心,無能分別的心,也無所分別的對象,衆生一動心卻有能分別的心和所分別的對象。所謂自性分別,自性是天然的,在本性中什麼都有,我們叫“分別”,佛叫“照”,只有說:佛光普照,沒說:佛光普動的,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如何分別,這不能講。整個佛性之自性分別是天然的,與鏡子相似,自然光明,李太白有一首詩說:“白發叁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鏡子一點縫也沒有,裏面卻有光明照得見如霜的白發,霜是從那裏進去的呢?找不到卻清清楚楚,那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分別不著相。

  其次是計度分別,計度是見一物就給它一種名稱,例如現在看到東西,爲什麼叫它蠟燭,爲什麼叫它紙,你按現量起分別,這都是生滅種子,起惑的原因。過去的事物應該過去就算了,但是仍起分別,這叫“隨念分別”。過去多少年的事,早已沒影子了,有時還會想起那一年幹了什麼事,俗話說:“眼前窮不念當年富。”從前已過去了,再想也沒用處,若還想,這叫“隨念分別”。過去、現在、未來無時不起分別,無時不起煩惱,無時不造,無時不受果報,人生就是苦到這種樣子。

  又,惑有見惑與思惑,有俱生的惑和分別的惑,俱生的惑是自己多生多劫帶著來的習氣,分別惑是因爲遇見壞環境、邪師、邪教等這夥人,邪說橫行,亂講一口,你就信了他的話,思想就不純正,所以佛法講“正知正見”。思惑不是一時斷得了的,見惑則隨著增加,例如學佛聽經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一個人一個心,一個人一個見解,某人講的話,見解跟佛的知見不同,而誤以爲是對的就糟糕了。這裏所謂異見就是與佛不同的見解。異學則是學佛偏不學佛,卻學些別的東西。別解是他有另一種解法,如以禅宗的方便法作淨土的方便法,拿來摻在一起,亂七八糟,非禅非淨,雜菜湯一般。別行是學佛不爲成佛,卻求長壽,爲了多活幾年,爲了得好兒孫,爲了升官、發財,這都是別行。這些都是見惑,增加分別,增加煩惱。所以說異見、異學、別解、別行會造成動亂破壞,難以一心不亂。

  丙一、心若金剛

  丙二、願生極樂

  金剛最堅固,能破壞一切,別的東西破壞不了它,俗諺說:真金不怕火煉,火也變不了真金的本質。發願往生的誓願也如金剛一般,不被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所動亂破壞。須知淨土法門必得專修,必得有信有願,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做別用,是專爲往生極樂之用的。

  淨土安心法門(十二)

  乙四、生彼國已回入娑婆教化衆生

  華嚴經講了十六年,全套華嚴經…

《淨土安心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