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P12

  ..續本文上一頁光壽悲智俱無邊際,宏願四八,度生無余,功德超乎諸佛,故稱曰願王;阿彌陀不翻,爲是秘咒,只一阿字,便是一切發音之母,八萬四千陀羅尼所由出,叁藏十二修多羅所從演,故亦曰王。不必泥于經典。

  問:甲乙二人同修淨土,甲發願曰:“余命終時必求上品,若以銅臺來迎,誓不往生,願重生娑婆”,其理由爲在此土修一日,勝在極樂修一年。乙發願曰:“余毋求品位高低,眼前若得往生即先往生”,其理由爲菩薩尚有陰陽之迷,先了生死,乃萬穩之計。請問斯二願誰最可取?(樓永譽)

  答:乙最可效法,甲好爲大言,尚昧淨土之義。但甲之錯在重生娑婆,待取金臺,不知一生西方,得不退轉,一生補處,又何憂乎金臺?若引懷玉大師爲口實,不知大師希取金臺,仍在當生。

  問:修淨業人欲求延長壽命,以期成就念佛叁昧,增高生品,每日于定課中加念觀世音菩薩及消災延壽藥師佛聖號,默求加被,是否可以如願,此種希求,亦合佛法否?(鍾鈞梁)

  答:只宜精進,求其一心,生即上品。若居士所擬,不但是落“身見”,而著「壽者相”,實亦是二叁其心。

  問:修淨業人深愧此生未報親恩,于每日定課中加念地藏王菩薩聖號,默求爲二親加被超升,合否?倘在回向時已經稱念“願我宿現諸父母……同仗如來慈悲力,接引往生安樂國”回向文,亦有此種需要否?(鍾鈞梁)

  答:淨業原非專爲自了,回向必取其普;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焉有報畢之理。回向超升,自屬應爲!但如問中之七言文,即甚周全。如必在求地藏菩薩,宜在課畢,另發別願。

  問:經偈中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句(行箧無書不知有錯否。)又雲“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二說不同,究竟在凡夫位業障亦可消滅否?(鍾鈞梁)

  答:前偈業因不亡,遇緣受報,自是放逸任運,終食其果。後文念佛一句,滅罪多劫,正謂反轉其流,能變異熟。兩文之意,各有關鍵,並非相違。凡夫學佛,即是向聖,倘或不能消障,又安能進乎聖階?

  問:每日除念佛應回向外,其余念觀世音菩薩暨地藏王菩薩數百聲,又誦金剛經暨普門品各一遍,是否亦應回向?(桂引杏)

  答:戒、解、行、向,四義,爲學人應備之條件,微末之善,尚回向菩提,課外之聖號經品,仍以回向爲圓融也。

  問:我們稱念佛號一天要算幾千萬遍,那裏一年一度的天公生或神生日不拜,不就對他們失敬過意不去?(隱名)

  答:稱念佛號,專爲自淨其心,與佛感應道交,以備命終往生,不退補處,直證佛果。天公神鬼生日,本有其信徒前往致禮,似無須佛徒多事攙越,如以心中過意不去,亦萬不可殺生去祭,只宜素食供養,默與念佛,祝其往生極樂,則合佛家平等慈悲之義矣。

  問:走西天路人,有沒有什麼可以當見證,給未學佛的人看?(隱名)

  答:臨終種種瑞相,往生傳斑斑可考,尚有何疑?

  問:西方空中常作天樂,並且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此世界之天,不作天樂,不落天花,那麼此世界的天,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天是不同乎?(慧香)

  答:彼國地水,極盡莊嚴,既與此界不同,空際莊嚴,亦自不同此界。居士莫誤天體普覆,似無兩樣,實則各地皆異,豈止極樂,如此地球各空,甲處降雨,乙處飛雪,丙處則杲杲晴日,丁處則黯黯狂風。一洲一時,尚且有異,又何疑乎彼空不同此空耶?

  問:彌陀經雲: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不能一心之人能往生乎?(寬湛)

  答:不能一心者,臨終宜借他人助念之力,倘無助念之人,能收心念佛,而不系念世情者,亦可往生。

  問:阿彌陀經一句:“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老師說是補佛位,不知是補西方的或他方的佛位?(寬珠)

  答:虛空無盡,世界無盡,隨處可補,不限極樂。

  問:彌陀經一句,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甚不理解。(陳雲)

  答:阿鞞跋致是梵語,譯中文曰:不退轉。此世人根既劣,環境亦惡,修行進退不定,故少成就。縱有小成者,遇順逆境,搖動甚心,又失其果,勸他修者,受人譏诮,或遭困難,亦退其行。生到極樂,則有進無退,靡不成就者矣。

  問:念佛不回向,可能消滅罪業否?(李永茂)

  答:亦可滅罪,但不及回向合法耳。

  問:聞雲念佛出聲則度人鬼,憶默念則度自身神識確否?念觀世音聖名與佛名是否能真同等效果?(潘思旭)

  答:度自度他,或自他雙度,全由個人之願力,不關高聲與默持也。至問念佛與念觀音之同異,概言之可雲同等,然求往生者,當以念佛爲是,依經教奉行也。

  問:彌陀經之六方佛中,下方世界是指此娑婆世界之地下否?(德碧)

  答:雖在此界之下,但仍處空中,並非在地之下層。觀虛空各星,可明其理,星在空中,上下左右重重無盡,星球即是世界,方向者乃依一星之本位,而假定之名辭也。

  問:又聽人說,修淨土不過是種種善根,這話對嗎?(史春)

  答:此話極對,樹無根不長,何能希其開花結果。念佛因根也,往生果實也。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惟某人這句話的毛病;在“不過是”叁字。彼善意惡意,俱不管他;“依法不依人”之訓,自宜奉爲圭臬耳!

  問: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器及老太婆的,若有學問的人,不是要多研究經典?(史春)

  答:此話也對,古德雲: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禅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今非末法時期乎?此期衆生非多數下根乎?修淨正是契機。觀經不爲韋提希所說乎?韋提希即是老太婆。但所疑者,有學問之人要多研經典。難道修淨土之人,皆不許研經典乎?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彰明昭著,皆修淨土,彼皆不識經典乎?劉遺民、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等,皆爲一代鴻儒,統修淨土,莫非皆目不識丁乎?或者大學問之人,只是鑽研叁藏飛翰摉文,例須擯斥修持乎?斯吾之未能解?!

  問:修淨業之人,臨終要正念現前,即能往生西方;假使橫禍或急病,心神散亂要怎樣呢?(阿雲)

  答:臨終正念分明,全在平素修持有得,果有得矣,雖遇橫禍,或得急病,心神亦不散亂。而防備萬一,所以有助念團之組織。

  問:有人問我六祖壇經一句: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金針)

  答:此祖師揚禅破執語也。尚未圓解教相者,摭拾入口,恐吃不消。必要我下一轉語,便道:“花開見佛,悟無生忍,還有什麼求生處!”如不會這一著,另換一句“化身萬億,周遍沙界,普度衆生!”

  問:有人問觀世音菩薩頭頂上一尊化佛及大勢至菩薩頭上有寶瓶是什麼意思?(寬喜)

  答:觀音頂上立佛表悲,勢至頂上寶瓶,盛諸光明表智。二聖脅輔彌陀即是智悲雙運之意,以期普度群衆也。

  問:淨土法門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之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當生成就的……世尊成佛叁大阿僧祇劫,阿彌陀佛成佛亦叁大阿僧祇劫。那麼世尊與阿彌陀佛修行那時候,沒有淨土法門可以修嗎?(杜粉)

  答:諸佛皆有淨土,但在法藏比丘未成佛以前,無極樂淨土耳。

  問:淨土法門,既是殊勝,世尊報恩爲何不勸父母同修此法呢?(叁木)

  答:佛母摩耶夫人,已早生忉利,佛之養身姨母大愛道,已出家比丘尼證無生果,自應別論。佛父淨飯王並六萬釋種,佛均勸其往生淨土矣。事載大寶積經,可以查閱。惟佛在世時,鑒機說法,皆得解脫。正不必專說淨土。其時衆生根利,而又親承。

  問:西方極樂世界之蓮池很多,且大至十由旬二十叁十由旬乃至一百一千由旬雲雲;但蓮華也有百由旬千由旬的,似此兩者同樣大小有見蓮華不見池矣。(善德)

  答:西方蓮華,雖雲若幹由旬,然大小隨意而出,池亦如之,願將蓮花觀滿寶池,或疏或密,意想則轉,不必過泥。

  問:念佛一法,可消罪業,可消病障,可以往生,怎麼還教密咒消災等等咒法呢?(湯善福)

  答:人之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故隨順衆生,法有多門。然六字洪名,即屬秘密,古德雲:只一阿字便是八萬四千陀羅尼之母。持名者,實亦顯亦密耳。

  問: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以再念佛求佛?何以再度衆生?(吳福麗)

  答:是心是佛,乃雲“本覺”。是說此性本來清淨,迨因一念,而有無明,則轉爲衆生,是“不覺”矣。不覺即不是佛,“念佛”是起覺念,此又謂之“始覺”。即由迷再開始轉覺。功夫深一步,覺則顯一分,是名“隨分覺”。如作到萬緣皆空,一塵不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性同圓鏡,光明徹照,是“究竟覺”。覺到究竟,即是佛矣。覺與不覺,皆由于心。故曰“是心作佛”。惟由不覺再轉成覺,豈偶然哉?即賴“念佛”之力也。自性衆生應如是度,更本同體大悲之心,無邊衆生亦應如是度。

  問:貪財貪名之人,臨終可不可往生西方?(黃母)

  答:臨終往生,要在放下一切,正念分明。貪財名者,倘于命終,遇善知識,與彼助念,及其開示,果能提起正念,繼續不失,當能往生。否則受貪業牽引下墮矣。

  問:彌陀經雲:“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聞娑婆世界十劫,僅有極樂世界十日,若這樣算,可說極樂世界到現在,才有十日乎?(陳招治)

  答:未嘗不可如是主張,考此于萬佛名經內雲:娑婆一劫,極樂一月。亦不過比較兩土歲時之修短而已。彌陀經中二句,實乃僅說娑婆,表明法藏菩薩于此世界成佛已久,似不必拘泥依此計算極樂。按大本經所載,極樂無有日月星曜之象,亦無劫數之名。據此,則極樂歲時,實不可計算耳。

  問:念佛人食叁淨肉,倘犯殺戒,可往生西方否?(簡實夫)

  答:無意者輕,故犯者重。輕者或不爲害,重者定生障礙。若能至誠忏悔,求師重受,便是補救之法,犯者亦不宜從是自棄。

  問:家人現在做殺業生活,今雖已念佛,但又不能改業,到臨命終時可能…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