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大道▪P11

  ..續本文上一頁要由空性的認識爲基礎,建立證空智慧不共的殊勝。

  (道炬論)

  叁有分別生 分別爲體性 故斷諸分別 是最勝涅槃

  如世尊說雲 分別大無明 能墮生死海 住無分別定 無分別如空

  入無分別陀羅尼亦雲:

  佛子于此法 若思無分別 越分別險阻 漸得無分別

  由聖教正理 定解一切法 無生無自性 當修無分別

  如是修真性 漸得暖等已 當得極喜等 佛菩提非遙

  (攝頌)

  唯獨製心禅定修 深知無力斷輪回 離止道唯甚深慧 任何觀修不摧惑

  是以善修空妙慧 騎乘不動寂止馬 離邊中觀智利器 終竟緣執悉壞滅

  如理觀證深廣慧 如證智力遍廣修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這是說明只有空性慧,也不能斷除煩惱,應該修學奢摩他來成辦緣空奢摩他毗缽舍那,才能解脫。

  製心一處自得定 所緣如理而觀照 各自成證得空慧 不動極堅而安住

  斯定愈堅止觀二 雙運勤修太奇妙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當我們獲得緣空奢摩他及毗缽舍那之後,應該讓緣空的止觀雙運修性空;證得緣空止觀雙運,修學緣空現量,就是緣空等持,以現量了解性空的叁摩地名等持。

  等持觀法空虛空 後得觀法空幻術 方便智慧互攝修 贊此菩薩到彼岸

  證已永絕一方道 斯乃賢善佛子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劫

  了解性空以及整個解脫之道,並非一個因緣就可獲得,必須衆多因緣,方便智慧雙修,才能走上解脫之道。

  進入金剛乘

  (道炬論)

  由咒力成就 息增等事業 及修寶瓶等 八大悉地力

  欲安樂圓滿 大菩提資糧 若有欲修習 事行等續部 所說諸密咒

  什麼是金剛乘?金剛乘殊勝在那裏?前面說到方便與智慧應該雙運修學,在顯教雖強調雙修,但未說明如何以一意識成爲方便資糧及智慧資糧。金剛乘強調應該以一意識成就二資糧,從一意識上建立,最主要靠本尊瑜伽的力量才有辦法。

  爲求師長灌頂 當以成事寶等施 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師長心歡喜

  由于師長心歡 圓滿傳授師瓘頂 清淨諸罪爲體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在學密時,上師瑜伽及本尊瑜伽有極大密切關系,這裏又講善知識。

  初佛大續中 極力遮止故 密與慧瓘頂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灌項 安住梵行者 違犯可遮故 失壞彼律儀

  其持禁行者 則犯他勝罪 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若聽講諸續 護摩祠祀等 得師灌頂者 知真實無過

  燃燈智上座 見經法等說 由菩提光請 略說菩提道

  (攝頌)

  如是因乘與果乘 二大勝乘諸共道 具已善巧阿阇黎 如理依趨四續海

  盡其口訣依勤修 暇身妙義斯得圓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脫者當策勵

  造論爲己修心用 兼亦饒益他賢善 諸佛歡喜圓滿道 易解演教善功德

  普願法界諸含識 斯此善道永不離 我恒如斯而祈願 志求脫者作願持

  

  

  丁、附錄:佛法問答

  (一)、成佛一定需要上師嗎?假使自己閱讀,自行好好修行持戒,不會成佛嗎? 爲何依賴上師?

  答:成佛不是一二年的事情,必須一劫又一劫,如遇到有條件上師,應該依止,經由上師走上整個道次第。假使遇不到具條件上師,則依叁藏爲主,這是可以。這裏說段故事:仲登巴大師修自他換,以菩提心修持爲主,那時西藏流行一種傳染病,他以禅定力量,把他人痛苦由自己承擔,最後得了傳染病,整個下巴脫節了。仲登巴有很多心子,最主要的博多瓦上師,他抱著仲登巴大師說:自始至終依止你,對我恩惠太大了,假使你圓寂了我依止誰?仲登巴大師說:可依止叁藏。假使我們證量不斷提升,自然會遇到具量上師。

  (二)、自性涅槃存在的嗎?唯明唯知的體性心法已是存在,假使心本身的自性是唯明唯知,而心本身具有自性涅槃,爲什麼從無始以來我們的都被煩惱所汙染,爲什麼不從無始來就清淨呢?原本就解脫呢?因爲本來清淨的。

  答:自性涅槃,心法本身最究竟性質,即無自主之意。心法雖無自主,但非表示沒有煩惱,沒有汙染,因爲這並不相違。無自主涵意與它有汙染二者並不相違。心法唯明唯知的體性,雖然並不是一種汙染,但它本身有了知境的能力,唯明唯知的體性,並不否定心法上沒有煩惱的汙染。心續上原有留下煩惱種子,這煩惱種子遇到因緣,會現起煩惱。這種子稱爲煩惱障,煩惱留下的習氣,假使遇到緣不會形成煩惱,稱爲所知障。當完全斷除了,稱爲大涅槃。多讀經論,修行者最究竟目標是成佛。西方一些學佛者,只爲暫時果報,認爲佛果位是不可能的。這種看法是承認輪回的心是汙染的。

  (叁)假如我們精進修行,今世成佛是可能嗎?

  答:以大乘顯教論典要叁大阿僧祗劫,算是最快時間,一般說甚至更長。以密乘來說,他們學一種無死瑜伽,依今世之身成佛,是有可能的。密乘最高的無上瑜伽中,有叁年一個月半成佛的修學,可以成佛。嚴格地說也是開玩笑,你們如果真的以爲這樣可以成佛,這和共産黨的命令無異。我們將最究竟的目標,以最短暫時間內成辦,這表示我們心力不是很強烈,而是很微弱。不要說叁大阿僧祗劫,乃至有虛空,以及衆生住,願我住世間,爲除衆生苦。這種心力是無量的,可知這二種是有差別的。大乘經典內說菩薩的铠甲精進,這力量是無限的;菩薩發願爲每個衆生能得究竟安樂,願爲每一衆生承擔地獄之苦,而不退怯、懈怠,可知菩薩精進的心力。我們主要目標是決定勝,也就是解脫及佛果位二者。當然不只是增上生,爲人天果報而學法;但學法必須經過一生又一生的學習,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增上生是必須追求的,但成辦增上生的資糧,今世及來世要好好積聚。想要成佛,增上生的資糧不用說,假如我們積聚整個決定勝的資糧的話,成辦決定勝的方法是正確的。

  (四)、今天講到意識的續流不會間斷,請詳細說明有關這方面的意義?

  答:佛經在小乘宗義中說,涅槃之後如油盡燈滅,一切都消失了。但以大乘論典來看,阿羅漢證得解脫果位時,本身只是一種功德,沒有造成意識消失的違緣,不會造成意識消失。因爲內心的功德生起,並非意識要衰退。以實執無明爲空正見對治,斷除了無明,空正見是無明的違緣,但心法本身並無違緣。因此我覺得以大乘宗義來說,意識續流是無有間斷的,沒有違緣可以造成永久消失的能力。如外四大,談到極細的微塵。如虛空微塵,續流永無間斷;由很多微麈聚合成一和合體時,形體較大一點,但是聚合是可以分裂成原有的微麈,這細微的微塵不會消失,續流一直延續下去;這微麈形成世界,世界消失後,極細的微塵還是會繼續流著。

  (五)、我們如何了解意識是無間缺的?是否意識不依其他法而有執著産生?

  答:一個人認爲心法續流不斷的緣故,所以覺得是自主真實的;雖然心法續流永無止境,但是並非自主而有;因有前者的心帶來後者的心,是由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變化,所以我們思想纔會改變,我們心纔有變化。沒有剎那變化,心固定在其一狀態,思想不會進展,也不會衰退。所以有多剎那的心而組合成一續流。所以心的續流並非自主而有,也是互相觀待依賴他的支分,而安立心的續流,安立爲心法的。支分和支分的和合體是互相觀待的,沒有支分,組成的和合體就不存在。

  (六)、慈悲是否能減少我們身體上的疾病和痛苦呢?如光明去除黑暗?

  答:慈悲減少痛苦,不完全像光明去除黑暗。因爲慈悲與愛心,能讓我們心力增強,漸漸減輕我們內心的痛苦,身體疾病的痛苦而已,不會馬上去除身心疾病的痛苦。

  (七)、我們已知道何謂善業?何謂惡業?但要如何懲罰監獄的囚犯?

  答:我覺得懂得業果報應的人,當懲罰囚犯時,內心不能放棄愛心悲心;當然爲他好要懲罰他,希望他能改過向善。以佛教觀點每人都有改過向善的機會,而且好好忏悔真的可以做到,因此應該廢掉死刑法案。

  (八)、你曾開示痛苦的根源是煩惱,我們可否只去除煩惱的感受?留下原有感受呢?

  答:當然可以。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如果空證智慧強烈生起時,也是一種感受,但無煩惱感受。例如以慈心對治瞋心,以不淨觀對治貪心;慈心和不淨觀也是一種感受,那是正面的感受。正面的感受對治負面的感受,雖然二者有差別,但都是感受;當我們反複的觀察,由正直角度思惟,正面的感受就會産生。當我們仔細的觀察,以正直角度思惟真實情況時,負面情緒就無法産生,負面的感受就消失,因爲它只是局限有限的空間,一種錯誤的執著。而推它的力量最主要是串習以前的習慣,這種惡習慣,當我們仔細以理由觀察就無法産生了。

  (九)昨天達賴喇嘛說印度那爛陀大學戒律嚴謹,無論證量多高,犯錯即趕走。現在有許多西藏大師做出不好的事,他們是否被有關寺院趕走?

  答:當然有。假使犯四根本罪之一,一定被趕走。趕走之後,他盡力在社會中求生存,或假扮成達賴喇嘛樣子,這不表示寺院沒有趕他走,寺院責任已經盡了。所以持教者穿上叁衣來度衆生是最好的。

  (十)一切法是無常性質,心是唯明唯知的性質,是不是無常的?

  答:心的性質有二:以世俗角度來看是無常,每剎那都在改變中。以勝義角度來看,心的最究竟性質是完全依賴觀待所生,無自主無自性;無自性是心的最究竟性質。心的自性空是常法,不是無常法。心和心自性空二者不可分開,沒有心就沒有心的自性空。

  (十一)我們的心本身是唯明唯知的體性,無始以來何以受到煩惱的熏染呢?

  答:心的續流追溯找不到開始的源頭,如有開始,第一個心從何而來,是有因或無因?有因是同類因或是異類因?當然是同類因,但無法尋找到第一個心的存在,所以說心法是無始以來的。當心未調伏時,見到的都是真實,會有實相的執著。由執著生煩惱,煩惱也是無始以來的。無始來爲何有煩惱?因爲未調伏。我覺得有個…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