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P12

  ..续本文上一页光寿悲智俱无边际,宏愿四八,度生无余,功德超乎诸佛,故称曰愿王;阿弥陀不翻,为是秘咒,只一阿字,便是一切发音之母,八万四千陀罗尼所由出,三藏十二修多罗所从演,故亦曰王。不必泥于经典。

  问:甲乙二人同修净土,甲发愿曰:“余命终时必求上品,若以铜台来迎,誓不往生,愿重生娑婆”,其理由为在此土修一日,胜在极乐修一年。乙发愿曰:“余毋求品位高低,眼前若得往生即先往生”,其理由为菩萨尚有阴阳之迷,先了生死,乃万稳之计。请问斯二愿谁最可取?(楼永誉)

  答:乙最可效法,甲好为大言,尚昧净土之义。但甲之错在重生娑婆,待取金台,不知一生西方,得不退转,一生补处,又何忧乎金台?若引怀玉大师为口实,不知大师希取金台,仍在当生。

  问:修净业人欲求延长寿命,以期成就念佛三昧,增高生品,每日于定课中加念观世音菩萨及消灾延寿药师佛圣号,默求加被,是否可以如愿,此种希求,亦合佛法否?(钟钧梁)

  答:只宜精进,求其一心,生即上品。若居士所拟,不但是落“身见”,而著「寿者相”,实亦是二三其心。

  问:修净业人深愧此生未报亲恩,于每日定课中加念地藏王菩萨圣号,默求为二亲加被超升,合否?倘在回向时已经称念“愿我宿现诸父母……同仗如来慈悲力,接引往生安乐国”回向文,亦有此种需要否?(钟钧梁)

  答:净业原非专为自了,回向必取其普;父母之恩,昊天罔极,焉有报毕之理。回向超升,自属应为!但如问中之七言文,即甚周全。如必在求地藏菩萨,宜在课毕,另发别愿。

  问:经偈中有“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句(行箧无书不知有错否。)又云“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二说不同,究竟在凡夫位业障亦可消灭否?(钟钧梁)

  答:前偈业因不亡,遇缘受报,自是放逸任运,终食其果。后文念佛一句,灭罪多劫,正谓反转其流,能变异熟。两文之意,各有关键,并非相违。凡夫学佛,即是向圣,倘或不能消障,又安能进乎圣阶?

  问:每日除念佛应回向外,其余念观世音菩萨暨地藏王菩萨数百声,又诵金刚经暨普门品各一遍,是否亦应回向?(桂引杏)

  答:戒、解、行、向,四义,为学人应备之条件,微末之善,尚回向菩提,课外之圣号经品,仍以回向为圆融也。

  问:我们称念佛号一天要算几千万遍,那里一年一度的天公生或神生日不拜,不就对他们失敬过意不去?(隐名)

  答:称念佛号,专为自净其心,与佛感应道交,以备命终往生,不退补处,直证佛果。天公神鬼生日,本有其信徒前往致礼,似无须佛徒多事搀越,如以心中过意不去,亦万不可杀生去祭,只宜素食供养,默与念佛,祝其往生极乐,则合佛家平等慈悲之义矣。

  问:走西天路人,有没有什么可以当见证,给未学佛的人看?(隐名)

  答:临终种种瑞相,往生传斑斑可考,尚有何疑?

  问:西方空中常作天乐,并且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此世界之天,不作天乐,不落天花,那么此世界的天,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天是不同乎?(慧香)

  答:彼国地水,极尽庄严,既与此界不同,空际庄严,亦自不同此界。居士莫误天体普覆,似无两样,实则各地皆异,岂止极乐,如此地球各空,甲处降雨,乙处飞雪,丙处则杲杲晴日,丁处则黯黯狂风。一洲一时,尚且有异,又何疑乎彼空不同此空耶?

  问:弥陀经云: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不能一心之人能往生乎?(宽湛)

  答:不能一心者,临终宜借他人助念之力,倘无助念之人,能收心念佛,而不系念世情者,亦可往生。

  问:阿弥陀经一句:“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老师说是补佛位,不知是补西方的或他方的佛位?(宽珠)

  答:虚空无尽,世界无尽,随处可补,不限极乐。

  问:弥陀经一句,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甚不理解。(陈云)

  答:阿鞞跋致是梵语,译中文曰:不退转。此世人根既劣,环境亦恶,修行进退不定,故少成就。纵有小成者,遇顺逆境,摇动甚心,又失其果,劝他修者,受人讥诮,或遭困难,亦退其行。生到极乐,则有进无退,靡不成就者矣。

  问:念佛不回向,可能消灭罪业否?(李永茂)

  答:亦可灭罪,但不及回向合法耳。

  问:闻云念佛出声则度人鬼,忆默念则度自身神识确否?念观世音圣名与佛名是否能真同等效果?(潘思旭)

  答:度自度他,或自他双度,全由个人之愿力,不关高声与默持也。至问念佛与念观音之同异,概言之可云同等,然求往生者,当以念佛为是,依经教奉行也。

  问:弥陀经之六方佛中,下方世界是指此娑婆世界之地下否?(德碧)

  答:虽在此界之下,但仍处空中,并非在地之下层。观虚空各星,可明其理,星在空中,上下左右重重无尽,星球即是世界,方向者乃依一星之本位,而假定之名辞也。

  问:又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这话对吗?(史春)

  答:此话极对,树无根不长,何能希其开花结果。念佛因根也,往生果实也。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惟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彼善意恶意,俱不管他;“依法不依人”之训,自宜奉为圭臬耳!

  问:有人说净土法门,是度下根器及老太婆的,若有学问的人,不是要多研究经典?(史春)

  答:此话也对,古德云: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禅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今非末法时期乎?此期众生非多数下根乎?修净正是契机。观经不为韦提希所说乎?韦提希即是老太婆。但所疑者,有学问之人要多研经典。难道修净土之人,皆不许研经典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彰明昭著,皆修净土,彼皆不识经典乎?刘遗民、白居易、苏东坡、文彦博等,皆为一代鸿儒,统修净土,莫非皆目不识丁乎?或者大学问之人,只是钻研三藏飞翰摉文,例须摈斥修持乎?斯吾之未能解?!

  问:修净业之人,临终要正念现前,即能往生西方;假使横祸或急病,心神散乱要怎样呢?(阿云)

  答:临终正念分明,全在平素修持有得,果有得矣,虽遇横祸,或得急病,心神亦不散乱。而防备万一,所以有助念团之组织。

  问:有人问我六祖坛经一句: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处?(金针)

  答:此祖师扬禅破执语也。尚未圆解教相者,摭拾入口,恐吃不消。必要我下一转语,便道:“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还有什么求生处!”如不会这一著,另换一句“化身万亿,周遍沙界,普度众生!”

  问:有人问观世音菩萨头顶上一尊化佛及大势至菩萨头上有宝瓶是什么意思?(宽喜)

  答:观音顶上立佛表悲,势至顶上宝瓶,盛诸光明表智。二圣胁辅弥陀即是智悲双运之意,以期普度群众也。

  问:净土法门是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当生成就的……世尊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成佛亦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世尊与阿弥陀佛修行那时候,没有净土法门可以修吗?(杜粉)

  答:诸佛皆有净土,但在法藏比丘未成佛以前,无极乐净土耳。

  问:净土法门,既是殊胜,世尊报恩为何不劝父母同修此法呢?(三木)

  答:佛母摩耶夫人,已早生忉利,佛之养身姨母大爱道,已出家比丘尼证无生果,自应别论。佛父净饭王并六万释种,佛均劝其往生净土矣。事载大宝积经,可以查阅。惟佛在世时,鉴机说法,皆得解脱。正不必专说净土。其时众生根利,而又亲承。

  问:西方极乐世界之莲池很多,且大至十由旬二十三十由旬乃至一百一千由旬云云;但莲华也有百由旬千由旬的,似此两者同样大小有见莲华不见池矣。(善德)

  答:西方莲华,虽云若干由旬,然大小随意而出,池亦如之,愿将莲花观满宝池,或疏或密,意想则转,不必过泥。

  问:念佛一法,可消罪业,可消病障,可以往生,怎么还教密咒消灾等等咒法呢?(汤善福)

  答:人之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故随顺众生,法有多门。然六字洪名,即属秘密,古德云:只一阿字便是八万四千陀罗尼之母。持名者,实亦显亦密耳。

  问: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以再念佛求佛?何以再度众生?(吴福丽)

  答:是心是佛,乃云“本觉”。是说此性本来清净,迨因一念,而有无明,则转为众生,是“不觉”矣。不觉即不是佛,“念佛”是起觉念,此又谓之“始觉”。即由迷再开始转觉。功夫深一步,觉则显一分,是名“随分觉”。如作到万缘皆空,一尘不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性同圆镜,光明彻照,是“究竟觉”。觉到究竟,即是佛矣。觉与不觉,皆由于心。故曰“是心作佛”。惟由不觉再转成觉,岂偶然哉?即赖“念佛”之力也。自性众生应如是度,更本同体大悲之心,无边众生亦应如是度。

  问:贪财贪名之人,临终可不可往生西方?(黄母)

  答:临终往生,要在放下一切,正念分明。贪财名者,倘于命终,遇善知识,与彼助念,及其开示,果能提起正念,继续不失,当能往生。否则受贪业牵引下堕矣。

  问: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闻娑婆世界十劫,仅有极乐世界十日,若这样算,可说极乐世界到现在,才有十日乎?(陈招治)

  答:未尝不可如是主张,考此于万佛名经内云:娑婆一劫,极乐一月。亦不过比较两土岁时之修短而已。弥陀经中二句,实乃仅说娑婆,表明法藏菩萨于此世界成佛已久,似不必拘泥依此计算极乐。按大本经所载,极乐无有日月星曜之象,亦无劫数之名。据此,则极乐岁时,实不可计算耳。

  问:念佛人食三净肉,倘犯杀戒,可往生西方否?(简实夫)

  答:无意者轻,故犯者重。轻者或不为害,重者定生障碍。若能至诚忏悔,求师重受,便是补救之法,犯者亦不宜从是自弃。

  问:家人现在做杀业生活,今虽已念佛,但又不能改业,到临命终时可能…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